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社会中无处不在。18世纪以来,伴随西学东渐,融入西方色彩的礼俗变革悄然伊始。辛亥革命后,中华礼制简约化与世俗化趋势无可逆转,一些古代礼俗如跪拜礼废止不行,“大人”、“老爷”等官场称呼不再使用、“先生、君女士、太太”等称谓成为时髦用语。1915年,陈独秀发文宣称:“中华固有之伦理、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股“国学热”的潮流带动了部分传统礼仪的回归,地铁上大学生的“汉服秀”、中小学校园诵读《弟子规》,举行“冠礼”,社会上朋友相见作揖打拱,夫妻互称“郎君娘子”等现象屡见报端网络。

——摘编自唐翼明《国学热是中国人自发的文化自救》

材料二   法国礼仪制度举世闻名:法国人一度被誉为欧洲最有礼貌的民族。1789年,一场攻占巴士底狱的骤变席卷全国,巴黎大街上充斥着互称“公民”的激进男女,在打倒波旁王朝的同时,也将优雅的法兰西礼仪——日常交际礼仪,餐饮礼仪、着装礼仪等视作旧体制的毒瘤,逐一以革命法令彻底废除。1875年,动荡的法国开始消停,社会重新认可了传统的礼仪文化,礼仪规则在越发高雅,规范的同时又日趋平民化、大众化。从1914年到二战胜利,礼仪越来越简化快捷。然而到1991年以后,法国尊崇古典礼仪的社会群众越来越多,人们又开始使用一些早已不太习惯,消逝近百年的礼仪,如吻鼻礼、鞠躬礼。

——摘编自(法)鲁维洛瓦《礼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现代礼俗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法两国社会礼仪演变的相同之处,并进行简要评价。
2019-01-1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二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世纪的英国,女性的阅读是少数的、私下的、被局限的,仅限于有限的宗教读物。15世纪以来英国涌现出大量的新读者群,他们是贵族和职业人士等传统读者以下的阶层,其中一部分为具备一定读写能力的女性。18世纪中期英国废除报刊许可制后,报刊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出现女性杂志,专门以女性为消费对象,吸引了大批女性读者,女性订阅杂志者的数量和比例显示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中产阶级女性开始写作,通过文字传达出自己的声音,这也吸引了更多的女性阅读相关的作品。英国的女性成为小说制造业的主要生产者和消费者,其中才华横溢的四大女性小说家简·奥斯汀、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和乔治·艾略特“谱写了英国小说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她们在作品中创造了全新的女性形象——追求独立的意识,拥有独立的人格与思想。

——摘编自李林芸、苏英杰等《英国近代女性阅读群体微观》


近代英国女性的阅读史是一部社会发展史,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加以说明。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世界其他国家
(件)(百分比)(件)(百分比)
公元1~400452862%1738%
公元401~1000453271%1329%
公元1001~1500673857%2943%
公元1501~1840472194%45396%

——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1975年版

材料二       在欧美近(现)代化的初期,资本主义工业经済的需求,给予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很大的推动力,从而引发了科技革命。此后,科学技术开始以巨大的生产力转化功能回馈工业进步和经济发展,并间接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欧洲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美近代化历程的特点,结合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史实加以说明。
2021-04-1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货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录取的名额。在西方的冲击下,维新派办报纸、书局,组织社团。……甲午战争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警告“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戊戌变法是政治体制改革,但因触犯权贵的既得利益,仅行百日即被废止……庚子祸乱后清上层几乎没有谁再反对改革……1908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语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皇族内阁”的结局使这一民意机构走向政府对立面。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袁刚《民心尽失的历史警示》等材料二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英国的“等级会议”

以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从政治参与上看,英国政治在10世纪时政治参与主体扩展到王权和世俗、宗教贵族;到了12世纪以后,扩大到工商业主(新贵族)骑士,以及从理论上,所有具有一定财产的自由民。随着议会地位的提高,由资产阶级、市民组成的下院的作用逐步增强。“光荣革命”后,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但这仍然是一种包括性别、年龄甚至是身份、财产的有限参与。20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普选权。

——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政治参与的演变趋势。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社会转型时近代中西方调整政治参与方式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影响政治参与程度的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部分)

项目简介
蹴鞠古人用脚蹴,踢、踏皮球的活动,是古代民间流行的娱乐性游戏,不存在竞争性。
太极拳中国武术中的拳法,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及中医经络学,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龙舟竞渡中国历史上具有浓郁的汉族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
射箭即箭术,是非对抗、柔和用力的运动。

2西方传统体育项目表(部分)

项目简介
田径指由走、跑、跳跃、投掷等运动项目及其组成的全能运动项目的总称。该运动强度大、比赛紧张激烈、竞争性强。
拳击格斗运动项目。
球类运动棒球、排球、篮球、曲棍球、乒乓球、手球、羽毛球、网球、冰球、足球等,大多起源于近代欧美国家,具有对抗性、集体性和观赏性等特点。

——整理自崔乐泉《论民族传统健身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等


阅读材料,从表1、表2中提取一组有关中西传统体育不同特征的信息,据此得出启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特征,启示与特征关系紧密,阐释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1-04-09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厉镇压私自出国的人民,并宣称“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1909年,在荷属印尼华侨的请求与国内舆论催促下,清政府出台了《大清国籍条例》,确立了血统主义原则,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变化反映出
A.清政府外交主权观念增强B.侨民安土重迁观念得到强化
C.主张独立自主的外交D.清末“新政”重塑了政府权威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的朝议制度一般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参与,汉代的廷议由皇帝临时召开,人员不固定,时间不固定,所议仅供皇帝参考,还只是一种习惯性的做法,而不是一种法定的程序。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了中书草诏,门下审署下达的制度,但还是作为皇帝秘书咨询机关来进行活动。明代朝议制度的参加者进一步扩大,人数增加,是决策过程中一个法定的不可缺少的程序,皇帝虽然成为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虽然英、法、美议会制的阶级本质一致,三国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不同形式。这些区别中最重要的是英国议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法美议会则只是最高立法机关。而且在资本主义议会的运行过程中,各国统治阶级都随着历史条件当时变化而相应地予以发展、完善,使资本主义议会制从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此外,英、法、美三国的议会制度,还为不同的资产阶级国家提供了不同的模式。随着资产阶级在许多国家相继取得政权,议会制度在资产阶级各国普遍建立起来了,资本主义议会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摘编自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研究》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朝议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英、法、美三国形成不同代议制度的原因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1949-195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的因素,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长。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1956-196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铁人精神、鞍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时代精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该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性作用,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

1978-1992年间,逐渐形成了以“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回归社会主义的正常轨道。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讲四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教育活动。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进入“深水区”,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渐趋复杂,党和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不断进行重新整合和创新发展;直至党的十八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了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主题教育、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现代媒体平台运用等方式。

——摘编自韦冬雪、陈元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探要》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作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任选两个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0-01-08更新 | 646次组卷 | 27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地理与历史,最有紧切之关系,是读史者所最当留意也。高原适于牧业,平原适于农业,海滨河渠于商业。寒带之民,擅长战争,温带之民,能生文明,儿此皆地理历史之公例也。我中国之版图,包有温寒热之三带:有绝高之山,有绝长之河,有绝广之平原,有绝多之海岸,有绝大之沙漠,宜于耕,宜于牧,宜于虞(经营山泽),宜于渔,宜于工,宜于商。几地理上之要件与特质,我中国无不有之。故按察中国地理,而观其历史上之变化,实最有兴味之事也。中国何以能占世界文明五祖之一,则以黄河扬子江之二大川横于温带,灌于平缘故也。中国文明何以不能与亚细亚之文明、印度之文明相合集而成一繁质之文明,则以西北之阿尔泰山、西南之喜马拉耶山为之大障也。何以数千年常有南北分峙之姿势,则长江为之天堑。……故地理与人民二者常相待,然后文明以起,历史以成,若二者相离,则无文明,无历史,其相关之要,知肉体与灵魂相待以成人也。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楚)
2020-01-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四)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往往以政权为依托,通过国家专卖(或禁榷)平准、均输等方式,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某些商品的生产、运销实施垄断经营,达到既利税双收又挤压商人的目的。就田赋和徭役而言,秦汉为田租(税)口赋、力役,魏晋南北朝隋及唐前期演变为计田(丁)征收的租、计户或丁征收的调与力役(或庸)。唐中叶两税法改革后至清代,先是租调和部分力役并入田亩税,中经北宋王安石变法、明中叶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力役最终全部并入田亩税。其赋役结构在清代最终完成人头税向土地税的转化,同时也完成赋、役合并及由实物到货币税的转化。

——摘编自杜树章《中国皇权专制社会赋税制度变迁的特.点》

材料二14世纪以来,英国赋税的征收及监督权由议会掌握,近代英国赋税来源于议会。然由议会协商授权的赋税因其税项不同而来源各异,主要有补助金、1/15税和1/16税,关税、人头税等。随着战争的扩大,征税的理由和赋税的用途亦开始变化。最初,国王要求议会征税往往以战争为借口,自16世纪中期以来,赋税的用途亦开始用于政府日常开支和社会福利支出。17世纪中叶,英国因征税问题而爆发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最终确立起议会绝对的赋税大权。

——摘编自膝淑娜《英国近代赋税的来源与用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在赋税制度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英国的赋税制度变化对英国历史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