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吉林机器局,又称为“东局子”,是东北第一家近代化工厂。其旧址位于吉林市昌邑区松江东路11号。19世纪70年代末,中俄两国因交收伊犁问题关系日趋紧张,东北边疆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清政府于1880年委派钦差大臣吴大澄前往吉林帮办防务。由于当时东北地区所需的军火都由内地调拨,一有战事很难应急,且“道远费繁,终非长策”。1881年,吴大澄奏请清政府在吉林省城兴建工厂制造军火,清政府于当年允准,吉林机器局遂于1881年开始筹办,1883建成并正式生产。机器局的设备先进,种类齐全,并且配套有附属学校。机器局在当时拥有东北地区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生产了大量新式弹药。1900年,机器局毁于战火。20076月,机器局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吉林市政府已在机器局旧址建立了工业博物馆,原来的工业建筑遗存得以保护并有了新的功能。

——摘编自孙华、李业巍:《从档案史料看吉林机器制造局的兴衰及其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吉林机器局得以创办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吉林机器制造局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列宁强调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心,更加重视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做斗争,把反对贪污受贿作为政治任务,将蜕化变质的党员清除出党,从1921年8月开始到1922年3月结束,历时七个月,近16万名党员被除名,占党员总数的24.1%。上述举措的背景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内忧外患
B.新经济政策导致国内经济困难
C.局部恢复私有引发执政党困境
D.斯大林模式尚未指导经济建设
2024-05-1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学界一般把建于公元前124年的太学视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端,把1088年建立博洛尼亚大学看成是西方高等教育的起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董仲舒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并要求“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学的教育主体是博士与博士子弟,是享受国家俸禄的公职人员。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以儒家经籍为教学内容的官方教育的开始。太学以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自学为主,说经、互相问难、讨论经意义是重要的教学形式。

——根据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摘编整理

材料二   欧洲中世纪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引发社会对大批专业人员的需求,同时教会也需要补充神职人员,这种特殊的国家与教会同时发展的社会模式,使得培养训练专业人员的教学机构得以兴起。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职业训练。法律、医药、神学和文艺等都需要有能力的和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中世纪的每一所大学都是模仿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中的一个建立起来的。其经济收入有三种渠道:第一种依靠学生的收费,第二是依靠教会的圣俸为生,第三是依靠世俗权力机构发给的薪水。中世纪大学进行的是一般教堂学校无法从事的高级教学、研究机构。开设规定的课程,实施正式的考试……中世纪的大学的主要教学形式有讲授、背诵、辩论等。

——根据英国乔姆斯《中世纪欧洲》摘编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分别说明中国汉代的太学与中世纪欧洲大学兴起的背景。并对二者简要加以比较。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大学内在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3-03-30更新 | 260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迟在汉武帝时期,汉代就已设立掌管民间俗乐的“乐府令”。根据《汉书. 艺文志》:“自孝武设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 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乐府机关汇集了大量的民歌和贵族、文人的创作,并加以分类编排予以演唱。从数量来看,仅仅是西汉时期,《汉书.艺文志》巳著录28家314篇。东汉乐府史籍不载,当也不在少数。从作者看,汉乐府包括贵族创作、文人创作和民歌三个部分。贵族和文人创作多是歌功颂德,文学价值不高,两汉乐府的精华在民歌。

——摘编自罗宗强、陈宏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材料二   1937-1945年期间,抗日根据地的文学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强调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之后,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涌进了文艺领域,根据地的文学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中起了积极作用。1942 年之后,根据地的文学在工农兵文艺方向的指引下,大放异彩,佳作迭出。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都是其中的佳作.

——摘编自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例如《乔厂长上任记》为代表以改革创新为主题的改革文学;以贾平凹《高兴》为代表的关于农民工进城的文学书写。而徐则臣的《王城如海》,则设计了一个以世界、全球化为叙述空间背景的新故事.新时期文学在不断向外开放、学习各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同时,发起了“寻根文学” 的文学思潮,来重建当代文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血脉关系,为当代文学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精神滋养。

——摘编 自张丽军《改革开放与新时期中国文学四十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乐府诗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根据地文学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5 . 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今天的伟大成就。这其中党多次面临着道路和政策的争论和选择。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工农红军第四军于1929年6月22日在福建省龙岩县城召开会议,讨论红四军建军原则和制度的问题。会议发生激烈的分歧——“前委”和“军委”之争。(毛泽东主张坚持“前委”的领导地位,实际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由中共中央军事部派遣来的刘安恭主张设立“军委”,也就是强调军事领导至上的方针。)针对这种分歧,中共中央于9月28日由周恩来、陈毅签发《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对争论问题进行裁决。简而言之,归结为讲两话:一是“前委下不需要成立军委”;二是“毛泽东同志依然为前委书记”。……1929年12月,红四军进驻福建上杭古田,于28~29日召开古田会议。

——根据余伯流《红四军的七大纷争与古田会议》整理

材料二     建国初期,对于如何进行农业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在不断探索中。1951年,一份山西省委向华北局提交的题为《把老区互助组提高一步》的报告说:一些农村互助组织发生了涣散的情形。根本原因是农民的自发力量“不是向着我们所要求的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富农方向发展。”对此问题党内决策层开展了大讨论,并专门对农村合作化问题召开数次中央工作会议,出现了两种思路。一种观点是按照党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政策及共同纲领的精神,先让农村自由经济发展起来,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达到机械化的程度,再用政权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变革。另一种观点是应组织农民,防止农村两极分化,战胜农民向富农发展的自发趋势,动摇、削弱以至否定私有基础。主张在土改的基础上可以马上或者说尽快开展农村合作化运动,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的道路。

——根据黄道霞《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内的几场争论》等文章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红四军七大纷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分析这场纷争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农业社会主义建设争论的历史背景。并指出50年代初国家在农业建设方面的实践。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3-03-03更新 | 157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政府迫于各界的压力,开展了一系列对“城市病”治理措施。英国政府在对空气污染的治理上,通过了一系列相关的法案。1843 年,议会就通过了炉灶排放,烟尘和控制蒸汽机的法案; 1863年议会又通过了《碱业法》,以减低在制碱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气体。对于城市的住房问题,政府出台了四部《工人住房法》,要求英国政府机构为工人提供更多廉价的可租赁住房。在公共卫生方面,英国政府于1848年颁布了《公共.卫生法》,开辟了国家监管公共卫生的制度。从1848 到1854年,全国共成立了182 个地方卫生委员会,它们主要负责清理街道、排放污水等任务。同时,各个城市也颁布了地方法规,改变了垃圾处理、供排水等的方法。

——摘编 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政府基本上把城市基础设施视为自然垄断的福利性产品,主要采取政府投资运营的模式,即财政出资、公共管理部门经营管理。这一做法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建设项目成本高、工期长等问题。1979 年撒切尔政府上台.以后,极力推崇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开始推行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改革,英国政府逐步减少对基础设施的直接投资,不断扩大利用社会资本的规模将市场机制运用到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摘编自何建文《英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化改革的几点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概括近代英国解决“城市病”问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此趋势出现的背景。
2022-11-03更新 | 156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从凡尔赛体系,到雅尔塔体系,再到冷战,两极格局(     
A.都体现了对战败国的惩处B.都由美英法苏等大国主导
C.都蕴含着意识形态的冲突D.都在相同的时空背景下启动
2022-07-2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重商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于封建制度瓦解和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初的理论考察。16世纪,随着王权的扩张,封建国家开支增加,商业资产阶级希望国家对工商业活动和商业资本给予支持和保护,早期重商主义思想在西欧得到发展早期重商主义强调民族国家利益至上,增强国家陆海军武装力量,以武力为国家经济发展开道。在经济政策上主张实行国家主导的间接宏观调控的政策,以财政主导为中心,利用关税、汇率和行政管理手段等力量保护发展本国制造业主张鼓励本国产品出口,缩减外国货物进口,防止外来产品竞争,出口商品要用本国船只运输,以减少支出和增加收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以保证金银货币流入本国。主张国家垄断对外贸易,保证外贸通畅,发展航运业。这一时期的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作为新兴阶级代言人的重商主义者政治上主张支持王权,实行君主专制。重商主义学说开始是作为“国家政策”形成的,而后才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从而形成了重商主义理论体系。

——摘编自黄光耀《论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殖民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商品入关,中国重商主义思想兴起。郑观应主张摒弃“崇本抑末之旧说”,“大力振兴商务”康有为指出以商立国是救亡图存的良策,提出一系列新措施。甲午状元张謇从官场跳出,把全部精力用在经商事业上。湖广总督张之洞也支持实业的发展。但是自汉而始,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社会形成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中形成了士农工商为基础的有序结构模式,限制了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民族工商业发展缓慢。长期的封闭锁国使中国对外了解有限,固守封建观念的体制官僚排斥任何新的信息。中国是帝国主义货币积累链上的一环,不平等条约导致外贸入超和白银外流,外商还恶意倾轧中国企业。1874年轮船招商局的船只由初创时期的12艘增至30余艘,外国轮船公司以消减运价挤压,致使轮船招商局债台高筑。重商思潮呼声微弱,自身观点分散,不成体系,始终无法成长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中国重商主义在遭到强大的阻隔力量以后没有成为解决中国社会形态的强有力武器,资产阶级最终也没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摘编自梁莹《试论中国近代商业思想的演进》


(1)依据材料一归纳西欧早期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早期重商主义形成的背景。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结合近代中国重商主义的主要实践,从中国的社会环境和中国重商主义思想本身的缺陷指出其为什么没有成为解决中国社会形态的有力武器。
2022-01-18更新 | 279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充是东汉时期思想家。谴告说是汉代天人感应论的核心,王充对其进行了强烈的批驳,他针对“谴告”指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对于所谓旱灾是天神对人君骄横暴虐的谴责,涝灾是天神对君主迷恋酒色的惩罚,虫食谷物、老虎吃人是天神对官吏为奸的警告等神学呓语,王充都予以有力的批驳。王充在批驳谴告说的时候,指出自然灾异和君主、官吏的操行及政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即使二者同时发生,也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本不是天的有意安排。他还指出,儒家的祖师爷为了让君主的所作所为符合自己的心意,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为了恐吓人民使其不敢反抗,御史动不动就抬出天来。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充批驳谴告说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充批驳谴告说的历史意义。
10 .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主要新兴经济体更多承担起了推广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合作)的使命。很多专家认为,在孤立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持续萧条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应通过推动金砖机制、提供“一带一路”等国际公共产品,加强内外合作,释放增长潜力,助推地区经济。材料认为推进南南合作有助于
A.增加全球发展动力B.促进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C.缓和世界经济矛盾D.实现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目标
2021-11-01更新 | 628次组卷 | 13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