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7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津作为近代北方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发展出颇具规模的金融体系,从清末的钱庄、票号,到民国初年的官银号、官办银行、外资银行,金融体系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变化。在这一背景下,天津地区的各类金融机构竞相发行货币占领市场,使货币呈现多样化、竞争化的趋势。中央政府试图采取一些措施规范货币发行,直至1935年币制改革终于将货币发行权收归中央政府。

——摘编自黄丽珍、章亮、李磊《天津近代货币“斗争”回顾与思考》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以前,以英商为主的外商银行纸币主要流通于英属香港殖民地以及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租界区域。19世纪90年代以后,各列强先后在华圈定各自的势力范围,中国沿海和内地区域进一步对外开放,外商银行纸币的流通范围呈现由沿海、沿江各重要口岸租界向各国在华势力范围迅速扩展之势。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天津、汉口等重要口岸租界和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区,外商银行机构林立,英商、美商、日商、比商及中外合办等银行纸币争相发行、混杂流通。

——摘编自蒋立场《外商银行在近代中国的纸币发行与流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天津货币“斗争”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外商银行纸币发行与流通的特征,并说明其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使得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束手无策。这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顺时应势出版。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他认为,萧条的根本原因不是供过于求,而是需求不足。因此,凯恩斯最后得出结论:市场中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为此,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为刺激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他主张政府采取扩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著《新全球史》

材料二   19791982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也被称为战后第五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由于7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经济滞胀并受到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等非周期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危机时期,各国物价持续上涨,财政状况恶化,利率居高不下。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多数国家的消费物价涨幅每年均达两位数。而利率变动则与战后前几次危机期间趋势相反,危机中不断上升,达到创纪录的高度,如英国的优惠利率曾提高到21.5%;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经济危机,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摘编自高岱《英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凯恩斯应对经济危机的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在政策上的变化,并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4-02-26更新 | 223次组卷 | 7卷引用:吉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81年,在总结大学士桂萼、提督都御史陶讲、江西巡抚刘光济以及海瑞等人的经验基础上,张居正一手制定并推行实施了“一条鞭法”。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一条鞭法”实施后,史料记载,正德初年到万历五年,明朝国库存银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一条鞭法”从不同角度降低了征税成本,扩大了总量,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的矛盾。

——摘编自王颖《“一条鞭法”的税收研究》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以下简称《农业税条例》)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63日通过并施行的。1983年,根据《农业税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对农林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若干规定》,开征农林特产农业税,1994改为农业特产农业税(简称农业特产税)。《农业税条例》实施期间,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同时,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差距逐步扩大,“三农”问题依然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央决定,2004年,开始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同时在吉林、黑龙江两省进行了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其他省份进行了降低农业税税率试点。2005年,中央继续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全面取消牧业税,并明确2006年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

——摘编自刘积斌《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议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代实施“一条鞭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农业税的变化并说明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3-02-08更新 | 241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世纪以来,专业史家倾向于将世界历史划分为不同国家来考察。近年来,更多史家改采以跨区域、大陆、半球、大洋和全球为单位的历史研究法,这被看作是当前史学的全球转向。这一变化
A.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合作趋势加强B.反映了全球化下国家意识的衰微
C.体现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D.基于世界文明交往和互动的深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一文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其原因有
①西欧一体化进程加快,进一步摆脱美国控制
②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③中国实力增强,苏联威胁消失,中美之间战略需求出现变化
④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021-02-2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等五校2021届高三2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下面是1929~1934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收支总额变化趋势图(单位:百万美元)。据此推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A.“大萧条”局面逐渐结束B.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发展日益艰难
C.经济运行机制得以调整D.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弊端显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同周边的大多数国家一直维持着一种特殊的政治关系,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宗藩关系,或称藩属关系。对属国来,尊奉中国为上国,“奉正朔,求册封,定名分”,取得中国的承认和保护,名正言顺地进行统治;而对中国来说,则以属国为屏藩,维护天朝的安宁。“在理论上,且一般地实在:在实践上,中国并不设法通过这些方式来直接干预这些属国的内政”,只要“照儒家的模式一道生活,并履行他们的义务,遵行有关的礼仪制度,这些国家大部分是自主的。”

——谢俊美《宗藩政治的瓦解及对远东国际政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藩关系的特点。

材料二   宗藩体制作为封建的不平等国际关系,它早在汉朝就已产生。中间虽然由于中国国内政情的变化或因藩邦变化而呈现时断时续的状态,但就此体制而言,却一直延续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尚维持了近50年之久。鸦片战争前,清朝帝国虽早已衰弱,但由于没有列强入侵,东亚封建宗藩体制这一国际系统结构没有新因素介入去打破它内部的平衡,因而宗藩体制得以暂时维系。鸦片战争后,列强扩张的中心是中国,而对朝鲜等藩邦的侵入较少,因此,晚清宗藩体制能维持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才逐渐解体。

——高世华《简论19世纪70—90年代的宗藩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i9世纪宗藩体制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如图为学者估算的公元200年至1851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解释较为准确的是
A.首次过亿得益于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世界联系加强背景下首次达到两亿
C.1700年后直线上升根源于赋税制度改革
D.国家分裂时期人口都呈现下降趋势
2020-03-18更新 | 1291次组卷 | 19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9 . 聚焦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世界大洋航道开通。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私人投资的海外贸易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本来可能发展国际贸易的海商集团,不是在战斗中被摧毁,就是被管理海外贸易的派捐或被皇室掠夺了利润,没有积累为国际贸易的资本。正当世界第一次走向全球经济体系的时代,中国不但没有把握这个时机,还加以种种阻力,错过了可能获得的资源。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二   本训令的内容,可以扼要说明如下:……你可以看出英国政府是在要求对过去的赔偿和对未来的保证;并且对这两件事的任何一件,都不想信赖交涉以达成目的;但是已经派出一支海军陆战队,奉命立即开始采取为达成上述目的所必要的步骤。

——1840年2月20日《巴麦尊子爵致奉命与中国政府交涉的全权公使函》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不仅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而且使中国的阶级结构及生活方式等也发生了改变。总而言之是一次“相当深刻的变化”。

——摘编自《聂宝璋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试从政府行为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巴麦尊对华政策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要求的“未来的保证”是如何实现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鸦片战争后中国“深刻变化”的具体表现。结合当时世界发展的历史背景,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变化的趋势。
2019-11-1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为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人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这一变化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完善
B.适应了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
C.促使了丞相制度的废除
D.体现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