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2 道试题
1 .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人带来印第安人的疾病比欧洲人野蛮的剥削还要残忍。印第安人在天花、麻疹,伤寒等疾病面前毫无抵抗能力,只能成群成群地死去。据估计,在17世纪征服时期,西属美洲的人口从5000万锐减到400万。孤立隔绝还造成了美洲印第安人心理上的脆弱。……殖民统治者在摧毁了印第安文化的同时,又力图把宗主国的文化移植过来,以求使印第安人皈依自己的文化和信仰,实现对殖民地的文化控制。武力屠杀、疾病以及残酷的剥削使印第安文化丧失殆尽。

——摘引自周穗明等《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反思》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者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首先提出了“哥伦布大交换”这个概念,指的是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跨越种族的一个重要事件。在人类历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克罗斯比认为:“哥伦布航行带来的改变,最重大的一项,乃是属于生物式的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重大结果之一是:使旧大陆和新大陆的病菌、植物品种进行了交流互换,极大地影响了此后的世界历史。

——摘引自武斌《记疫、祈祷、隔离与共生》

材料三   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商人参与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贸易而输入(中国)白银统计表

葡萄牙商人(从日本流入)西班牙商人(从美洲输入)
15861630从长崎输入1500万两1571年后平均每年运入150
15571644从日本流入1亿两左右20年中共运输3000
注:这些白银绝大部分流入中国内地注:这些白银基本流入了中国

——据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改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美洲传向世界的物种两例,并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
(3)请简要评析16—17世纪“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之现象。
2024-06-03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祚昌先生)对高校世界近代史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法做了实质性的改进,使以往干巴巴的世界史变成了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活生生的历史。其概要如下:

教材编写方法

教材的内容

采取了整体史学的宏观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站在全人类的大视角,对世界历史进行纵横交错的宏观把握。改变了以往世界史只注重政治、经济史的做法,增加了社会史的内容。
加强了对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思潮的研究力度。
重视对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研究。
重视历史人物的研究等。

——摘编自陈海宏、吴倩《刘祚昌先生的世界史研究》

请对刘祚昌先生关于世界近代史教材编写的观点进行评析。(说明:可以在“教材编写方法”或“教材的内容”中任选角度,也可以从材料的整体角度出发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放战争爆发前后,英国与美国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出较大差异。英国避免卷入国共内战,军事上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规模有限的合作,并尝试与中共各层级领导人进行接触。中共方面愿意与英国建立联系,并将美英区别对待。1948年底,随着三大战役的进行,英国正式确立“一只脚踏入”的对华政策。渡江战役后,英国议会各党派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性政权将予以事实承认的共识。1949628日,《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中国共产党向外界表明,新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愿与世界各国在平等的前提下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不会在短时间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

······英国进一步明晰,中国“一边倒”政策也不意味着中国会成为苏联的“卫星国”,考虑在适当时刻承认新中国。19491014日,广州的解放,解放军兵临香港,这使得英国意识到应加快承认新中国的步伐。毛泽东对苏联的访问一定程度上促使英国在19501月承认新中国,同时推动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国民党当局最终没能阻止英国对新中国的承认,至此英国与国民党当局的关系基本走向破裂。之后,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瑞典、瑞士、挪威、丹麦等资本主义国家承认新中国,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得以稳定。到1970年代双方抓住机遇,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摘编自郭元博《1949年前后英国对中国共产党政策变化与国民党当局应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前后英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对华政策变化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英两国关系的变化。
2024-03-0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儒学中以“克已复礼”思想为代表的礼制思想对于协调社会关系、维持封建政权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北洋军阀深谙传统儒学的作用,因此,在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出现了一系列的“尊孔复古”逆潮。如:1913年袁世凯下令尊孔;1917年张勋拥溥仪复辟,理由是维护儒家的纲纪;黎元洪在1922年复任总统时发表的通电中指出,中国之所以乱七八糟,正是因为“下放其上……婚媾凶终,师友义绝,翻云覆雨,人道荡然”;1927年张作霖下令定礼制,次年祭孔。北洋军阀集团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有意识地利用封建儒家文化,构建起诸如吴佩孚的“内圣为体,外王为用”的治国理念。

——摘编自刘威张泽坤《论传统儒家文化对北洋军阀的影响》

材料二   1986年,当代学者李泽厚在《走向未来》杂志创刊号发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这是当时对新文化运动所能达到的“最为漂亮”的回答,自此“启蒙与救亡”即成为支配性的阐释范式,延绵至今。

——摘编自吴宝林《如何超越“辉格史”: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百年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洋军阀政府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及其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5 . [东芝的兴与衰]

2023年10月,经营了148年、号称“日本之光”的东芝宣布将于今年12月退市。

材料一   二战期间,东芝是日本当时五大军工企业之一。1945年日本战败,战争结束,美国在日本实行了非军事化改革,东芝开始全面转向民用领域。在美苏冷战期间,美国看中了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希望将其打造成为自己的情报中心。于是美国积极向日本转移各种先进电子制造技术,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的电子产业迅速崛起,而东芝也乘上了日本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后日本通产省推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成立产业创新技术联盟,为富士通、三菱电机、东芝、日立、NEC共同研究提供舞台。至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设备及材料方面位居世界领先地位。在半导体生产领域,NEC、东芝、日立包揽世界前三。

——摘编自叶蓁《电器龙头、半导体霸主,百年东芝尽数卖光》等文

材料二   上世纪80年代初,东芝机械公司、挪威康斯伯格公司向苏联出口4台9轴数控机床,苏联用于制造核潜艇螺旋桨,此为“东芝事件”。此事被曝光后,美国借口违反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冷战组织,简称“巴统”)规定,禁止日本东芝机械公司的产品对美出口长达三年,里根政府对日本3亿美元的半导体及相关产品征收100%惩罚性关税。之后日本修订《出口管制法》,凡是违犯“安全出口管制”者,一律处以重罚;禁止东芝机械公司在一年内向14个有“巴统”禁令的社会主义国家出口任何产品。当时日本和中国还签订有25个合同,全部被暂缓执行。

——摘编自张玮《东芝事件:当年美国是如何强行“敲打”日本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芝公司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国对“东芝事件”的处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共产党的苏区居住了四个月的时间(19366月至10月),他尽可能多地收集了包括毛泽东人生故事在内的大量资料。《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因此成为中国历史关键转折点的独特记录。斯诺是记者,又是有天赋的作家,他的报道“很文学”,可读性很强。特别是对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许多革命家的采访,注入了人性的关怀。在他的笔下,这些人物有理想、有情怀,有非凡的魅力,但又有人间的味道。我们能感受到陕甘宁边区那种特有的气氛,在激越、紧张和进取中,也不无自由和舒展,以及个性的张扬。这些记载似乎信笔写成,毫不拘谨。

——摘编自《红星照耀中国》新修本

材料二:193710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此书先后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19382月,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统区发行的缘故,中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此书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了4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

——摘编自《红星照耀中国简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红星照耀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红星照耀中国》的积极意义。
7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91年4月,日本在美国压力下向海湾地区派出扫雷部队。这是日本首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这次行动因为没有宪法和法律依据,引来了大多数国民的反对。为了创造有利于海外派兵立法的舆论环境,此次维和行动结束后,日本政府在国内不断宣传维和行动的成果。1992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标志着日本为在联合国名义下实现海外派兵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该法限制性规定日本自卫队在参加维和行动期间禁止执行诸如监督停战、收缴武器等主体业务,仅能执行诸如医疗、抢救灾民、运输、通讯等维和部队附随性业务。后来,通过修正案,追加了国际监督选举活动、人道救援物资运输任务,同时放宽了武器使用的限制。此后,日本先后向安哥拉、柬埔寨、莫桑比克、萨尔瓦多、卢旺达、叙利亚、以色列、洪都拉斯、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派出人员参与维和行动。

——据张晓磊《日本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政策评析》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90年代日本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19世纪70年代,金本位制在全球范围内确立起来。这个制度终结了各国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各国币值仅取决于其含金量,因而十分稳定。而国际汇率的波动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国际贸易额增加了三倍。其中,90%的国际贸易以英镑结算,各国80%以上的外汇储备是英镑。

材料二   受制于自然条件,黄金产量无法满足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币值的长期稳定,实际上等同于物价的下降。一旦一国黄金大量外流,就会造成通货紧缩,加剧生产过剩。而各国政府在货币政策受限的情况下,只能靠提高关税或殖民扩张来缓解压力。在一战和大萧条的冲突下,金本位制的弊端被进一步放大。与此同时,日渐削弱的英国也无力维系英镑的国际地位。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完全瓦解。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元正式取代英镑成为新的世界货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起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际金本位制建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世界货币体系变化的因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的外事体制,乃是一套以贯彻大一统秩序为基本目标,以羁縻式控取为主要手段,以礼法规范为具体框架的体制。因而对集中代表了中外经济交往的互市,在以严密控制下的市坊制度对之约束的同时,朝廷看中的是其赐恩报义的政治意义而非互通有无的经济价值。故或大施恩惠,或加设禁条,并不把互市当作目的而只视之为维护四夷宾服局面的手段。对中外各种交通出入,除按既定关津制度加以控制外,边境防范尤严,往往必须以因公的名义在官方往来的外衣下方许出入。而外人在境内的居留、婚姻等,除非降附归化,入籍为民,一般也总是处于重重限制之下。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样受到大一统原则的影响和制约。对外来文化中的枝梢末叶,朝廷乐于采取大而化之的包容态度,但对系统的意识形态,如宗教,则以防范、限制和彻底的控制为基本方针。

——摘编自楼劲《汉唐对丝路上一般中外交往的管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关系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这一阶段晚清政府虽不得不按照西方的原则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仍坚守“华夷秩序”观念,并基本按照“华夷秩序”观念处理对外关系。第二阶段为19世纪608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这一时期清政府的外交呈现既试图保有旧的对外观念和政策,又试图利用西方体系中一些原则的过渡性特征,清政府正式设立了专司对外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第三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在物质和观念上被全面裹挟进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体系的全球扩展之中。《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的东亚首强地位被日本取代,日本迫使清廷承认朝鲜“独立”,中朝藩属关系宣告结束,朝贡体系中的最后一名成员被划出。随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华帝国完全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摘编自王卓《两个体系的碰撞——“洋务外交”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外交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唐时期相比,近代中国外交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023-05-08更新 | 410次组卷 | 14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校级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魏末以来,百姓“唯兵革是闻”,统治者“惟刑罚是用”。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宇文泰接受了苏绰“治民之本,先在治心”的建议,改革诏书中首先就强调“先治心,敦教化”。与此同时,宇文泰又提出“恤狱讼”,要求治狱之官务必“不苛不暴,有疑则从轻,未审不妄罚”。宇文泰用人上有一个明显特色,不论原先属于哪个集团,不论民族、出身,量才而用,一旦任用,以诚相待。西魏还将役龄由十五岁改为十八岁,并规定“丰年不过三旬,中年二旬,下年则一旬。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在革新政治的同时,宇文泰在思想文化领域还进行“恒以反风俗,复古始为心”的革新运动以倡导儒学。

——摘编自施光明《宇文泰改革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宇文泰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