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19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接受“国家”这一近代概念。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少年中国”一词流行起来,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由于进化论风靡,年轻一代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青年人不仅自担责任,似乎整个社会都将希望寄托于年青一代身上。五四时期,甚至“青年”尚嫌不够,还要冠之以“新”。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却出现“认同”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互对立的观点、主义。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到底该由谁来担纲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的无所皈依。

——摘编自金燕《“少年中国”形象的构建与中国认同危机》

材料二       美国的国家认同并非世人熟知的“美国信念”,而是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定居者的盎格鲁——新教文化,其核心元素包括:英语;基督教;宗教虔诚;起源于英国的法治理念、统治者的责任理念和个人权利理念;敢于持异议的新教价值观,如工作道德以及个人主义。但是从20世纪后期开始,盎格鲁——新教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实质内容受到了诸多挑战,包括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浪潮,学界和政界流行的文化多元主义,以族群和性别为核心的身份认同,以及精英人士日益强调的跨国身份认同,等等。与此同时,在美国人看来,全球霸权已经成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重要特质之一,不是世界第一的美国就不是美国。

——摘编自谢韬《美国国家认同的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年中国”之说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少年中国”在当时无法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期美国国家认同发生的变化及原因。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对如何凝聚国家认同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初,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世纪,查理五世将其改为王宫并进行扩建。在路易十四看来,卢浮宫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他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但依旧是王室收藏艺术珍品的地方。1791 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1793 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19 世纪初,卢浮宫的扩建规模空前,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特别重视利用博物馆开展公民教

——摘编自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流出宫外。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 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并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案,共出版大量档案书刊,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案工作的专业队伍。抗战爆发后,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文物,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南移西迁。解放战争时期,故宫部分文物被转运台湾。1965 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1995 年,两岸故宫博物院首次合作出版《国宝荟萃》。

——据郑欣淼《故宫博物院8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线合所学知识,分析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政治意义,并简述抗战迄今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沿革。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博物馆在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上的共同贡献。
2020-06-12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2020届高三质量监测(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