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9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军国民体育

材料一   军国民体育最初被用于新军的训练,后来在新式学堂和社会推广开来。对坐生进行兵操训练。1904年,《萃断报》提出:“军国民者,以国民而景为军人,有尚武之精神。而有国家之思想者也……掷头颅,流鲜血,以扬祖国之光也。”军国民体育“即通过体育训练国民身体,使之具备尚武精神和军事素养,以求全民皆兵救亡图存。”1905年以后随着军因民体育的渐渐发展。形式多样的学堂之间的会操活动相继在一些新式学堂中开展。庄校际运动会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省市州县开始举办地区性运动会。在体育赛事日益盛行的同时,各地一些商人体育组织相继建立。这些体育组织深受军国民体育思湖的影响,大都以尚武强种为宗旨,以振起国民商武之精神

——摘编自黄炎《清末民初的军国民体育思湖之研究】

材料二   民国初年学校教育继续沿袭了军国民体育。蔡元培认为“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军国民主义等同于体育,例如学校“兵式体操,军国民主义也;各通体操则兼美育与军国民主义二者。”藤元培倡导将军事教育引入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以便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摘编自意品《蔡元墙的体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结合时代背量,对清末民初的军国民体育进行阐释。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元之际,中西方都出现了多种农书。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书修纂,主要目的在于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英国流传下来的农业论文主要是指导田庄总管如何进行田庄经营。英国的《亨菜的田庄管理》共列举23个条目,其中的9条专论畜牧业;中国的《农桑辑要》全书七卷,“栽桑”和“养蚕”两卷占到全部内容的三分之一。耕作农业同是这个时期中西方农业生产的核心,是双方农书内容的核心部分。自战国以后,休耕制度在中国完全被粪壤滋培取代。宋元时期,西欧农业的突出特征是实行休耕制度。中国以自耕小农的集约化经营为主,实行精耕细作,生产效益比较高。西欧则趋向某种“大面积”的粗放经营,生产效益比较低。

——摘编自谢丰斋《宋元时期中西方的耕作农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中西方传统农业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方传统农业差异的认识。
3 . 20世纪50年代末期,英法等西欧国家纷纷放弃二战后一直奉行的“不援助”政策,开始加入对外援助的行列,主要受援国包括新独立的印度及东南亚国家,援助的目的,除了政治功能外,经济上提供必需的资本转移。西欧国家政策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A.以新形式维护殖民利益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新兴民族国家发展遇困D.“冷战”形势的缓和
2024-04-09更新 | 346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生活在南宋的陆游经常提到村落的乡村集市,无论是“陈让堰小市”,还是梅市、柯桥兰亭、平水等那些规模明显较大的村落,差不多都有市集。他兴致勃勃地记录集市上的人们,有卖红果的山童、卖樵柴的山客、卖冷粉的小担、卖鱼的渔夫……呈现出绵延千年的烟火气。以上现象主要得益于当时(     
A.政府放任商业的发展B.商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C.商品经济发达D.人们经商意识观念的增强
2024-04-07更新 | 167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辽宁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据记载,万历八年(1580年)福建人陈振龙把甘薯从海外引种到福建,当时大家对这种新作物并不了解,因此最初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万历二十二年和二十三年,泉州一带水稻歉收,凡甘薯种得较多的地方,很多人以甘薯充饥,得免饥馑。自此,福建种甘薯的人越来越多。这可用于说明在我国(     
A.外来物种传播有赖于人们认识的深化B.物种交流完善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C.人地矛盾是影响物种推广的主要因素D.物种传入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古罗马的城市是成也贸易败也贸易。由于岛国城邦的更迭,地理位置和体制,早期形态的城市是防御为主;但是城市本身跟随贸易和工商业自发生长,城市或者城邦的存亡更选并不影响人民的富足安定。不同于欧洲地缘城邦和自由贸易的社会模式,中国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隔绝,相对安宁的延续了几千年的血缘宗亲和封建帝制统治,城市布局一直遵循天圆地方、阴阳五行、尊卑有序的文化指导思想,反映在城市平面形态上就是主座居中,左右对称的轴线布局手法。在实际的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如山地、水乡,虽有一些变异,但也尽量遵循这一主导思想。

——摘编自张延生《中西古典理想城市的形态比较》

材料二   关于通商口岸城市形成中的传承与创新,费正清着重强调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另一批学者则认为中国城市发展源于中国传统城市内部结构。建筑风格呈现中西合壁的特色,布局呈现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与近代化街道空间的结合。通商口岸城市选址时倾向于远离老城区之处,以环城道路代替封闭性城墙。从全国口岸城市来看,西北城市依山布局,江南城市临水设街,平原城市平缓开阔,沿海城市随海就势。城市出现工业区、工业居住区、物流区、集体住宅、商业区、行政区、娱乐区等新的功能分区,并不断向城市郊区或外围乡村扩展。

——摘编自《中国通商口岸城市平面形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影响古代希腊罗马和古代中国城市布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城市的布局特点。

7 . 自汉武帝始,西汉向西北边区有数量可考的移民即达 82.5 万,到元始二年,这 80 多万人的后裔已达 120 万,加上零星小批移民和罪犯,内地移民及其后裔至少有 150 万。屯田区行政宽厚,吏政不苛刻,这里“吏民相亲”“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这表明(     

A.汉对西域以军事管理为主B.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强
C.移民实边促进了西北开发D.扩大了汉朝的统治疆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以牛河梁规模宏大的坛庙冢遗址群为中心的红山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考古发现其中的 2 号建筑址总面积达十余万平方米,以山体岩石为基础,以土石混合料、石块砌筑而成,部分夯土厚度超过 5 米。这反映了红山先民(     

A.初步建立等级秩序B.尚未进入农耕文明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D.组织动员能力强大
2024-03-21更新 | 208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图为两河流域狮子山遗址宫殿式建筑中出土的一枚印泥,内容为一位身份尊贵的贵族或者祭司坐雪橇式牛车出行的场景。类似的印泥,在其神庙内发现有200余枚。这反映出当时两河流域(     
A.交通运输能力提高B.早期国家机器的产生
C.征服自然能力提升D.社会阶级分化的出现
2024-03-1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有唐一代妇女观几经变化:唐太宗令寡妇再嫁;武则天时妇女的自然天性和社会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玄宗开元天宝时期,一方面限制妇女干政,另一方面又给妇女在婚姻、社交等社会生活方面以自由。这些变化(     
①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②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顺应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强化          ④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3-16更新 | 185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