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又称“富室”“富家”“富户”,还可称“大姓”“望族”“豪族”“兼并之家”等。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也包括了以工商等其他途径。作为一个在社会经济分化中产生的新兴阶层,“富民阶层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显著特征,即没有政治特权,仅仅占有财富和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依然属于“民”的范畴。作为富民家庭,维持其家业不败,一是靠财富,二是靠文化教育。明代影响较大的富民大姓,大多是发迹于宋,壮大于元。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从事手工业、商业的富户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发展起来。时人王世贞曾指出:“盖东南者,国根本也。富民者,东南所恃以雄者也”。到了清代,富民阶层仍是社会上最具有影响力的阶层之一。在拥有经济力量之后,富民努力通过读书应举,谋取政治权力,出现了“百姓之富者争出金钱而入学校”的状况。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18世纪的英国尽管存在严格的社会分层,但社会分层并非一成不变,它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其典型特征是出现了更多向上、向下的流动,而这种流动同经济和社会变化的过程相吻合。英国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中间阶层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大,而且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正在变成一个界限逐渐明确的集团,他们以自己的商业财富和生活背景为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并开始谋求政治权力和地位;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社会流动是英国社会整合的一种有形方式。

——摘编自舒小昀《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富民阶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世纪罗兰希尔的邮政改革之前,英国的邮政事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弊端丛现。当时英国的邮政体系非常复杂。以伦敦为例,就有三个不同的邮政机构,邮资通常由收件方负担,且由于邮费昂贵,除了议员等特权阶层之外,没有人享有免费通信的权力,因此,“即便中产阶级,也很少有人不觉得邮费负担沉重的”。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如果邮递员送信加收钱的话,一个半小时他只能送67封信;如果不需要收钱的话,半个小时就能送570封信。邮递员收来的钱在层层递墩的过程中时有贪污行为。罗兰希尔1835年前后开始关注邮政改革,他提出两点核心建议:一是统一邮资,二是实行邮资预付。希尔认为,经济上的成功及其所产生的广泛的社会效益是无与伦比的。此外,降低邮资能让穷人们也用得起邮政,而原来享受免费邮寄权利的阶层则被剥夺了特权,这对于社会趋向公正也是有益的。

——摘编自金燕《罗兰希尔与近代英国邮政改革》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近代邮政在英国兴起并很快传遍欧洲。各国客邮从中国各通商口岸不断向中国内地扩张,执行各国邮章,使用各国邮票,收寄华洋商民信件。郑观应等有识之士纷纷发表文章,要求裁汰驿站,兴办近代通信事业。但清廷对正式开办大清邮政一直缺乏规划。因签订《马关条约》需要大量赔款而又财政拮据时,总理衙门才意识到新式邮政“裕国便民”的功用,指望从邮政来增加税收。1896年3月,总理衙门奏请光绪皇帝扩充海关邮务,改为正式的国家邮政。清代国家邮政开办后,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兼任总邮政司,邮政仍由海关管理。1911年,清代邮局和代办所发展到6000余处,邮路达30余万公里,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邮政通信网。至1916年邮政业务彻底脱离海关,正式形成了中国独立自主的邮政机构。

——摘编自李崇寒《中国邮政开办120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邮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近代邮政发展过程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邮政业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有多元、复合的特征,故人文关怀必须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途径来实现,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实现“礼之用,和为贵”,构建一种全面的和谐关系体现对人的整体关怀,进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以“仁爱”为出发点与核心,将“孝”定为伦理的起点,以“中庸”为方式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培养“浩然正气”,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高尚道德情操。传统文化还尊重人的自主性,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与相辅相成中实现精神自由与灵魂安顿,以“仁民而爱物”之心,实现“天下一家,万物一体”的博爱情怀。

——摘编自杜喆《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关怀思想研究》

材料二   对个人命运、价值和尊严的关注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一种最基本的信念。西方人文主义者力图以科学和理性来反对中世纪独断主义的封建神学,以解放神学统治下的人和自然。他们从反对神学对人的统治出发,追求现实的人生幸福,要求恢复人的各种权利,他们把神权与人权对立起来,认为只有推翻封建神权的统治,才能彻底解放人自己。他们强调个体的自由,注重个人的奋斗和个人的权利,私人的权利和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彼得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人文主义强调以人的欲望、要求作为出发点,对自然采取征服、掠夺的方式,强调“天人相争”的观念。

——摘编自杨春苑、李春荣《论西方人文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文关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人文主义与中国古代人文关怀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文关怀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共同价值。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观与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息息相关,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一   美国建国初期,为了整合社会、巩固新生政权,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白人文化成为民族同质化的建构基础。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进运动步伐的加快,东南亚百万移民冲击了美国的白人文化,美国的熔炉(民族同化)政策应运而生。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维护移民的权利也成为美国吸引和稳定外来移民、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主张不同价值观的共存、把少数族裔的生活方式看成是合法的多元文化主义也由此产生。现今美国的印第安人虽有保留地制度,但其自治权仍得不到有效保障,贫困率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美国主流社会对印第安文化的压制和同化思想根深蒂固,少数族裔在经济上不能同工同酬,政治上待遇不平等,在工作、移民、教育及居住等方面的歧视比比皆是。虽然美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族群归类”和“种族识别”,但是宪法不承认民族的群体权利,仍是以公民权代之。

——摘编自雷振扬,裴圣愚《如何看待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逐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新中国建立后,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还处于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时期,党的民族政策迅速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形势和群众的生活。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78年中组部专门发文要求尽快配备少数民族干部担任民族自治机关一把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摘编自左岫仙《新中国民族政策优势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以民族平等为视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两国民族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民族政策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世界文明中,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不同特征对比很强烈。在深层体现为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看法不一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代中国人建构了一种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而达及四海的“天下观”。所谓“海内”一般指有政治文化认同的生活地域,是狭义的“天下”,也就是中国。“海外”是中国政治文化影响不及之处,是广义的“天下”,或可称为“世界”。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元代欧亚大陆因蒙古人的统治连成一片,中国与中亚的联系有所增加。郑和下西洋是贯彻皇帝“以德治海”的理念,体现“德化四夷”的思想,目的不在于探险,也不为扩展海外殖民地,赠予各国的财富只为换取外邦的服顺,这生动地说明了中华文明“达及四海”的天下观。

地中海是个十分独特的陆间海。沿岸各种文明交融、碰撞、分流的历史过程中,也塑造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这就是通过海洋联通新的文明的世界观。地中海文明的起点是尼罗河和两河流域文明,而被视为西方文明直接源头的古希腊正是吸收了这两支古老文明,承载了地中海沿岸最重要的文明积累。地中海东部的财富和文明始终是巨大的诱惑。希腊人习惯于把海洋视为抵达新文明的通路,远航的目的要么是贸易、求知,要么是开辟殖民地和征服。

——摘编自王鸿生、苏昊《论中西文明中的天下观和世界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天下观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新世界观形成的原因,并谈谈对中西“天下观和世界观”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倒重政治、军事功能。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为政治统治服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城市中的广场、牌坊、庙宇等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国等休闲娱乐场所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不仅突出了广场、街道,还顾及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的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打破了中世纪的封闭状态,宏伟的林荫大道和广场,布局讲究严道的几何构图,体现着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拉制。19世纪以来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产生了一系列城市公共空间环境问题。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人与环境、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等矛盾,20世纪初以来,英美等国着重从美观舒适、卫生条件的改善、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等方面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

——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这场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一种新的价值观愈逐步形成,并渗透于社会文化的内在层面,具体而言,他们首先恢复了古希腊传统的一些价值观,使得“重见天日的希腊和罗马古籍犹如清新的海风吹进这沉闷压抑的气象之中”。这激起了人们对自然的兴趣,使得人们充满了对自由、理智的渴望和情感冲动,而所有这些也正是科学发展所需要的。为此默顿总结说:“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和思想情感,属于那些永远影响着科学发展的文化变量”。许多科学分支也相应发展起来,例如,“天文学家的图表、理学家的钟摆和平衡轮钟都意味着可以及时拯救船只和货物,可以征服远处海外的帝国”。

——摘自《近代科学革命与社会价值取向的转移》等

材料二   追求真理与追求功,或者说追求公理这样的理想目标与追求国家的生存与富强这样的现实目标是很难协调的。近代中国人之接收西学,首先是出于民族与国家的生存需要。不接受、不学习西学,中国就有亡国亡族的危险,同时,中国人的内在精神气质中也有识别并接纳真善美的爱好与能力,对人类共同的价值、审美与文化理念也有深切的体认和向往,这就产生了国人对西方文化中价值系统的认同。这就产生了生存需求与公理需求的矛盾,这种矛盾就是徐继畬与魏源思想分歧的本质,是自强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主题差别的基础,也是严复自身思想体系内在冲突的根源所在。

——擿——编自《公理与富强:近代中国接受西学的两个不同路径和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形成新价值观念的原因及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前期国人学习西方两大“主题”、目标间的相互关系。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定时期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作用的认识。
2019-06-01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9届高三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猛虎在自然界作为兽王的统治正如天子统治天下一般。自西周以来,皇帝设置虎贲卫士作为守卫王宫、护卫君主的专职人员,其他人不得擅自使用。虎贲一词,孔安国在《史记集解》中解释为“勇士称也。若虎贲兽,言其猛也”。据《周礼》记载:“虎贲氏掌先后王而趋以卒伍,军旅、会同亦知之……王在国,则守王宫。国有大故,则守王门。大丧亦如之。及葬,从遗车而哭。适四方使,则从士大夫。若道路不通有征事,则奉书以使于四方”。汉平帝时,将汉武帝设置的保卫君主的御前部队改称为虎贲军,由虎贲中郎将统领。东汉时期,虎贲中郎将大致由三类人员担任。一是经学家(精通儒家经典的学者),二是外戚,三是权臣。虎贲中郎将虽然掌控的武装规模较小,但负责皇室守卫和政治礼仪,常常对朝廷政治特别是皇帝产生重大影响力。从王莽开始,虎贲作为九锡之一,成为权臣取得皇帝地位,即将墓夺皇位的重要表现。

——摘编自陈怀宇《装饰与象征:中世纪视野中的猛兽与王权》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人类的活动使很多野生动物遭到了灭顶之灾。十七世纪,渡渡鸟在非洲灭绝,堪称恐龙之外最震惊的灭绝事件。在18世纪后,一些原属贵族享受的物品,如象牙等野生动物制品也开始出现在普通人的家庭。象牙在欧洲高额的利润诱使殖民者前往非洲内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南非与非洲西部的沿海地区,大象已经灭绝。随着1847年伦敦动物园的开放,来自殖民地的动物使伦敦市民大开眼界。动物园按照动物的来源地区分门别类,使游客们感受到了大英帝国的辉煌,也使得动物园获利颇丰。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来,动物园鼓励殖民者到非洲等其他地区捕获新的动物。这种行为甚至得到了科学协会与政府的支持,因为随着科考的进行,帝国的政治势力也在不断的发展。而在科考人员眼中死去的动物与活体动物一样重要,其数量越多,越能体现帝国强大的征服力。

——摘编自刘彬《新维多利亚女性小说中的帝国动物话语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虎贲军的职能,并分析虎贲制度所体现的中国古代皇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英国伦敦动物园来自殖民地动物增多的原因及其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动物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转型期,英国的家庭结构以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为主,子女的“立身期”在亲子关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时间比例。据本阿莫斯研究,中下层家庭子女在外当仆佣学徒的“立身期”年龄大约在1524岁之间;又据斯通估计,他们离家时的年龄一般在1017岁之间。因此,尽管个人情况互有差异,但从整体上看,当时英国青少年中的大多数在核心家庭结构中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一旦成婚,子女多另择新居,与父母的关系已超出核心家庭范围。

——摘编自陈勇《近代早期英国家庭关系研究的新取向》

材料二   ……随之而来的,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的法律支持也崩溃了。旧的司法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以血缘为主的社会结构,它承认家长的特殊地位;男女不平等……它认同儒家教诲,认为父子应互相庇护,逃脱司法审判。这些反映封建社会关系的准则,显然与快速变化的时代是不协调的。在晚清和早期民国时代的新法典中,已承认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等,家族社会的古老的司法基础瓦解了。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家庭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家庭关系的不同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家庭关系存在差异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颁发了《唐律·仪制令》,其中一条规定:“凡行路巷街。戏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后来依据这些原则衍生出一些具体条款:“不得在街市走马”、“不得在人众中走马”的规定,后世演化成为“限达”和“人车分流”等现代交通规定;“以船载客,需事先订价,不得超载”的规定,在现代演化成为“禁止超载”的规定;“不得在中流索价”的规定,演化成为保护乘客交易安全的现代条款。此外,唐代对交通违法的处理十分严厉,《唐律杂律》中亦载:“诸违令者,笞五十,别式减一等。”由此可见,在唐代,我国的交通管理立法原则已经和现令相差无几。

材料二   罗马帝国的道路多为军备所设置,骑士们上马首先要从左侧进行,左侧路基会稍高些便于上马,所以演变成为骑士“靠左走”。罗马帝国对外扩张将“靠左走”的“交通规则”带到了整个欧洲。在1300年,罗马教皇卜尼法八世宣称“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时他还规定,来罗马朝圣者需要靠左侧行走。欧洲的贵族仍大多保持靠左行走的习惯,而农民在赶车挥鞭之时,坐在左边更顺手些,所以更多地选择从下面行驶。欧洲在18世纪中期以前没有明确的交通法律,主要依靠的是欧洲各国的习惯。

——以上材料摘编自《道路交道规则起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交通法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西方交通法规特点不同的原因并说明对中西方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