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86 道试题
1 . 海地是拉美最早独立的国家, 其发展具有典型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岛上(海地) 有约三万名自由之身的白人,还有人数约略相当的黑白混血儿和四十八万名奴隶。蔗糖使奴隶这种古老劳力和现代形式的工业资本主义结合在一块儿,甘蔗园或许是世上最早的现代工厂,它有一大批严守纪律的工人,园主常是不住在当地的法国资产阶级显赫人士,例如商人、银行家。法国大革命后,“人权宣言”与法国的殖民意向相冲突,岛上的矛盾情势随之引爆。巴黎的革命人士愿意将选举权扩大适用于海地的自由白人,乃至自由的黑白混血儿,却无意废除奴隶制,以免断掉法国岁入的一项主要来源。于是,海地的黑人雅各宾党决定自行解放,从而爆发世界上最早的现代民族解放战争之一。

材料二 经历百余年奴隶政权的严酷统治,这些得到自由之身的黑人决心放个长假。重返工作岗位后,他们不愿替甘蔗园卖命,反而展开土地改革,将大庄园分割成小块土地。同时,独立后的海地赫然发现自己基础设施贫乏,资本稀少,农民未受教育且无治理经验。占人口少数的黑白混血儿贵族兴起,他们剥削广大农民图利自己,国家却几乎停滞不前。贵族统治不稳时,美国出手相助(1915—1934年遭美国占领),以维持“稳定”。海地找不到可取代糖的产品,这处热带天堂变成悲惨贫困的落后地区。

——以上均摘编自[美]彭慕兰&史蒂文·托皮克《贸易打造的世界》

(1)据材料一,概括海地发生民族独立运动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地独立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海地独立后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这处热带天堂变成悲惨贫困的落后地区”的主要原因。
2024-01-26更新 | 237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贵州、广西、江西、黑龙江、吉林、甘肃专用)- 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左宗棠于1877年上奏清廷,提出“为新疆画久安长治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改郡县,事有不容己者”,建议新疆设立行省,清廷并未应允。1881年,清政府收回伊犁后,开始认真考虑如何在新疆建立新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加快恢复新疆的经济生产,让各族人民尽快安定下来。1882年,刘锦棠根据自己在收复新疆时的所见所得,拟写《遵旨拟设南路郡县折》上呈光绪帝,规划了具体的建省方案。已经调任两江总督的左宗棠得知此事后,再次上奏,表示若不及早将新疆建省规划,则“万一强邻窥伺,暗煽拚飞,后患方兴,前劳尽弃”,新疆恐再落入列强之手。1884年,清廷终于颁下谕旨,宣布新疆设省,任命由刘锦棠出任新疆首任巡抚。

——摘编自郭琪《晚清新疆设省始末》

材料二   建省前,新疆南北疆经济法律制度各不相同,特别是南疆存在不合理的赋税。建省后,南疆废除按丁抽税,与中原赋税统一,实行按照田地征收赋税制度,民众只需给国家纳粮,直接构建起清朝政府与个人之间的经济联系。建省后,清朝在南北疆一体推行郡县制,并改革新疆地方官员的选拔任用制度,满、汉、少数民族均用。从建省至清末,新疆巡抚9人中满人1人,其余均为汉人;地方基层政权中,大量汉人担任道、府、厅、州、县官吏,成为清朝管治新疆地方行政的主力。

——摘编自欧宗瑛《边疆危机背景下的清末新疆建省与城市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意义。
2024-04-22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松原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联考高三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人类历史纷繁复杂,一切历史都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产生的、发展的、结束的。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语境下,时序意识的表现之一就是在时间的背景下把握历史的变迁与延续、原因与结果。

下表所示为世界近代史上的若干关键词。

“全球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确立”“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亚非拉独立运动”

——摘编自李秦苏《例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时序意识的培养策略》等整理

从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同一时间背景下”的关键词,据此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在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走向衰落的背景下,兴起了乡村建设运动。来自教育机构,学术团体和大专院校的倡导者们,在定县、邹平、新都等地创建试验区,成立乡村小学,平民学校、夜校;改良农业,提倡副业;成立借贷处和信用合作社;设立乡村医院、卫生所等。不少乡建工作者与农民同生活,共劳动,尽量使自己“农民化”。然而,十年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复兴农村经济的目的没有实现,相反各实验区经济的衰落程度进一步加深。

——摘编自晏阳初《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

材料二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减贫政策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政策阶段、扶贫攻坚政策阶段的努力,中国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的绝对贫困状况得到了很大缓解。

——摘编自吕书奇《中国农村扶贫政策及成效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成就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今天乡村振兴的认识。
2023-04-05更新 | 113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核武器是美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器,也是美国对苏政策的重要工具。二战后,美国将苏联视为最大的威胁,试图利用垄断核武器的有利地位,制定了一系列对苏联的预防性核打击计划。美国军方于1946年制定了“铁钳”计划。根据该计划,美国将向苏联20余个重要城市投掷50枚原子弹,旨在快速并且有效地摧毁其政治中心、城市与工业目标,进而彻底瓦解苏联,使其永远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该主张从一开始在美国国内就遭到各方强烈谴责。部分报刊和评论家指责这对美国来说将是一场“悲剧”,是一种“赤裸裸的帝国主义行径”。这种主张在美国政府和军队内部亦遭到不少人反对。英、法等国政府和民众普遍对核战争的爆发深感不安。苏联地域广阔,战略纵深极大,而1948年美国只有32架适合投掷原子弹,原子弹数量也非常有限。19498月,苏联首次核试验成功。而后,美国政府制订的对苏核打击计划终成纸上谈兵。

——摘编自赵学功《美国对苏联的预防性核打击计划及其流产(1945194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苏联实行核打击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苏联核打击计划未能实行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利用日本细菌战犯及其技术,开始了大规模的细.菌武器研究和生产。朝鲜战争中,美军实施“绞杀战”一再遭受挫败后,于19521月开始秘密地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实施了大规模的细菌战。美军将毒菌经过人工培殖,附在动物或用品、食品、宣传品等杂物上,制成细菌弹,由飞机投掷布撒,或由火炮发射。面对美军的突袭,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迅速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统一领导并组织全国军民进行各种类型的反细菌战斗争。志愿军普遍实施了防疫注射,同时帮助、指导驻地居民共同开展反细菌战斗争。同时,朝鲜和中国政府相继发表声明,并搜集美国细菌战罪证、组织和接受国际专家入朝鉴定、举办细菌战罪证展览。在世界人民正义声援下,中朝军民粉碎了美国发动的细菌战。

——摘编自张瑞、颜小平《抗美援朝战争反细菌战的胜利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发动细菌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发动细菌战未能得逞的原因。
7 . 共和国的经济成长

材料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新中国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快速工业化、赶超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制度变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探索的结果。经过60多年的艰辛探索和奋发图强,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发展潮流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与改革开放后人口就业情况对比单位:万人

年份从业人员按产业类别划分按城乡划分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城镇乡村
建国后1952207291731615281885248618243
1953213641774417071914275418610
1954218321814718321813274419088
1955223281858518911852280219526
1956230181853524442039299320025
1957237711930021152356320520566
改革开放后198752783316631172693751978639000
198854334322491215299331426740067
1989553293322511976101291439040939
1990647493891413856119791704147708
1991654913909814015123781746548026
1992661523869914355130981786148291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经济建设展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择一个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时段,概括该阶段的经济建设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众多研究发现气候冲击引发的经济冲击是造成暴力犯罪、冲突和内战的重要原因。……事实上,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宗教活动,从更广义的范围观察,它通过经济冲击直接威胁社会稳定,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经济的脆弱性在气候冲击下更是暴露无遗。通过对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研究发现,气温的降低会显著增加社会不稳定程度,且具有长期的持续效应。学者考察了2000年来干旱与洪涝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王朝的影响,发现降雨量越少,游牧民族的入侵的概率越高,反之则越低。在温暖期,中国经济繁荣,民族统一,国家昌盛;寒冷期,气候剧变引起经济衰退,游牧民族南侵,农民起义,国家分裂,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等

——根据梁若冰、【美】布雷特·辛斯基的文章整理

材料二   早在2007年,由英国电视导演马丁·德肯执导的纪录片《全球变暖大骗局》指出:1940年至1975年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不断上升,但气温却连续30多年下降,可见二氧化碳和气温上升没有直接关系。……无独有偶,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夕发生的“气候门”事件引发轩然大波: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电子服务器被一名黑客入侵,上千封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在过去13年里通过邮件交流的记录遭到窃取,并被公之于众。在一封被公布的电子邮件里,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小组的主人菲儿·琼斯写道,在编辑新的数据时,他将实际气温数据添加到过去20年里的系列中的工作,同时还有对1961年以来气温下降趋势的隐瞒。而菲儿·琼斯正是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负责全球气象数据整理的关键人物。……发达国家率先完成工业化,自身发展高端服务业之时,突然竖起环保大旗把主要依靠资源出口和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家摆上全球气候变化的谈判桌,受到国际社会的怀疑和非议也无可厚非。

——沈立《全球变暖背后的博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全球气候变化进行谈判的背景,分析国际社会对这一行为的怀疑和非议的原因并指出争议的本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材料: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防止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联合国各会员国依据《联合国宪章》第43条等条款的规定提供军队供安理会支配,这是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关键环节。战后安理会创建联合国军队进展迟缓的残酷现实,严重挫伤了国际社会对于联合国组织的热切期待和信心。面对这一困局,杜鲁门政府一度打算促请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敦促有关各方设法加速宪章第43条的实施,“以促此项军队早日实现,至少使苏联之孤立态度暴露于举世各国之前”。由于英、法两国的反应均表现消极,中国出于稳定中苏关系及协调大国关系等考虑,也不愿在此事上过分刺激苏联,加之此举不符合宪章有关条文的规定,还有可能导致国内外舆论对美国的联合国政策产生负面评判,杜鲁门政府最终搁置了这一设想。联合国军队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摘编自韩长青《联合国军队构想的缘起及命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合国军队构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军队创建失败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范仲淹素有“慨然有益天下之心”。年轻时,他上书仁宗,提出“讲求武备、整顿吏治”等改革主张。庆历新政的方案是对范仲淹以前主张的完善,共十个方面,其中作为重点并首先实施的有三项。改变升官晋级凭资历的陋习,突出能力政绩;针对中高级官僚利用滥进子弟造成“冗官”的弊端,严格限制恩荫规模。强化对地方官员的监督、考核。在当时党争的大背景下,范仲淹仍行朋党之为,造成改革阵营封闭。面对官僚集团的抵制和可能的“朋党”隐患,次年,宋仁宗罢贬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改革终止。王安石在改革中崭露头角。朱熹也认为改革体现的务实作风和理想信念是理学的重要源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