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2 道试题
1 . 《袁氏世范》最初是宋代袁氏家塾训蒙之作,因其“厚人伦,美习俗”,经刻版印刷后广泛流传。这一时期还诞生了大量家训诗,内容涉及报国恤民、为官廉正、重节崇德、耕读传家等。宋代家训(     
A.体现了儒学思辨特征B.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C.成为了封建统治工具D.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2 . 史载,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殿试题为“未明求衣赋,悬爵待士诗”。到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殿试题为“始专以策,定着限以千字”。熙宁九年(1076年)殿试策论中提到“民遇水旱而流亡、兵无以抵蛮夷之军”的现象,要求应考者对此进行论述。宋朝科举考试这一变化(     
A.说明当时才能是取士的唯一标准B.有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C.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D.扩大了当时官吏人才的来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杜诗(?—38年),东汉汲县人。光武帝时为侍御史,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在城里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杜诗晓谕萧广后仍不改梅,乃将其击杀,并把情况向皇帝奏报。后拜为成皋县令,又迁为沛郡都尉、汝南都尉,“所在称治”。公元31年,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正平和,“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用的力量少,收效多,百姓很便利。“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请求降职,“帝惜其能,不许之。”杜诗多次向朝廷举荐知名士人刘统等人,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杜诗病逝于南阳太守任上,死后竟然“家徒四壁,窘无田宅,丧无所归”。南阳百姓把他与西汉太守召信臣并称,称赞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召父杜母”就成了历代赞颂基层官员为“父母官”的最初源头。

——据《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杜诗的主要政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杜诗受到世人及后世敬仰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     
逐步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出现耧车和代田法,冶铁技术进步;创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
A.出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B.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
C.出现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D.形成了句子长短不齐的诗——词
5 . 一些非周族的族群有意识地保存、仿制商周王朝的青铜器、铸造铭文,如自称“蛮夷”的楚国很早就铸造铜器并铭功颂德,春秋时代的他们还采用《诗》《礼》《乐》等教育贵族子弟。这表明当时(       
A.尊宗敬祖风尚开始形成B.青铜制作工艺高度发达
C.宗法分封体系遭到破坏D.文化认同局面逐步形成
6 . 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官员选拔考试内容(局部)的对比,以下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     
英国文官制度
(文书助理级考试)
中国科举制
(乡试考试)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
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
史、德文、法文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A.英国选官制度是中国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B.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
C.中国向西方的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
D.海洋与大陆地理环境的差异
2023-10-31更新 | 277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16世纪,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自传前言中写道:“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荣誉,财富,还有无价的才华;身的美丽,心的优雅;有此相伴,超越永无极限。”这反映了诗人(     
A.强调人的个性B.屈从命运安排
C.反对宗教教义D.相信社会进步
2023-06-21更新 | 4681次组卷 | 26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8 .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止私学,欲求学的以吏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此举旨在( )
A.发展教育事业B.强化地区管理C.加强皇权统治D.促进民族融合
2023-01-09更新 | 934次组卷 | 29卷引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史载:鲁襄公十四年,姜戎首领驹支在诸侯集会中,赋诗言志,诵读《诗经》。楚国申叔时要求对贵族子弟教之以春秋,教之《诗》,教之礼,教之乐。这些做法使得(     
A.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确立B.宗法制度得到强化
C.贵族集团垄断受教育权利D.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关于材料的论题,并就所述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准确概括材料,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3-05-19更新 | 89次组卷 | 1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