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例如,在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商品贸易,也加强了汉族与西域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到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政策使得中外交往达到了新的高度,大量胡人(泛指北方和西方的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对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以后,尤其是元代,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更是将这种民族交流推向了极致,不仅汉族文化向周边地区传播,同时也有大量外来文化传入中国。这些民族交流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是一部从中国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全球范围内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作品。该书强调了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其中关于“民族交流”章节的部分目录如下:

·第一节:汉代丝绸之路的兴起与民族交融

·第二节:唐代长安城中的胡人与文化交流

·第三节:宋代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洋的华人社群

·第四节:元代蒙古帝国下的多民族共融

(1)材料一,归纳民族交流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作用。结合所学,列举三个具体的民族交流实例,并简述其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参照“民族交流”一章,根据所学知识,以唐代为背景,编写一个关于“长安城中的胡人与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章节目录。(要求:时空逻辑清晰,表述涵盖史实,包含四节子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学东渐”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明清之际,不少西方传教士和商人陆续来到中国传教经商,随之而来的还有西方的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从此拉开“西学东渐”的历史序幕。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冲击了封建士大夫愚昧庶木的守旧思想。

材料二   在国家内沈外惠交替、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有些人一度失去了曾经的文化自信心,陷入文化自卑和民族自卑之中,对传统文化自暴自弃;还有些人企图通过吸收西方的思想理论知识,弥补传统文化的所谓“缺陷”,如龚自珍大声痰呼改革“一祖之法”,洋务派喊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材料三   时至今日,我们走出了“西学东渐”的文明交往旧局,向着“以我为主”的文明交往新势转变。中华文化以显著的国际影响力闪耀于世界文明海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竞相涌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派繁荣发展之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高质量的满足,这是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互签中保持“以我为主”原则的强大底气。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冉、刘翔宇《建设文化任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社会所面对的时代课题。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学东渐”的文明交往旧局和“以我为主”的文明交往新势的本质不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有利条件。
2024-07-15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伐战争引发政权更迭,南北易势,从此中国进入国民党统治时期。政权鼎革使社会上出现了 “革命军北伐、司法官南伐”现象。这既与奉系张作霖势力控制北京政府推行高压政治有关,也与国民党的境遇有关。国民党虽几经改组,但其思想纷歧、组织散漫、人员庞杂、党力低下可谓痼疾。随着北伐战争迅速推进,国民党控制地域急剧扩大,管理与建设人才严重不足,与北方势力妥协过程中使大量的北方官僚、政客进入国民党政权中。历届民国政府均谋求撤废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1927年南北政权鼎革后,在撤废领事裁判权的外部压力下, 南京政府只能在接续北京政府司法系统的基础上继续展开工作, 而无法真正另起炉灶。受“司法独立”思想的影响,司法官员不得参加政党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这种“司法不党”理念也影响了司法官南伐。

政权鼎革中司法人事延续,有利于承续北京政府司法基础,实现国家司法运转的平稳过渡,但对国民党而言,也带来很多问题。这些司法人员与国民党并无渊源,对国民党理念与统治方式未必认同,“反党”现象频发;以北京政府司法官员为班底的南京政府司法系统,无法成为国民党政治斗争的有力工具。

-----摘编自李在全《革命军北伐,司法官南伐——-1927年前后的政权鼎革与司法人事延续》

(1)根据材料,概括司法官南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法官南伐的影响。
2024-01-13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性建筑法案》——于1840年颁布,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的专门法律。1887年,法国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对历史及史前时期的建筑物等不动产、可移动文物(动产)、发掘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应规定,规定由教育美术部长编定纪念物;发现物由当地市长或乡长暂行保管,但要将保管措施上报给州长。1889年,法国文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施行法令》,并组建了一个主要由建筑师组成的古物保管委员会,负责法国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及保护工作。1906年,法国颁布了《历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艺术价位的自然景区保护法》,除建筑外,树木、瀑布、悬崖峭壁等极具艺术价值的自然景观,也被纳入法律保护范围之内。

——摘编自顾军《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近代以来,“海外洋商不惜巨资,赴我内地购买古代碑版、石刘、图画、造像之类,运至本国度藏”。“查各国民政应行保存古迹事项,范围颇广……上自皇家,下迄草野,广如通都,辟在乡壤,咸有博物馆储藏品物,以为文明之观耀。而其保存通例,几兵燹时,他国不得毁坏,毁坏者可责赔偿,著为万国公法”。1909年,民政部提出《保存古迹推广办法》,将文物古迹分门别类,并根据各类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调查和保护措施,或设法原地保护,或创设博物馆分类储藏。另外,为加强文物保护,清政府还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对地方官员的文物保护工作实行职责追查制。

——摘编自李建《我国近代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法国文物保护的演进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法文物保护立法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保存古迹推广办法》颁布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法文物保护立法的历史价值。
5 . 1844年,马克思指出:“(现在)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能,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该观点(     
A.揭示物质力量对人的异化B.否定现代科技的进步性
C.指出工人运动兴起的背景D.总结人类进步发展规律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日本在引入和参考欧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了大量系统的新法规,推动了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到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的社会保障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从社会保障制度的“体系化”和覆盖面来看,已达到较高的水准。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末,日本社会保障的规模大幅度扩充,表现在政府支付金额的增加、受益人数的增多和各项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日本社会保障系统的完善,对维护社会稳定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杨巍巍《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沿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在强调国家一单位一个人利益高度一致的原则下,由国家扮演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者、保证者的角色,再由国家(通过政府)和单位共同扮演社会保障的供给者和实施者的角色,社会成员则被分割在各个单位(在城市是各种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农村则是公社和生产队等集体组织),并与所在单位构成不可分割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的改革与发展虽仍强调国家的主导性,但构成中国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却必须共同分担社会保障责任,国家通过立法凝聚全民共识来确立社会保障制度,之后以社会化方式加以实施,社会保障成为一个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系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确立了公平价值取向与全面协调发展的建制理念,为整个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服务,并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摘编自郑功成《从国家——单位保障制走向国家——社会保障制——30年来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日本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2-12-14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蒙梭提出将莱茵河作为德法的边界并占领莱茵兰(也称“莱茵河左岸地带”)的建议。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与美国总统威尔逊都反对法国吞并莱茵兰的建议,因为这将严重削弱德国实力。威尔逊向法国政府递交了一个简短照会,解释说法国将会得到一份“与美国签署的单独条约,由美国提出保证,在国际联盟行政院的批准下,一旦法国受到任何由德国发起的未经允许的侵略行动时,(美国和国联)立即给予法国援助”。最后,法国放弃将莱茵兰从德国分离的要求,威尔逊同意战胜国分三区占领莱茵河左岸50公里区15年,以此来确保德国能履行和约义务,莱茵河右岸50公里范围内则被划为非军事区。莱茵兰问题因此在美国与英国、法国的这场交易中解决了。

——摘编自艾尼瓦尔江·努尔买买提《评巴黎和会上的美国对德政策》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西亚人民带来了灾难,也加剧了各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1917年,毗邻西亚的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促进了西亚各国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一战结束后,协约国集团英、法、意等战胜国将奥斯曼土耳其的西亚属地几乎全部瓜分。1920年,英国获得了对伊拉克、约旦和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法国获得了对叙利亚、黎巴嫩的委任统治权。于是,土耳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开始了现代化改革。亚洲其他国家也产生了民族主义组织,有的还建立了共产党。阿富汗、伊朗和西亚阿拉伯国家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摘编自崔连仲等《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巴黎和会上法国与英美分歧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分歧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西亚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背景。

8 . 材料   一战爆发后,英国为拉拢盟国,打破一贯奉行的维持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完整的传统政策,把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海峡许诺给了俄国,这使得英国必须在土耳其的领土上构筑新的防线。1914年,首相阿斯奎斯发表著名的关于瓜分奥斯曼帝国的演说,这预示着英国政策的新调整,《德邦森报告书》随之应运而生。报告书认为俄国已经被许诺获得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海峡,法国已经提出对西利西亚、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要求,认为瓜分的方式会改变东地中海的海上力量对比,对英国的地位不利。报告书还具体划分了列强在中东的利益范围。报告书指出,无论最终选择哪种解决方案,列强在各自的领域中都享有特殊的地位。报告书体现了这个时期英国外交的总体发展趋势,影响了此后英国的外交决策。

——摘编自王伟《试析一战初期英国的中东政策-基于《德邦森报告书》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初期英国《德邦森报告书》出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德邦森报告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公元522年,鲁郡百姓为纪念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的功绩德行,特意刻碑铭记。该碑书体质朴方严,魄力雄强(如图),学者们认为该风格正是当时社会审美、时代风貌的体现。与此风格有关的背景是
A.胡服骑射B.三国争锋
C.鲜卑改革D.儒道交融
10 . 下图是清代中期画家徐扬描绘《姑苏繁华图》(局部)。此图可用于研究
A.话本诞生的社会背景B.江南商业都会的繁盛
C.山水画派的艺术特征D.广州一口贸易的盛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