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876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朝廷同时派刘锡鸿为其副使。刘锡鸿后来给朝廷汇报说,郭嵩焘在参观炮台时,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在见巴西国主时,“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因刘锡鸿弹劾其“投降媚外”,1879年郭嵩焘黯然回国,称病回籍。这反映出当时
A.崇洋媚外外交观念遭人唾弃B.清朝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C.中国近代化进程艰难曲折D.顽固派和维新派矛盾突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后期的民众服饰突破整齐划一、等级界限的规定,奢靡之风不断出现,从嘉靖朝到天启朝政府禁奢令就达到了55条。官员们穿着贵族所拥有的蟒服、飞鱼、斗牛等服色。在江南,有能力消费的富民穿上了高级鲜艳的丝织品并佩戴昂贵的珠宝翠玉,在纹样、色彩与用料上模仿官员服色。同时青楼妓女、戏班戏子的装束却成为上流妇女仿效的时象。部分有市商背景的人认为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是人性的本然,同时还可以带动消费和生产。但是民间“富贵女子必缠足”“丐户不得缠足”观念使“大脚”成为下层劳动阶级或贱民的标志,服饰上官与民、士与庶的边界依然存在。

——摘编自张志云《明代服饰文化探徽》

材料二   16世纪的英国社会流行追求个性解放,人们摆脱了教会掩盖形体美的着装模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这种观念的转变,在着装上体现为对奢侈服饰的狂热追求,都铎王朝多次颁布抑奢法,明确规定社会各等级人们服饰的质地和颜色,以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清教徒们则提出所有服饰都要体现正派与端庄、注意节制和谦虚的同时还保持民族特色。但这无法阻挡人民把剩余产品交换成漂亮时尚的服饰,在最公开的场合展示以赢得周围人的尊重。17世纪中后期民众争相购买印度鲜艳舒适的棉布服饰,随着本地棉纺织业兴起,英国社会的服饰逐步变得一致简约实用,不再有明显等级特征。

——摘编自谭赛花(16一18世纪英国的服饰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英两国服饰流行上的相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英两国服饰流行特点的不同,并分析产生这些不同特点的原因。
3 . 1901年,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出的“三个中国说",基本上总结出了从先秦时期一直到今日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其中“中国之中国”是古代中外关系的发生阶段,“亚洲之中国”是中外交流的繁荣阶段,“世界之中国”是中外关系的逆转时期。

材料   


——摘编自唐辉《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考述一以梁启超先生的“三个中国说”为考察中心》


根据材料,就其中一个或多个阶段,谈谈你对梁启超“三个中国说”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4 . 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作为一个大系统,其中有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开眼看世界”思潮,农民革命派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洋务派的“自强”“求富”变革意图,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的“舶来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尝试,激进民主主义者的“科学与民主”并行。这些思潮和主张
A.借鉴了西学思想的内涵B.传承了传统的文化意识
C.体现了时代变迁的特征D.反映了学习方向的改变
2020·北京·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1911年,革命党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组漫画,表现出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画中的老虎代表中国,人物代表西方国家。四幅画名为“康乾时之中国”“咸(丰)同(治)时之中国”“现在之中国”和“将来之中国”。下列四幅画的序号与上述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A.③①②④B.②④①③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
2020-10-05更新 | 3994次组卷 | 32卷引用:宁夏固原市五原中学补习部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方中心主义所导致的“冲击——反应”模式,在思维上是简单的二元论逻辑。类似的简单的二元论概念还有“传统——现代”,“进步——落后”等等。从这些对立的概念出发,我们容易轻易地得出一些过于简单化的结论,堵塞了进行进一步实证研究和进行多元化思考的可能性。
我不否认近代以来中国一次次被迫对外来的冲击作出反应。中国人在近代的“反应”无论从目标还是从手段,都是典型的中国本土的。中国社会内部的张力和中国人的自主选择最终决定中国的命运。换言之,西方(或外部)的冲击能影响中国的进程,但不能决定中国的前途。
——摘编自李扬帆《晚清对外关系研究若干问题再思考》
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评析材料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7 . 新中国成立,逐渐构建起新的法律体系,保障人民权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旧中国法律体系构成比较

序号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以前的旧中国
1宪法与宪法相关法宪法
2行政法行政法
3社会法
4经济法
5民法商法民法
6刑法刑法
7诉讼与非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1)分析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特点。

材料二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 1953年2月11日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并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我国妇女第一次获得有选举法保障的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概括材料二中提高妇女地位方式和特点,并分析原因。
2020-07-21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示范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
A.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B.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
C.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D.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
2020-07-11更新 | 3719次组卷 | 50卷引用:宁夏固原市五原中学补习部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1964年,我国经济建设转向战备轨道,中央做出调整工业由沿海向内地,由东部向西部纵深发展的部署。到1965年,在西北、西南建设项目达300多个:东北迁往西部的企业及技术支援项目就有140个,涉及多个行业,调出约8万人左右。这些举措
A.体现了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B.扭转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状态D.调整了工农业发展比例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制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1)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为例,论述“思想解放与近代化”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2020-05-1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