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3—6世纪,中西都经历了政治分裂、新起民族政权的挑战和新宗教的冲击,但在历史现象层面的相似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同中之异。中国历史和文明历经危机而得以连续发展,西方历史和文明则在危机中断裂,这个结局并非偶然,而是由双方的政治、民族及文化等结构差异所决定的。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3—6世纪中西发展进程的比较。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另选19世纪以前某一历史时期,比较中西文明发展的“同中之异”,并进行阐释。(要求:明确时间段和同中之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11-02更新 | 323次组卷 | 9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与亚非其它三大古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中华文明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是那创造古老文明的先民之后裔,在这片土地上是同一种文明按照自身的逻辑演进、发展,并一直延续下来。同时,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显示了巨大的凝聚力,不仅没有中断,也没有分裂;只有新的文明因素增加进来,而没有甚么文明的因素分离出去成为另一种独立的文明。

——摘编自袁行沛主编《中华文明史》


请结合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材料中某一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1-11更新 | 123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外国中国
“14—16世纪的欧洲
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最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一 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

——法国史学家米西勒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漫长的。封建社会的起点,目前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算法。一种,从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476年算起;另一种,从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即公元前365年算起;还有一种,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算起。应当说,三者都是言之成理各有依据的。分别以这三个年份为起点,算到1840年,各自都在2000年以上,比西方多了一倍。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上表为史学家对14— 18世纪中外历史的有关评论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此背景 下,回顾我国已经编制实施的13个五年计划(规划),以史为鉴,对我们更好的制定和实施“十 四五”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 分,表达清晰。)
2021-08-13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代社会是中国所有社会中最复杂的一个社会,它同时将多个社会意识形态和结构层次复杂地融合在一起。各种社会阶层,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漩涡里挣扎、探索、融合。社会结构在断裂中重组,再衔接,社会生活天翻地覆,新的生活方式层出不穷,刺激、颠覆着几千年的传统生活惯性。各种社会意识互相交融、博弈,中国人民面临着不断的抉择。中国几千年的静态社会形态,在资本主义的轰鸣机器侵略下,不断地接受着新的改变,禁不住留恋着旧日的辉煌。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是激变的历史,是几千年历史老病在百年内积聚、爆发,是经过几千年孕育的痛苦分娩。

——摘编自导读一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门洞开”后,中国知识分子在各自的时代拐点上竭尽所能,用家国情怀与担当意识诠释了中华君子品格。他们是民族精英,他们的君子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1841年,道光帝撤职查办林则徐,林则徐愤怒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处死“戊戌六君子”,临刑前谭嗣同慷慨陈词:“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林觉民与妻诀别:“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起义失败后,包括他在内的70多位同盟会会员壮烈牺牲。1918年,《新青年》发表了李大剑撰写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他热情讴歌:“人道的警钟声响了!自由的曙光出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摘编自徐建源《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君子精神和救国担当》


提取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背景差异浅析》整理


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并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0-05-17更新 | 48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届云南省玉溪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中期到1939年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个时代巨人。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展开激烈的竞走,由于助力和阻力很不一样,西方由后而前,中国有前而后。西方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迅速地崛起,中国在封建主义的泥潭中急剧地衰落。
1840年到1949年中西方两种社会、两种制度在历史的竞走中严重相撞。1840年一场血与火的鸦片战争,中西方从此走上了彼此尖锐对立的道路,西方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继续发展,中国则沦为半殖民地。西方给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中国面对西方的冲击奋起探索,找寻中国的出路。
1949年到2049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西方再次来到一个新的历史起跑线上,开始了又一轮新的竞赛,西方国家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的新局面;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一条新的道路探索前进,为在21世纪接近和赶上西方而奋斗。

——摘编自郝侠君毛磊 石光荣主编《中西500年比较》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阶段的中西方历史发展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一般都有译著,共成书400余种,其中科学类占130余种,其中利玛窦、汤若望、罗雅谷、南怀仁等四人的译著即达75部。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以天文学为主,占到了科技译述总数的近三分之二,同时也涉及数学、地理、地质、生物和医学、军事科学等学科。当时对欧洲科学著作的翻译盛行一时,大部分的西方科学知识通过翻译介绍到中国。所引入的科技著作,翻译形式比较多样,既有全文翻译,也有节译和编译。当时,中国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如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也受到西方传教士的影响,接受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国人从之游且崇尚信其学者颇多,而李凉庵(即牵之藻)、徐元扈(即徐光启)为称首。”他们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融会贯通,使中国文化注入西方先进内容,提高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认识能力,如当时制定的《崇祯历书》,基本上代表了传教士输入的西方天文历法的水平。同样,通过传教士的译介,中国文化对莱布尼茨的古典思辨哲学、伏尔泰的自然神教和魁奈、杜尔哥的重农学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这个远处东方,具有和欧洲完全不同气质的辉煌文明的大国,经过耶稣会士的译介,便成为启蒙运动者吸取力量的源泉。可以说,中国优秀的文化通过传教士的翻译工作传到西方,不仅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东方世界的文化格局,而且以强大的辐射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

——摘编自马振涛著《“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等


材料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有关情况,从材料中提取一个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