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西方社会有关“中国元素”的记载
公元前1世纪凯撒曾穿戴一件中国丝绸做成的袍子去看戏,结果在罗马引起了巨大轰动。
4世纪”赛里斯国疆域辽阔,沃原千里……物产也很丰富,品繁而量众。““那里的城市较为稀疏,但规模较大,物产丰富,人烟稠密。”
(13~14世纪)大汗统治下的繁荣富有的大帝国,不仅是财富与王权的象征,也是西方资本主义早期世俗精神和政治欲望的一种隐喻性投射。
(15~17世纪)传教士们为欧洲人建构了一个文明智慧与道德秩序的真实清晰的中国形象,使之成为了西方中国形象演变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新的起点,为其后在欧洲持绘了近两个世纪的中国热“提供了全面的、权威的认知参照体系。
(18世纪初~18世纪中叶)1687年,柏应理、殷怿泽等四位神父编译的《孔夫子:中国哲学家》一书在巴黎出版。此书一出版便风靡一时,因为它第一次使西方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向西方展现了一个非神性宗教权威的理性世界。
18世纪中后期中国在精神上是愚昧的、道德上是堕落的、政治上是专制的、历史是停滞的,此时的中国形象,完全演变成了为了映村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和自由主义思想的需要而生的对照物。

——摘编自《西方的中国形象演变历程与规律分析》《误读中国1000年》等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5年起,华北诸省发生了历史上极其罕见的早灾,旱魅为虐,延续数年,山西受灾最严重,人口由峰值时期的1600万锐减到600万—800万。灾情过后,山西处于一个自然灾害发生次数较少、程度较轻的状况,山西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与此同时,冀鲁豫三省又陷入人口膨胀、战火连绵、灾害频发的高潮期,冀鲁豫三省难民纷纷涌入与之邻近的山西省。大量青壮年涌入山西,他们辛勤劳动,使山西经济逐渐恢复并发展。

——摘编自张爱明《近代山西移民与乡村社会》

材料二   “一声枪响,大家蜂拥而去,有的骑马,有的赶着大车飞跑。当尘土消散,已有6万名拓荒者将自己的命运同这块土地连在一起了。”随着领土西扩,美国人不断向西迁移,形成西进运动的人口洪流,到1860年,西部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9%。正是这群充满斗争精神的美利坚先民用劳动将西部广表的土地和资源结合起来,变成了美国经济崛起的不竭动力。一方面拓展了工业生产领域,为东部输送原料;另一方面又成为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形成国内贸易的良性循环,使新兴的美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完成了从国家独立到民族强盛的历史性飞跃。西进运动还培育了美国人民的拓荒精神,特别是美国在西部大开发中所体现的牛仔精神、边酸精神,后来成为美国人乐观开朗、勇于开拓、探索不止的民族精神。

——描编自周培奇《西进运动与美国经济(公元1800—1900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山西人口剧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西进运动产生影响。
(3)根据材料一、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2019-02-05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甘肃省天水市八校2019届高三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   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

——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

材料三   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

材料四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的新国家观念。

(2)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是如何阐述民族主义的。

(3)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说明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

(4)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中国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及其思想原动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