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振兴中华”这一口号源自于孙中山189411月为兴中会起草的章程。孙中山指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瞬……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制,实堪虑于目前”“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颂”,郑重空告“本会之设,专为联络中外有志华人,讲求富强之学,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193861日,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创作了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歌词中写道:“一切的抗日民众快奋起……英勇的同志们前进吧,打出去日本强盗,推翻“满洲国”,进行民族革命正义的战争,完成那民族解放运动。”19402月,杨靖宇壮烈牺牲。

1950年初,华罗庚毅然放弃了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和优渥生活,克服重重团难四到刚刚诞生的新中国。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回国途中,他发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奋斗。

19813月,北大学生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一直白却饱含力量的口号传遍大江南北,成为80年代激励中国人奋发困强的磅碍精神力量,在城镇,在乡村,不少商店、工厂以“振兴”“振华”命名,在历次国庆游行的队伍中,“振兴中华”也是最响亮的口号之一。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命题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 . 在民族民主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家梦想,提出了一系列新中国国家的构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执着追求与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27月,中国共产党指出:“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1930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根本法(宪法)大纲草案》,对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未来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建立全国工农群众自己的政权”。

19368月,中国共产党在《致中国国民党书》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

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并将“新中国”国家概念界定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至此,中国共产党的“新中国”符号在复杂的革命环境里经过不断的演变最终确立。

——据胡国胜《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时代与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构想表述变化的关系”的命题作出阐释。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32年11月,久负盛名的《东方杂志》发出征稿信∶“在一九三三年的新年,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好梦”。众多文化精英表述了他们对于未来中国的梦想,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上第一次集体“做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梦想
姚楚英(教育者)中国自五四运动后,全国苏醒了些,继之五卅运动、东北义勇军、十九路军的奋斗,中国民族的脑筋被热血洗涤。因此,未来的中国,非但不会亡国,而且是光明的、进步的、科学的、美的新中国。或者经过一番苦难危险,执东方的牛耳,为世界的新兴国,那时无论海内外的同胞都得享受平等的幸福,同时替世界弱小民族求解放。
章乃器(经济学家)自从世界恐慌日趋严重,帝国主义加急向外侵略,中国内部的矛盾也日趋尖锐化;使中国民族明白地见到,非革命无以土寸图存。革命的目标不单是要推翻帝国主义,而且同时要推翻帝国主义的虎伥。
革命成功的日子,就是全世界弱小民族解放和帝国主义整个崩溃的日子。
彭芳草(杂志撰述员)我梦想着未来的中国,政府不守无抵抗主义,也不向国际联盟求救。
徐伯璞(山东正谊中学教员)世界第二次大战已到了一触即发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便是中国翻身自强之时。大战将促起了中国的自觉,促成了中国的团结,更促成了中国走上了奋斗争生存的道路。甚至使中国一变而成为东亚强国。中国内部既团结一致,再联合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及各国被压迫的阶级……便轻而易举了。

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材料中知识分子对时代命题思考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2 年,清廷颁布新学制,启动教育近代化改革。对历史教育在新学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主持制定《奏定学堂章程》的张之洞指出: “以忠孝为本, 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授其知识,练其艺能……”1904年,清政府在教育改革的分章程中将历史教育的内容和目的确定为“尤宜多讲本朝仁政”,使学生知晓本朝“列圣德泽之深厚”。与清廷教育改革大略同步, 梁启超、章太炎等知识分子掀起了“史界革命”, 产生了深远影响。梁说:“前者史家, 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碟;近世史冢,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 唯阐发“民族英雄”的光辉事迹,激发国人“民族情感”,实施“民族主义救中国”。于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抗元死节的文天祥,晚明反清志士史可法、郑成功都被纳入民族英雄的范畴。

于是,晚清官方宣扬“本朝列圣德政”的历史教育被彻底淹没在民间“史界革命”的大潮中。

—-据腾讯历史《转型中国第39期:史界革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历史教育改革” 进行评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表述成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转型时期的几个世纪(15—17世纪)中,英国成功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期间,商人的数量和财富不仅迅速增加,而且社会地位也随之获得了提高。……商人还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财富,与英国王权紧密结合,广泛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从而使国家制定有利于商人的政策法令。……这一时期,英国商人逐渐成为一支数量可观、拥有强大经济政治实力的重要社会力量,对英国的社会转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商业和商人的推动作用,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的完成是难以想象的。

——白永亮《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中的商人及其作用》

材料二:明清商业相对繁荣,其中不乏豪商大贾,而称雄明清商界者又非徽商莫属。明中叶以来三百年间,从其拥有的资金到广泛的影响力,皆为一时之冠,有“无徽不成镇”之谚……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明清时期中国和近代早期英国商人群体是如何推动两国社会发展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推动社会变革与转型方面,与英国近代商人群体相比明清时期中国商人群体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