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1 . 说一说

下图为史学界关于世界各国现代文明形态的两种观点。

请回答:
请根据其中一种或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析。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至1世纪希腊世界与中国部分大事简表

时间事件
希腊世界中国
公元前460年-
公元前446年;
公元前431年-
公元前406
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爆发两次战争
公元前403三家分晋
公元前379年-
公元前387
底比斯与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
公元前354魏齐桂陵之战
公元前338马其顿与雅典、底比斯之间爆发战争
公元前334年-
公元前324
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希腊化的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318(第一次)五国联合(合纵)攻秦
公元前260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323年-

公元31

亚历山大病逝,帝国分裂。巴尔干半岛混战重启,最终被罗马人征服。秦逐渐统一天下;汉建立并巩固大一统帝国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材料二 从文化上来说,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而我们中国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两个国家都是历史悠久的古国,从文化底蕴上来说二者有着同样的经历。在进入国家文明之后的第一时期中,两国的历史脚步所表现出的国家文明特质,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古希腊国家文明的突然中断性,与古印度文明的突然中断性极其相似,都是强势异族入侵,都是原生文明毁灭,都是陷入黑暗与深渊。早期中国的国家文明的发展脉络清晰、轮次分明、记载翔实,国家行为非常有力而活跃,国家制度的体系化已经形成了坚实的独立文明根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国家文明的发展,表现出了鲜明的主体传承性与连续性递进的发展性。

——摘编自孙皓晖《早期中国与古希腊文明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世纪中国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历史演变的共性与差异。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文明特质、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角度简析当时中国和希腊历史发展趋向出现差异的原因。
3 . 2022年5月,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要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意在(       
A.凸显中华文明的悠久性B.强调文明的重要性
C.倡导他国接受中华文明D.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2-06-28更新 | 110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城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12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12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速产制。……

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1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2022-06-22更新 | 5331次组卷 | 26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各个积极备战的民族国家之间,存在一种均势,在这种环境下,国家开始具有了三种维度:科学国家,目的在于利用科学、技术和发明为国家服务;战争国家,随时准备保卫该国的政治、经济和帝国的利益;社会国家,它专注于解决危险的阶级问题和确保国内稳定。国家的这三个面向并列发展:它们是同一种抱负的不同侧面,同一项事业的不同分支,从柏林到巴黎,从巴黎到伦敦,再从莫斯科到纽约,它们无处不在。

——据(印度)萨维帕里·戈帕尔等主编《人类文明史,第7卷:20世纪》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1914年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发展“面向”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不少于两个面向,且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面向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2-06-16更新 | 5727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阳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与八卦等理论。从文化整体观的角度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注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类似经验性、直觉性、模糊性的特质。从历史趋向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的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了以追求自身强健和延年益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提倡“胜固可喜,败亦无忧”,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逐渐减弱。

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以西方哲学为基础,在重外在、重分析、重与大自然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注重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现代医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就历史发展趋势而言,西方传统竞技体育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健美性等方面发展。在价值追求方面,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强调更高、更快、更强,忽视了竞争中的道德教育,提倡竞争,超过对手。

——摘编自陶晓雯《试论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变迁削弱了竞技体育与宗教、教育、娱乐等依附载体之间的诸多联系,竞技体育形态在人文思潮的浸润下呈现出了近代完整形态一独立性。一方面,西方竞技体育对其他事物的依附性减弱;另一方面,其运动方式逐渐丰富。在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古罗马体育被重新发现,学界谓之找到了“现代体育的开端”。在西欧文明“脱胎变骨”的同时,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影响力从区域化的地中海文明向外辐射整个欧洲大陆,而竞技体育的形态特征也从区域化转为地域化。具体表现为:运动形态独立性的呈现;观念形态规范性强化;组织形态专门性显现。

——摘编自刘为坤《论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形态之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和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竞技体育向近代化转型的背景及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知识,谈谈中西体育文化对你的启示。
2022-06-07更新 | 312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选择性必修3)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此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摘编自季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2-06-04更新 | 349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中西医之争上,西医界称中医为旧医,称自己是新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是“新旧之争”、先进与落后之争,试图通过这样的话语定位分清自己和中医的地位;中医界称自己为国医,称西医为西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中西之争”,试图与民族国家建构联系,占有一定的政治话语力量。材料反映出
A.中西医冲突不可调和B.反映中医不断衰落
C.实质是科学主义与文化之争D.西医科学性受到巨大挑战
9 . 北宋《宋刑统》规定:对于丧夫的妇女,“非女之祖父母、父母而强嫁之者,徒一年;期亲嫁者,减二等,各离之,女追归前家,娶者不坐”。宋真宗时,下诏:“不逞之民娶妻,给取其财而亡,妻不能自给者,自今即许改适。”宋代这些规定
A.反映出妇女政治地位的提升B.表明理学正统地位出现动摇
C.说明妇女再嫁受到官方反对D.有利于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以“传承”和“交流”两大主题生动地再现了世界历史的纵横发展:“传承”主题关注个别社会的形成、维持和衰落,即再现不同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交流”主题直接关注沟通、互动、网络和交换这些能把个别社会与更广大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手段,再现了不同社会之间的横向联系。他把人口增长、技术不断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三个因素互为因果作为“互动”的动力。

——摘编自魏凤莲《新全球史“新”》


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