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下表是某学校高一学生对于英国和美国代议制形成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组别      
英国组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制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            

——《欧洲文化史》


《权利法案》的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全球通史》

17世纪后期~19世纪上半期,英国民主化的趋势不断发展。
美国组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

            ——h·科特《欧洲的美国精神》

美国通过革命建立起的民主政体,是世界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之一。
德国组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18条:(皇帝)“有创建法律之权。”

             ——《德意志帝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材料三   下面是晚清驻外使节有关近代世界政体大略的综述:

地球万国内治之法,不外三端: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今日之德、日皆君主之国也,与中国无异。美、法,皆民主之国也,其政权全在议院,而(总统)无权焉。英国,君民共主之国也,大约民权十之七八,君权十之二三。

民主之国,其法合于孟子“民为贵”之说;然其弊在朋党角立,互为争胜,甚且各挟私见而不问国事之损益,则权不一而志不齐矣。君主之国,主权甚重,操纵伸缩,择利而行;然其弊在上重下轻,或役民如牛马,俾无安乐自得之趣,如俄国政俗是也。惟君民共主,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弊,最为斟酌得中。

——摘编自《薛福成(1838年~1894年)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在政治方面主要有哪些表现?
(2)材料二中哪一组学生得出结论依据的是原始(第一手)史料?你认为英国组要得出最后的结论,还要补充哪些史实(至少举两例)?美国组关于“一个新的种类的国家”是指什么样的国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晚清驻外使节对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认识找出其中两个不当之处,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语言简明)。
2020-12-2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0-2021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理论分别对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培育了一批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重视与民休息的帝王,造就了许多体恤民情、敢于为民请命的贤臣良吏,孕育了众多敢于“为生民立命”、挺身为民众说话的思想家。许多统治者不仅宣扬民本论,还将其转化为实际政策。

民本主义理论高度适应了农业化推广、深化的文明趋势:以力农、重农为基调的生民利民主张和平均主义的经济原则,与法家的重农抑商观念相互呼应,推动定居农业和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达到农业化时代的极致水平;序上下、齐万民的教民、化民略与法家的刑治主义相互整合,极大地充实了集权体制的人文理性与实用智慧,促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升华为农业文明时代最具制度张力与弹性的集权形态;重视民情民意的保民得民理念与墨家兼爱交利思想、法家富民强兵的耕战取向相互补充,形成了管理、凝聚广土众民相对有效的农业化治理模式,帮助历代王朝蓄积起古代世界极其强大的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

——摘编自刘慧娟《论中国的民本思想》等

材料二   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壮大,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历史任务已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给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武器,洛克、潘恩、杰斐逊、卢梭等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并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在民”“民有、民享、民治”等基本思想。

西方的民主理论以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为基础,讨论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阐明了人的自由、生命和财产是与生俱来的权利,既不可转让,又不能剥夺;论证了人们通过契约建立国家的目的,主要是保护人们的自然权利,人民是国家的主权者,国家是保护人民自然权利的工具;为保护人民的自然权利,防止专制制度出现,应当实行法治,建立分权制衡机制。

——摘编自吴巨平《略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理论的重大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理论在精神实质上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产生不同的根源。
(3)通过以上对东西方思想文明的对比,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2021-01-1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城市风气的转变,即由淳朴转为奢靡……“象(像)这种社会风气从俭而奢的记载,封建上下秩序的颠倒,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十五、六世纪以后南北各地所普遍存在的”。既承认这一“社会风气的变化,出现一股活泼、开朗、新鲜的时代气息”,又指出“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对扩大再生产的负面影响。……商贾地主奢侈腐化、经济发达的地区尤为突出。……明清江南城市的高消费以奢侈品消费为大宗,与乡村的低消费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正是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反映到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其中明代人陆楫的“崇奢黜俭”主张,就是其典型的代表……陆氏关于奢侈不足以贫天下,而“其地俭,反不易为生”的主张

——摘编自钞晓鸿《明代社会风习研究的开拓者傅衣凌先生--再论近二十年来关于明清“奢靡”风习的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以降,英国社会各阶层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与对各类奢侈品的狂热消费,突破了等级与阶层分野,奢侈消费经济兴起。……旅居英国的荷兰医生伯纳德・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了“私人恶德即为公众利益”的惊人论断,认为奢侈消费刺激贸易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公开为奢侈传统进行辩解。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预示着奢侈消费正在经历“去道德化”趋势。亚当·斯密也站在政治经济学立场为奢侈消费和商业辩护…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商业计划》中这样描写英国社会:“人口众多,国家富裕,物质产品丰富多样,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爱慕虚荣,每个人都出手阔气。”

——摘编自曹瑞臣《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人陆楫的奢侈消费观点,说明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经济兴起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明朝中后期和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风尚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差异。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马拉耘田机问世后,割草机、脱粒机、收割机、小麦播种机等各种机械相继出现。……到19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共有收割机1万台。由于存在大片可供开拓的自由土地,西部农业从一开始就走向以家庭农场为主导形式的大农业发展道路,并随着拓疆活动的西移,农场规模渐次扩大。19世纪中叶以后,家庭农场纷纷向资本主义大农场过渡。……曾经是“农业神话”中自豪的社会中坚力量,如今沦落为经济窘迫、受人轻视的边缘人群,农场主们决心行动起来改善自身境遇。他们……在州议会通过并颁布了一些关于制定铁路、农产品储存以及农用升降机最高限价的法律;此外,还在个别州成立了一些“委员会”对以上企业进行管制,这是美国政治中的新概念。

——欧阳惠《“农业神话”与美国平民主义运动的兴起》等

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面积都存在着增长的趋势,新式农具的使用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保障。但是由于较为封闭的传统观念及缺乏必要的技术保障和其它政策性鼓励和要求,从而导致了这种可能性最终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也使农业现代化的轨道在近代中国偏离了它应有的航向。

——据:李向东《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综合评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中两国农业发展模式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业的不同发展模式对美、中两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妇女从政是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建社会,中国女性处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经济方面也无法独立,因而缺乏参政意识。……由于《临时约法》中没有男女平权的条文,1912年4月,一批知识女性成立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曾留学日本的唐群英被举为会长。唐随即与议长吴景濂辩论,声言如不赞成女子参政,妇女们便要用武力解决问题。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成立大会上,唐群英痛斥反对女子参政的宋教仁,并打了宋一记耳光。1913年唐群英发表文章批评袁世凯政府,女子参政运动遭到镇压。
——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1907年,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白人中产阶级英国妇女冲击国会,大约60多名妇女被捕。……1912年,几百名妇女因为争妇女选举权,被政府置入狱中,她们展开“绝食斗争”,全体绝食。1914年,欧战爆发,妇女专从事于救国运动,感动了长期对抗妇女参政运动的反对派。1918年,英国妇女经过50年的奋斗,终于获得选举权。
——仍然《上世纪初英国女权主义者争取参政权不惜暴力》
材料三:1949—1959年中国妇女参政状况表
时间会议会女性比例
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10.4%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1.9%
1959年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2.3%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妇女缺乏参政意识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2)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初中英两国妇女争取参政权斗争的共同点。结合史实分析两国斗争结果不同的原因。
(3)1949—1959年中国妇女参政状况呈现怎样的趋势?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政治、经济原因。
2016-11-27更新 | 633次组卷 | 2卷引用:2014届四川米易中学高三下期第一次段考文综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西方文化发展轨迹不同,体育演进也必然依附于文化发展而变化,中西方体育传承方式的迥异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并非“大同社会”,而存在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中西方身体活动传承模式之比较

中国传统师徒制西方运动教练制
以强身、养生、防御……为目的(多元的目的取向),讲求中庸之道以竞技、比赛为目的
重视整体、全身的协调,身心合一专项专业的训练一局部的极端化、专业主义、专业分工
“暗劲”与“化劲”无法用外观衡量,善用比喻与想象,重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多元的思考方向建立明确、清楚、可行的量化标准,重视规则,可以客观衡量的单一思考方向
精英式的传承(典范学习)—适合少数人,进度因人而异,没有时间的急迫性组织化、层级管理一适合对多数人进行教学,讲求效率
重视伦理—师徒如父子,关系密切且长久教练与学员关系建立在契约约定上,关系较淡薄

——摘编自李国冰《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体育传承模式之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化与传承”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2-04-16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隆昌市第七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195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曾再三呼吁妇女不可轻忽家务和养儿育女的责任,劳务与家务必须并重,不可偏废;1950年代末期,政府又提出要把妇女从家务中解放出来的主张,鼓励妇女出外务工。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就业观念的转变B.妇女就业能力的提升
C.经济建设加速的需求D.政府妇女政策的转变
2021-08-24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17届高三一诊历史试题
8 . 汉代妇女盛行自由改嫁,而唐代中、上层妇女大多选择守寡。这种变化折射出
A.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B.唐代妇女更自由富足
C.妇女贞节观念愈淡薄D.程朱理学观念已普及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统治术包括从“以礼理民”到“礼法并用”,从“民贵君轻”到“三纲五常”从“不语怪、カ、乱、神”到“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从“封国建制”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等变化,这些变化历经不断改造、发展,既迎合了统治者的口味,又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遂逐步成为历朝治国之术…

——摘编自高伟洁《儒风嬗变与儒术独尊》等

材料二 他们强调理性和人的创造力的至关重要,用“自然法”“自然权利”“社会契约”等新观念来对抗君权神授的观念,强调分隔政府的权カ,才能保障来源于人民的权力不受侵犯;用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一系列先进的思想武器武装人民,用新理论证明反抗腐朽的专制统治是人民群众不容剥夺的权力,是完全合法的正义行为,坚信理性之光一定能够消灭中世纪的黑暗势カ,建立一个美好的新世界。

——摘编自沈之兴、张幼香《西方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的治国思想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治国思想不同的原因
2021-01-1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既要关注西方的发展,也要关注西方看待中国的眼光,不卑不亢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的著作中既介绍了中国古老文化和悠久历史,也流露出对中国停滞不前的历史忧患。西方的很多学者则毫不客气地举起了批判的大旗,乌托邦的构想和天朝大国的梦幻悄无声息地衰落下去,虽然不至于销声匿迹,但声势早已大不如前。

--摘编自李娅菲《“中国形象”的历史与变更探析》

材料二 1869年9月在《哈泼斯周报》上刊载的一幅版画作品中,画家将美国描绘成慈爱温柔的哥伦比亚女神,而她怀中的中国婴儿却是面容可憎的怪物。(如图)


材料三 一战后,梁启超游历欧洲和几位德国名人闲谈,梁说起孔子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不患寡而患不均”,以及墨子的“兼爱”、“寝兵”等,这几位名人听后都跳起来,埋怨中国人“家里有这些宝贝却藏起来不分给”他们。梁启超“后来到处听惯了,才知道他们许多先觉之士,着实怀抱无限忧危,总觉得他们那些物质文明,是制造社会险象的种子,倒不如中国还有办法,这就是欧洲多数人心理的一斑了”。

--摘编自郑大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1918-1927)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形象在西方人眼中有何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部分西方人在“无限忧危”什么?这种“无限忧危”可能对中国知识界造成怎样的影响?
(3)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西方人塑造中国形象特点的认识。
2020-02-1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