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卫生健康工作面临着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流行,医疗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公立医院网络,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了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医疗卫生制度。针对医药卫生资源短缺和分配不均的问题,在医药卫生体制上扩大各级医疗机构和公立医院的经营自主权,完善医疗机构经营机制。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完成了立柱架梁,改革成果惠及群众。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均寿命逐年提高,婴儿死亡率逐年下降,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医院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由2012年的34.34%下降到2019年的28.36%,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达标医院,不断提高东部与中西部、城乡之间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利用的公平性。建立贫困人口医疗兜底保障机制,实行一系列便民惠民措施,百姓认可指数与获得感明显提高。同时加强国际交流,推广传统中医药文化,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在阻击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上的努力和成效,彰显了我国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大国担当。

——根据《中国新闻网》等资料改编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整理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领域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2022-06-28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2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以后的思想家们认为国家有效治理的标志是王朝的长治久安。西汉的贾谊认为,求天下之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强干弱枝的思想为历代王朝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提供了基本原则。多数思想家认为国家统一的基础在于合理的社会治理结构。贾谊指出,统治者应“建久安之势”,稳定社会秩序。中国传统治理观念也体现出对富强的追求。历代的政论家主张富强之策应先注重边境安全。唐朝陆贽指出,“虽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无粟不能守也”,强调粟米对国家治理的重要。中国传统治理思想中蕴含的另一个主题是国家如何对待民众。儒家主张以仁义德教治国,国家之于民众,应该“明礼义以一之,至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重之。”统治者不应把聚集财利当作治理的目的,以免伤害民众和农业生产。

——摘编自孙晓春《中国传统治理观念与社会治理实践》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剿匪斗争和镇压反革命运动,取缔赌场妓院。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拥军优属,表彰各级模范,形成示范效应,建立起新社会的道德风尚,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成为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划分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等阶级成分,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结构。针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矛盾,政府将计划经济的思路引入劳动力资源配置,对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众予以帮扶救济。在城市设立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把城市居民纳入到各类单位之中。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将农民纳入到农村的集体组织管理体系之中。

——摘编自王建军《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材料三   1978--1997年间,中国社会的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政府逐步放松对经济社会的管控,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国家治理结构和主要原则作出了新的规定,改变农村“政社合一”体制,建立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适应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放松城市“单位制”“街居制”以及街道、户籍管理,推进各级政府、国有企业和城市的管理权限改革,改变对人口流动限制过死,限制条件过多的局面,推动人口在城乡之间、农村之间、城市之间以及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社会流动。从1982年实行国家第六个五年计划起,专门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中共十三大制定国家发展“三步走”战略中,在确定每一步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也相应确定了国家的社会发展目标。这些表明,伴随改革开放大潮兴起的社会治理变革巨轮开始启动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日益彰显,推动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摘编自钟宁、沈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家关于国家治理的基本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强化社会管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年至1997年中国政府是如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主要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19世纪英法贸易冲突持续了两百年之久,19世纪30年代的中英贸易冲突持续了20年以上,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与西欧之间的贸易冲突实际持续了15年,20世纪80年代的日美贸易冲突也持续了10年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三次大国贸易冲突期间都发生了战争,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的发展冲突难以调和,修昔底德陷阱的成分明显。贸易冲突的背后,是政治经济利益剧烈冲突所致,贸易冲突往往只是守成大国的表面借口,根本上是要维护其原有的地位和利益格局,有效遏制新兴大国的经济崛起和现实挑战。

——摘编自黄汉民、范冬梅《大国崛起中的贸易冲突及其策略选择》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日贸易矛盾不断加剧。在整体的较量中,日本处于劣势。日本大量出口货物都是依赖美国市场。若是美日关系破裂,日本的对外经济将严重萎缩,成千上万的出口成品将囤积在仓库,难以找到第二家这样豪放的买主。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战后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政府开始想方设法提高其政治地位,最迫切的目标就是使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而这都需要美国的大力支持。

——摘编自刘思岑《美日贸易战给我们的启示》

材料三2018年初,美国针对中国开始挑起贸易争端,不断单方面升级冲突,酿成近30年来烈度罕见的贸易战。2018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命令,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开启了关税战,中国运用关税手段进行反制。20198月,美国商务部宣布把46家华为实体列入管制“实体名单”,华为公司认为,美国此举是利用打压手段来保持技术领先的地位。20198月,美国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目的是在汇率问题上对中国施压,迫使中国推动人民币升值,从而减少贸易逆差,促使制造业向美国回流,缓解美国国内的经济压力。

——摘编自柳悰耀、陈琪《大国贸易冲突对比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发生的三次国际贸易冲突的主要特点。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大国贸易冲突对世界形势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日美贸易冲突中日本采取妥协政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中美贸易冲突中美国对华采取的遏制手段。你认为中国应该采取哪些手段和对策缓解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康乾盛世”被部分学者称之为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个“太平盛世”。也有学者指出在乾隆时期,存在着中国历史发展的很多消极因素,并将这些消极因素称之为“盛世的阴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17361796年在位)时期,严格官吏考核制度,过去免于考核的布政史与按察司,也要考绩。严肃处理侵贪案件,将性质严重、核实无误的贪污犯即行正法。政府一直保持着高效的办事效率,中央有决策,地方马上就可以执行。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鼓励开荒,扩大种植面积。全国可耕面积从683万余顷扩大到741万余顷。1751年,乾隆主持制订《西藏善后章程》,废除了藏王制度,确立了达赖喇嘛为政教合一的代表并与驻藏大臣共治西藏的体制。相继平定准噶尔地区的阿睦尔撒纳和大、小和卓等少数民族的叛乱,攻取了新疆地区,天山南北彻底归入清朝帝国版图。1762年,在新疆设伊犁将军,驻扎军队,巡查边界;移民实边,进行屯垦。乾隆时期,开博学宏词科,招纳天下人才,倡导并编纂大型官修文献丛书《四库全书》,保存了大量古典文献。在编《四库全书》时,烧毁了大量“违禁”书籍,成为文化的浩劫。

——摘编自《清史研究·乾隆时期的政治变化与边疆管辖》1992年第1


(1)根据材料,概要归纳乾隆帝的主要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乾隆时期在统治政策上存在着哪些“盛世的阴影”?
2022-06-2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2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   吴孟超是抗战时期成长起来的外科医生。在国家风雨飘摇的年代,青年时代的吴孟超立下了报国救民的理想。新中国成立后,吴孟超全身心投入到肝胆外科事业中,为中国的肝胆外科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他组建了国际最大规模的肝脏外科研究所,领导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医学研究。虽受众人仰望,始终保持着平易近人、勤俭朴素的作风;虽身为资深院士,依然把尊师重道放在首位,培养提携后辈,坚持参加义诊,对年轻医生言传身教。他用个人积蓄设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和“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奖励为中国肝胆外科以及基础和临床医学作出贡献的人才;并专设青年基金,奖励杰出的医学青年工作者。

——摘编自王德《苍生大医》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吴孟超院士的主要贡献。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吴孟超院士体现出的优秀品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   16世纪很多西欧天主教的传教士经由海路来华,真正在中国打开局面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1582年来到中国,他采取了较为明智的办法传教。首先,争取上层官僚、士大夫和皇帝的支持。1601年利玛窦到北京,明神宗召见了利玛窦,破例允许他在北京居留传教,礼部尚书徐光启、工部员外郎李之藻等均与利玛窦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玛窦采取中国习俗进行传教的方式。他穿儒服,习华语,研究中国典籍和社会风俗,尊重中国人的尊孔习惯和纲常伦理。利玛窦还采取以学术为媒介,借助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艺术等方式传教。他在北京参与译书修历、绘制地图、传教等活动,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同时,在中国奉公守法,为朝廷,为官府勤劳服务,坚持与官府和民众保持友好关系。利玛窦等采用的天主教儒学化的传教方式,被康熙命名为“利玛窦规矩”.利玛窦之后,耶稣会传教士中影响最大的是德意志人汤若望和比利时人南怀仁.综观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播的西方学术,有欧洲古典科技知识和学术思想,还有近代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徐光启认为这些西方学术“是格物穷理之学”。西学启发了中国思想界,促使中国思想家重新审视中国文化,提出了具有近代特征的思想命题。李贽的人类天赋平等思想或从天主教教义中得到某些启发.黄宗羲系统研究了传教士介绍的西方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类似孟德斯鸠表述的权力制衡思想和民本思想。

——摘编自吴乃华《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


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西方传教士在华的传教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依据材料归纳利玛窦的传教策略。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规矩”对国际文化交往的借鉴意义。
2022-01-18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重商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于封建制度瓦解和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初的理论考察。16世纪,随着王权的扩张,封建国家开支增加,商业资产阶级希望国家对工商业活动和商业资本给予支持和保护,早期重商主义思想在西欧得到发展早期重商主义强调民族国家利益至上,增强国家陆海军武装力量,以武力为国家经济发展开道。在经济政策上主张实行国家主导的间接宏观调控的政策,以财政主导为中心,利用关税、汇率和行政管理手段等力量保护发展本国制造业主张鼓励本国产品出口,缩减外国货物进口,防止外来产品竞争,出口商品要用本国船只运输,以减少支出和增加收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以保证金银货币流入本国。主张国家垄断对外贸易,保证外贸通畅,发展航运业。这一时期的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作为新兴阶级代言人的重商主义者政治上主张支持王权,实行君主专制。重商主义学说开始是作为“国家政策”形成的,而后才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从而形成了重商主义理论体系。

——摘编自黄光耀《论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殖民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商品入关,中国重商主义思想兴起。郑观应主张摒弃“崇本抑末之旧说”,“大力振兴商务”康有为指出以商立国是救亡图存的良策,提出一系列新措施。甲午状元张謇从官场跳出,把全部精力用在经商事业上。湖广总督张之洞也支持实业的发展。但是自汉而始,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社会形成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中形成了士农工商为基础的有序结构模式,限制了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民族工商业发展缓慢。长期的封闭锁国使中国对外了解有限,固守封建观念的体制官僚排斥任何新的信息。中国是帝国主义货币积累链上的一环,不平等条约导致外贸入超和白银外流,外商还恶意倾轧中国企业。1874年轮船招商局的船只由初创时期的12艘增至30余艘,外国轮船公司以消减运价挤压,致使轮船招商局债台高筑。重商思潮呼声微弱,自身观点分散,不成体系,始终无法成长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中国重商主义在遭到强大的阻隔力量以后没有成为解决中国社会形态的强有力武器,资产阶级最终也没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摘编自梁莹《试论中国近代商业思想的演进》


(1)依据材料一归纳西欧早期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早期重商主义形成的背景。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结合近代中国重商主义的主要实践,从中国的社会环境和中国重商主义思想本身的缺陷指出其为什么没有成为解决中国社会形态的有力武器。
2022-01-18更新 | 279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   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在兴衰迭起中维持了千年,1453年被奥斯曼人灭亡。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控制着重要的商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地中海地区的商业中心。它的货币是国际标准交换媒介,帝国的出口转运贸易和国内商业达到了西方国家无法企及的水平,不仅推动了本身的经济文化发展,也促进了中世纪西欧贸易活动的复兴和城市的兴起,加快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商业活跃。拜占庭政府积极吸引各国商人进入帝国境内经营,把征收进出口关税的特权赐给了在东地中海地区进行贸易活动的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为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帝国的商人及其商品,对西欧摆脱其封建的自给自足经济,对意大利城邦走上控制地中海商业的道路,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拜占庭商业的不断进步,使帝国始终保持强大的国力,积累了雄厚财富,传下了由查士丁尼编纂的罗马法、由认真的学者们加以汇集、注释和保存的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的文学、艺术名著和宗教。

---摘编自徐家玲《拜占庭在中世纪地中海商业复兴中的地位》

材料二   唐朝长安城的坊市制度不仅进行了市与坊的划分,而且在市内又设有行与 肆。随着商业的繁荣,产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如绢行、肉行、磨行、药行等。市坊制对市坊、行、肆的划分,推动了行业分工的细化。在商业发展的推动下,长安城内出现了南市与北市,城郊草市的繁荣扩大了城市规模,推动了古代城市化进程。市坊的划分将商业贸易空间规定在狭小的范围内,政府还运用行政法律手段限制市的规模的扩大。经考古勘测,长安城面积约为83平方公里,东西两市分别为 0.924平方公里、0.956平方公里,仅为长安城面积的 2.2%。市坊制下的商业贸易活动范围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不利于商人扩大经营。市坊之下商业原有市铺已经划定,投身贩卖之业的平民不得不进行灵活性较强的流贩贸易。唐初,对坊市商贩征税为“三十税一”,后来变为“税十之一”甚至“税五之一”。中唐以后,管理者“大索长安城中坊市商贾所有积屯货物,意其不实,辄加榜捶,人不胜苦,有缢死者”,政府越来越腐化,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弊端显露,坊市制度走向瓦解。

----摘编自李小虎、卢川《从市坊制度看唐代商业发展》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拜占庭帝国商业繁荣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坊市制度的积极作用。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后期市坊萧条和走向瓦解的原因。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形成苏攻美守的局面。苏联企图以阿富汗为南下基地,威胁中东产油区,控制中亚枢纽地区,与其太平洋战略互相呼应,最终实现其世界称霸的目的。阿富汗新上台的阿明政权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苏联认识到,阿明政权不能实现苏联在阿富汗的利益,决定实施南下战略。197912月入侵阿富汗。苏军采取武装直升机掩护空降突击部队参战,使用装有化学武器的火箭,同时改变以往集中使用炮兵的习惯,采用单炮作战。阿富汗游击队在兵力兵器方面处于劣势,但在国际社会支持下顽强地同苏军进行周旋。苏联入侵阿富汗,削弱了国力,旷日持久的战争使苏联在政治、外交、经济上承受巨大压力,受到世界的谴责,处境孤立。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后,改变全球战略,积极推进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1989年,苏军最终撤出阿富汗。

——摘编自《凤凰书刊·关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盛极而衰的年代》


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背景与战略意图。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的优势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归纳总结苏联最终从阿富汗撤军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经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后,清朝国力更显虚弱。从光绪(1871年—1908年在位)4年开始,河南水灾、旱灾、蝗灾不断。朝廷赈灾缺乏新的办法,效果甚微。光绪谕令将豫省(即河南,下同)受灾地区蠲(juān,免除)缓赋税钱粮,缓至一年秋后,蠲免数额虽多,但均是豫省长期积欠朝廷的钱粮。以前赈灾依赖的仓储也大不如昔,各省的义仓已无存粮,形同虚设。由于国库空虚,国家被迫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捐输卖官的办法向富商绅士筹集资金,并向上海的英国汇丰银行和美国花旗银行举借灾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朝廷为弥补经费不足,采取生产与赈济并举,实行以工代赈,在饥民中“择年壮有力者修筑护城堤防”,“每日按名发给馍饼钱文以资力作”。豫省官府重视灾荒时期的地方治安,维护社会秩序,对地方匪类结党抢夺、结伙为盗、贩卖人口的现象,一经发现,均派官军查获。同时加强对灾荒的防御能力,对部分饥民发给耕牛农具,以恢复生产秩序。但是各省赈济豫省救灾款银的收缴十分缓慢,多省督抚大员“阳奉阴违、拖延时日”,对灾荒赈款收缴反应迟缓,甚至出现侵蚀灾款的现象。朝廷虽有追查严办、奖优罚殆之举,但效果甚微。

——摘编自苏全有、闫喜琴《光绪年间河南灾荒中的官赈》

材料二   1933年,水灾席卷长江流域,苏区损失很大。灾后苏维埃政府在其控制的地区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建立伴工组、犁牛合作社组织。互助合作运动是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分散落后的小农生产中的困难采取的措施,合理调剂了劳力、畜力和生产工具。苏区政府组织群众兴修水利,修筑堤坝,通过发行公债解决水利经费,鼓励开荒植树。政府建立专门管理机关统制粮食流通。根据地成立平粜机关粮食调剂局,负责粮食的季节调剂:新谷上市后,以高出市场1/3的价格收购,青黄不接之际再按市场95%价格卖给农民。此举稳定了粮价,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苏区政府还采取直接救济和生产自救相结合的方针,苏区建立互济会,互济会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慈善组织,任务是组织群众互相管理和救济。中央苏区粮食生产逐渐增加,1933年的谷物生产比1932年的谷米产量增收了一成多,1934年比1933年又增收一成多,消灭了“青黄不接”现象。苏区政府“最终战胜了几十年未有的大水灾带来的灾害,渡过了困难局面。”

——摘编自赵朝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对策研究》,原载《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05期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河南灾荒中清朝政府的赈灾特点及官赈不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央苏区政府的赈灾举措及其历史意义.
2021-05-0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1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