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古代中国与罗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
(前201年~公元192年)
④公元3世纪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
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⑥公元56世纪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
(2)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
2 . 中西文化论战

十九世纪科学勃兴,物质主义大炽,达尔文之生存竞争说,叔本华之意志论,推而演之,变成强权主义。其尤甚者,则有托拉邱克及般哈提之战争万能论。不仅宗教本位之希伯来思想被其破坏,即理性本位之希腊思想亦蔑弃无遗。现在道德观念,竞以权力或意志为本位,而判定是否道德,则在力不在理。战争责任不归咎于强国之凭陵,而畏罪于弱国之存在,于是弱者劣者为人类罪恶之魁。

——杜亚泉

假使中国的东西仅只同西方化一样便算可贵,则仍不及人家,毫无可贵!中国文化如有可贵,必在其特别之点,必须有特别之点才能见长!

宋以后所谓礼教名教者又变本加厉,此亦不能为之曲讳。数千年以来,使吾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权威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性亦不得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

——梁漱溟


问题:
(1)中西文化论战是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历程中的重要章节,《新青年》中“ 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之固有文化。”中“外来之西洋文化”与“中国之固有文化”分别指什么?
(2)结合上述两则材料与所学知识评价一下两位先生观点。
2020-05-13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测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材料二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上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随着人类社会的转型,近代中国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材料三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问题:
(1)用“东学西渐”的具体事例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学东渐”的历程和阶段性特点。
(3)你是如何看待“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2020-03-2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2届高三4月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此结论
A.正确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
B.是鉴于欧美列强历史发展经验认识
C.是基于近代国情与特殊使命的认识
D.是对中国民主革命历程的正确反思
2019-11-1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第三次模拟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6 .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演变

材料一:从天可汗的国度,到大中华帝国,中国的器物、制度、信仰都引发西方公众的好奇和向往,对比同时代的欧洲,中华帝国连绵不绝的历史,精美绝伦的艺术都显得高不可攀,于是,中国形象被不断美化甚至是神化,旅行家,传教士在这种形象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先锋国家历史2009年7月误读中国1000年

材料二:但自工业革命之后,西方世界日益强大,中国却成为停滞、专制的帝国,来自西方世界的商人、水手、外交官们一次次的被这个高傲、封闭的帝国拒之门外,一次次被无情的羞辱,中国成为无礼、野蛮的象征,那个曾经发明了火药、印刷术的国度,陷入一种停滞与衰落之中,但自己却茫然无知,自认为是世界的中心。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更使这种形象得以巩固,深化。从此,中国在西方人眼中不再神秘,1840年的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过是用枪炮对这种中国形象的一种确认而已,从此,西方对于中国取得了完全的自信。西方成为理性、科学、民主的象征,而中国则继续书写着野蛮,愚昧、专制的形象。与西方世界的理解不同,当时中国上层人士大多对西方没有好感,认为他们不过是挟器物之利,行强盗之实,这也使得中西方之间,对于中国自我形象的认知有着巨大的反差,而这种反差更是导致双方一次次的冲突。

——先锋国家历史2009年7月误读中国1000年

材料三:以2004年10月德国《明镜》周刊的专题报道《中国:超级大国的诞生》为起点,中国这一个国家作为被报道的主题,在一年时间内席卷美国《新闻周刊》《时代》杂志的封面,加拿大《环球邮报》,英国《卫报》的数十个版面,以及CNN、BBC的数档黄金时段节目,“中国崛起”成为西方新闻领域最炙手可热的焦点话题之一。

——《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问题:
(1)材料一中“引发西方公众的好奇和向往”的器物、制度、信仰(思想)分别指什么?
(2)你是否认同材料二“这种反差更是导致双方一次次的冲突”?说说你认同与否的理由。
(3)联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演变的认识。
2019-09-0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省级联考】上海市六校2013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夭折”的方案

材料一:论中华情事者,一曰内情,一曰外情也。内情如律例本极允当,而用法多属因循;制度本极精详,而日久尽为虚器;外省臣工,……尽职者少,营私者多;兵勇之数,动称千百万,……实属老弱愚蠢;今之士人,……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

外情系内情所致,而外情何也,前数十年中国与外国并无来往,亦无所谓章程……现在议定条约,有十国之多,驻京有外国所派大臣,新设有衙门专办各国事务……中国初次与外国定约,盖未以条约为重,不过聊作退敌之策,至今万众之内,或有一二人知有条约,然未识条约之重,未知违约之害……

外国所有之方便,民均可学而得……如水陆车舟,工织器具,寄信电机,银钱式样,军火兵法等,中外来往日多而敦好,外无多事之扰,内有学得之益,照办则民化而国兴……大皇帝召见各国驻京大臣,若不允见恐必藉他端而生事,不如先告以可见,派委大臣驻扎外国,于中国有大益处……

……劝早料理者,不早了必致动干戈,无不知中外交兵,外有必胜之势……止有国政转移,无难为万国之首,若不转移,数年之内,必为万国之役……

——赫德《局外旁观论》节选

(注:赫德,英国人,1863年被清政府任命为大清海关总税务司,1865年,他正式向清廷递交长达4000多字的改革方案,惜未被采纳。)

材料二:赫德所递论议说帖,悖慢之辞,殊堪发指……西洋各国,外虽和好,内实验竞,共利则争。

——左宗棠

问题:
(1)概括赫德递交改革方案时中国所处的内外局势。
(2)赫德认为中国“内情”之弊有哪些?为改善内情,理顺外情,他给出的改革方向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这份“夭折”的改革方案。
2013·上海·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8 . 在关于现代化内涵的讨论中,同学们提出了①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②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③思想上的理性化、④社会生活的城市化等核心要素。以下归纳最完整的是
A.①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19-01-30更新 | 607次组卷 | 3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上海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