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汤若望、南怀仁、安多、闵明我相继治理历法,兼明算学,而度数之理渐加详备。然询其所自,皆云本中土所流传。”传教士的这一做法,得到了清廷最高统治者的赞赏。康熙帝说,不仅西洋算法出自东方,就连西洋历法也同样得自中土。在统治者的倡导之下,“西学中源说不仅成为定论,而且成为当时知识界看待西学和中西文化关系的主流观点。

——摘编自黄爱平《明清之际“西学中源”》

材料二   洋务派以“西学中源”说为由,抵制顽固派的阻挠,设立同文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实行“自强运动”。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不仅大力主张“西学中源”说还将其改造成“中体西用”说。维新派又打着孔子和尧禹的旗号鼓吹变法。梁启超说“言西政,必推本于古,以求其从同之迹。”要建设民主政治,设置议院,首先要考证“议院于古有征乎?”梁启超于1902年写古议院考》,论证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类似议院(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的机构和议员的设置。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康有为等不少清儒都将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权时代。

——摘编自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说得到清初知识界认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洋务派、维新派把“西学中源”作为其探索的理论根据的积极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奴隶社会的殷商时代就一直继承下来。作为中央集权的国家,有必要通过官营手工业来控制经济命脉。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专门的手工业机构。从春秋战国起,官用手工业就在手工业生产中居于绝对的优势,如楚国的官营手工业就几乎控制了所有的重要生产行业和部门,而民间手工业只是它的补充。英法没有从古代继承下来的官营手工业。古罗马奴隶制官营手工业在蛮族入侵者铁蹄的践踏下,随着封建制的建立而衰落了。在封建社会初期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土地等级分封制,使王权衰微,国王处于无权地位。既无庞大的官僚机器,也无常备军,这就没有建立庞大的官营手工业的需要和可能。作为封建政权的基层组织是庄园,它既生产城市需要的各种食物,也生产供自己消费的生活用品和少量手工业商品。近代以来,英法都将扶植和控制新兴工业视为国策,其中专利权是一项重要措施。政府对手工业的控制力度是不强的,措施也比较简单,致使许多新兴工业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逃脱了政府的控制。

———摘编自王素琴《试论中国与英法封建官营手工业的不同地位和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黑暗的中世纪在15世纪中叶戛然而止,而中世纪与近代最大的分别就在于科学地位的变更。中世纪后期,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重新恢复活力。随着战争与商业贸易的兴起,欧洲民众开始打破桎梏,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手工业工场的兴起,而手工业的兴盛动了近代科技的发展。同时,对于市场的需求也促使欧洲的新贵开始了海外扩张的“新航路”运动。更重要的是,商品经济打破了原来地主对财富的垄断,新的资产阶级新贵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是新技术、新科技的最主要推动者,也是最主要的受益者。同时,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了基督教的思想禁锢,而罗马教廷忙于与致力于宗教改革的新教徒争斗,自顾不暇,整个社会的思想气氛活跃。15世纪初,大批希腊学者来到地中海地区,定居于开明的美第奇家族统治的意大利,这也直接催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工业革命。

材料二   20世纪前半叶,中国科技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民族工商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量的民族企业建立,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也打破了过去外国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垄断,而五四运动更喊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科学发展深入人心。国民政府在1928年组建中央研究院来管理科技发展的相关事务。抗战期间,在“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理念的指导下,前线和后方对科技工业都投注了大量的心血。这一时期还涌现了大量的科学家,比如侯德榜、茅以升、支秉渊、李四光等人,他们对当时中国科技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毛克盾《中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比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近代西方与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并比较近代西方与中国科技发展的异同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近代西方科技发展与民国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关系。
2020-12-0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屯字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农业社会,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比较随意和模糊。钟表普及之前的中国人常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等模糊说法来表示时间。“掌灯”和季节、天气有关,亦和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反映了深深的农耕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然而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材料二 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宣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转型时代的生态,生活·生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概括变化的社会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