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51日,世界上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召开。在23个星期的展览期间,有630万人进行了参观。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通过此次展览,英国向全世界展示了本国工业化的成果,提升了其作为世界工厂领袖的形象,加速了自由贸易的进程。它还在某种程度上结束了英国社会“对商人和技工的蔑视”,“体力劳动者如今在社会上获得了认可和尊重”。

——摘编自傅新球《伦敦世博会:缘起、组织及影响》

材料二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在精神和价值层面上与世界的一次拥抱,是一次中国社会走向开放和现代化社会的“成人礼”。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几乎将上海和中国的城市化问题(主题)天衣无缝地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问题相联接,从而使这届世博会更具有普世意义。

——摘编自徐波《用世博精神继续讲好中国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举办世界博览会的背景。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世博会的主要不同点。
2024-05-24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2021年,山东寿光蔬菜播种面积60万亩、总产量450万吨,年产值110亿元、年交易额200亿元。它与40多家知名院校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是全国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蔬菜集散中心。这主要反映了(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C.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D.制度创新助推生产力进步
3 . 2017年,中国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41045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8%,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2019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了《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1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预期下调了0.2%,却将中国的预期上调了0.1%。这反映出(       
A.中国跻身发达国家行列B.改革开放具有世界意义
C.全球化给中国带来机遇D.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4-05-2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 2024届辽宁省丹东市高三总复习质量测试历史试卷(一)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这些规定,基本上是各朝各代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诏告天下,如秦代的《秦律·田律》、宋代的《宋大诏令集》等。而《荀子·王制》更是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先进理念。

——摘编自李恩杰编《文明中国书典—环保中国》

材料二   习近平生态价值观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为全体民众的共同福祉。一方面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能够在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有序发展,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另一方面,优美的生态环境能够提升人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直观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创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必不可少的条件。

(1)结合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措施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习近平生态价值观的看法。
2024-05-2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九)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

工业劳动模范

农业劳动模范

王崇伦:鞍钢机械总厂青年刨车工,先后改进八种工具,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创下一年完成4年工作量的记录,备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李顺达:1944—1946年两次被评为太行山一等劳动模范。1950年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2年,评为“全国劳模”,1954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赵梦桃:西北国棉一厂细纱工,是优秀的“郝建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

-----------摘自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下册P95)

材料二   在蓬勃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如艰苦创业的大庆油田工人王进喜,公而忘私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舍身抢救国家财产的青年女工向秀丽等。

-----------摘自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下册P103)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新时代,又一批功勋卓著的时代先进人物脱颖而出

袁隆平一生与人类的“饥饿”作斗争,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
程开甲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
屠呦呦中国医学界的骄傲。2015年因青蒿素研究获“诺贝尔医学奖”
南仁东中国天眼之父
孙永才“中国速度”的骄傲
戴明盟第一个在中国“辽宁舰”起降舰载机的飞行员

-----------摘自网络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以“时代与精神”为主题,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2024-05-2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自 1987年我国首次将水稻、辣椒等农作物送上太空以来,我国已经先后 30 多次通过返回式卫星或载人航天器把上千植物种子送入太空。自中国空间站任务开展以来,神舟十三号等载人飞船先后从太空带回千余份作物种子等航天育种材料,其中“出差”时间最长种子在轨飞行达11个月。这表明我国(     
A.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的改善B.科技自强助推新发展格局
C.政府高度重视航天技术革新D.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合作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以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先进技术。1952年巴黎统筹委员会建立了中国委员会,对中国实行更加严厉的贸易特别禁运清单,禁止与中国贸易的种类达到295种,比对苏联和东欧国家还多。这种状况一致持续到60年代末。1969年美国宣布允许与中国进行非战略性货物贸易,宣告美国对华“禁运”政策的解冻。1972年美国政策宣布,废除“中国差别”,使中国与西方市场的联系重新开启。1979年中美签署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1983年又签署关于美国向中国转让技术的有关文件,将中国提升为“友好的非盟国”待遇。

——据余万里《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及其限制》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发展“三资”企业,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起步参与国际循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广泛参与到国际产业分工,到2009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10年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十八大以来,中国全方位参与国际大循环,并融入国际产业链。中国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倡导和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议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让各方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全面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据郑有贵《中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2011年7月21日,中国“蛟龙”号5000米载人深潜首试成功;2012年7月16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7000米级海试任务,2020年,中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这一成就表明中国(       
A.军事实力得到提升B.深海科技成果显著
C.深海潜水世界第一D.基础科学运用广泛
2024-05-1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多校联考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创新的密集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宋代在内侍省增设军器监,承担军事科学和武器的研发工作。元祐元年,苏颂受命召集输林院天文、太史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历时三年研制成水运仪象台。朝廷设置博学通艺等特科或通过地方举荐“奇才异行”,如李诫因在建筑学方面多有建树,被选为将作监,还奉救编修了《营造法式》。此外,朝廷还组织编撰了《开宝本草》《武经总要》等书籍,以整理已有成果。据《宋史》记载,宋代有27人获得科技奖励,或树碑立传,或加官进游;还将一些民间科技研究者列入“赐处士号”的序列,给予一定的国家补贴。以三大发明为代表的宋代的科技成就在向朝鲜、日本、阿拉伯传播的同时,还引进了阿拉伯数字和阿拉伯“土盘算法”以及“占城稻”等。

——摘编自刘尚希等《唐宋科技繁荣:政府行为与创新环境》等

材料二   1914年夏,一批留美学生认为“祖国之所以孱弱,莫过于科学不发达”,决意成立科学社,发行杂志,将“科学发明之效用于寻常事物而影响于国计民生者”,告诉“父老昆季”。19151月,首期《科学》月刊在上海出版,发刊词上“科学”与“民权”赫然并列。该刊首先改竖排为横排,并采用白话文,改变了中国传统出版物的形式。同年10月,科学社改组为中国科学社,由国内外各类科学学术团体联合组建,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科学学术团体。1924年,该社研制出中国首台无线电话机,打破了外国资本垄断中国通讯挂术的局面。上海“孤岛”期间,该社通过《科学》等媒介宣扬科学抗战报国。虽在广大社员的努力下,社务一直坚持,但从抗战伊始,中国科学事业不可避免地走向表落。

——摘编自《“科学救国”的践行者——中国科学社》

材料三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和优良传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体现。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创新领域,要“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新型举国体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摘编自邵鹏《深刻认识新型举国体制的重大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在科技史上的地位并归纳政府推动科技发展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科学社“科学救国”的实践活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时代科技发展的新型举国体制的认识。
2024-05-15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考古学家也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摘编自【关】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二   如图是公元前2000年一公元1780年间,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分布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扩大棉田面积、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更换优良棉种等措施,成为产棉强国,形成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新疆三大产棉区。新疆长绒棉是由海岛棉培育而来,具有暖和、透气、舒适的特点,而且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深受市场欢迎。20202021年新疆棉产量520吨,占国内产量比重约87%,占国内消费比重约67%21世纪20年代,美国以大权为借口,“抵制新疆棉花和纺织工厂”、打击中国对全球纺织业的绝对支配地位。

——摘编自黄金生的《棉花:曾经改变世界格局的“神奇之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棉花种植及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棉花产业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1世纪20年代“中美棉花战争”认识。
2024-05-1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 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