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古代典籍中城市规划相关记述表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
“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爵城方三里。”《左传·隐公元年》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

材料二   官方传统:涉及地方府县城市皆须建置官方设施,如坛庙、救济场所、学校、仓库、旌表申明设施等,对选址、规模、式样等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民间传统:参与选址、择向、山水格局建构等工作处理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和人工建设中的具体工程技术问题。

士人传统:保障着官方法规以适当的方式落实于城市具体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状况之中,不懈追求和谐的社会秩序。

——摘编自孙诗萌《浅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三个传统”》

材料三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2)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01年,英国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3%,而到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口占总人口的54%,1861年,已有16个城市超过10万,1881年城市化率提高到72%,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进而带动煤炭、治全等工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商品和原料的流动,需要畅通的运输渠道,大工厂制度需要仓库、码头储存原料与货物,因而一批交通枢纽城市应运而生。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内部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日益壮大,他们要求通过议会改革以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力。同时,城市人口的集中也为开办学校或其他文化教育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英国城镇中先后出现成百所技工讲习所,传授数理化知识。过去国因式的生活被节奏紧张的城市生活取代,人们追求的是世俗的利益而不再是宗教的慰藉;过去贵族乡绅热衷于赌博、嬉闹,现在则喜欢听音乐、欣赏戏剧、旅游等。城市集中了众多的工业,拥有稠密的人口,使得生活环境很难得到保证,如没有下水道系统,垃圾、粪便、污水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成为细菌繁殖和蚊蝇滋生的场所,城市中霍乱、伤寒、痢疾、疟疾等疾病很容易蔓延。由于住宅建筑滞后,加上资本家为利欲所驱使,使得城市的住房问题非常严重,密集的人口使各种犯罪活动也随之大幅度上升。

——摘编自牟元军《论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材料二 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全国总人数(万)城市人口数(万)城市化率(%)
18404128127686.7
18434172428256.8
18933367127698.2
19014264541739.8
192044715474210.6
193146884510610.9
193646962528111.2
194954167576510.6

——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统治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一直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体制,地方监察机构和官员直属中央领导。自魏晋起,中央监察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受其他行政部门的约束和羁绊。监察机关官员的权威是对各级官员进行有效监察的更要条件,因此,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均赋予监察机关和监察官员很高的地位。在行使监察权カ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监察。古代监察官吏选任从德、才、识三方严格要求,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严格的选任制度。中国古代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监察方式和明察、暗察相结合的巡察和巡按制度。

——摘编自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建国初期,政府广泛聘请“人民监察通讯员”,以“密切联系人民,加强监察工作”。不但负责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国营企业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国家政策、国务院的决议命令以及是否存在违反纪律的情况,还要监督这些机关、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合作社对国家资财的收支和核算等情况。监察机关“可以向被检查部门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由于当时监察机关实际职权较小,群众监督工作缺少制度保障,其监督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监察机关在20世纪50年代被撤销。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应对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违法失职、违法乱纪、徇私枉法等现象,我国开始着手恢复设立监察机关。1986年以来,监察机关被定位为“专司监察取能”的机构,目的是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提高职能力。监察机关初步具备了检查权、调查权和处置权三项权力。

——摘编自徐海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及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监察机构的变化并简述其意义。
2022-01-19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五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首先于1816年实行金本位制,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国相继仿效。由于当时英国在世界经济中占突出地位,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度。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发行机构应严格维持本国货币的定含金量,而且允许买卖黄金;黄金在各国间应能自由流通;各国的纸币发行总量,应与货币发行机构的黄金储备存量保持固定的比率。但是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同时,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削弱了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一战爆发后,各国都脱离本国的黄金储备大量发行纸币,又禁止黄金外流,因此国际金本位制实际上陷于瘫痪。经济危机时期,为了防止黄金大量外流,各国纷纷限制黄金在国际的自由流动,使得当时已经十分脆弱的国际金本位制最终崩溃。

——摘编自童西琳《国际金本位制和金融全球化》

材料二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内没有金币流通,黄金不再起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各国用所持美元兑换黄金有一定限制,如只许各国中央银行与政府机构兑换,兑换量受美国黄金储量的限制;其他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一旦美国经济动荡不定,其他国家的货币也将发生动荡。双挂钩制度的建立使美元处于等同黄金的地位,因而美元成为各成员国的主要储备资产,美元享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如果美元汇率下跌,其他国家的官方金融机构就需要大量抛出本国货币,买进美元,促使美元的需求增加,美元汇率回升,结果这些国家的货币流通量增多,加剧了世界通货膨胀。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不能利用汇率的波动达到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只能消极地实行贸易管制,或放弃稳定国内经济的政策目标。既没有对那些不能一贯执行体系规则的国家实行严厉制裁,也没有对那些在某些条件下维持合作行为的国家提供充足的金融资源。

——摘编自刘生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机制、内在缺陷及历史作用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金本位制的作用并分析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缺陷。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5 . 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生危机期间,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材料三:(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采取了哪些福利政策?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2020-06-01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关于人性与道德的论述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董仲舒从天人相副说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者与“斗筲之性”者,一为天生的善,一为天生的恶,无可改变,惟“中民之性”者可经教化而为善。    

——张世英《儒家与道德——在基本人权平等前提下容许差等之爱》

材料三   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圣人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 。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孟子关于人性论和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2)依据材料二,董仲舒对人性论看法与孟子有何差别?董仲舒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王阳明“克其私、去其蔽”的途径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传统儒学对于当今社会的借鉴价值。
2019-11-05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制造局底下雇用了大量的中国工人,包括满人和汉人,在其中操作及学习机器,因其专业技能,当时工人的薪水是一般城市中苦力的4—8倍。这些工人成为中国近代最早形成的一批技术工人。

每支步枪的成本高达17.4两,而外国产品成本仅为10两左右。整体而言,江南制造局在晚清时的军备生产品质并不好,例如步枪的水准不高,性能不佳(据说因此连李鸿章率领的淮军都拒绝使用),且生产成本高于直接购买。造船的情形亦类似,1868年首次生产之后,陆续造了数艘汽船,但所造船的速度不快,整体生产成本及耗燃料都高,结果反而不如直接向外国购买(自造一艘船的钱大约可以向英国买两艘船)。

——百度百科

材料二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历史事件失败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的变化,并分别概括变化的原因。
(3)对比中国近代史,归纳材料二时间范围内经济建设的启示。
2019-05-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代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
(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
(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
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
魏晋南北朝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3.8590%
隋唐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6.42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为什么材料说商业革命“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
(3)指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2018-11-15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思想家

主要思想

黄宗羲(1610~1695)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1613~1682)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共治”的主张
王夫之(1619~1692)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有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共”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观点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三人各自的主张。
(2)材料一、二两种思想对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虽然出现的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却远不如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

10 . 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从专制、人治到民主、法制的重要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材料二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材料三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颁布的法律文献

国家时间机构法律文献
英国1689年议会《权利法案》
美国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独立宣言》
美国1787年国会1787年宪法
法国1789年制宪会议《人权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所发生的主要变化。

(3)根据材料三表格信息,归纳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确立的共同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