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是工业革命开始最早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并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近一百年间,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一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此外,手工工场训练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也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同时,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等自然科学成果也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摘编自王铭王薇《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类别时间国家发明者发明成果
能源1866德国西门子发电机
1870比利时格拉姆电动机
1882美国爱迪生纽约市珍珠街发电厂
1884英国帕森斯多级式汽轮机
交通1885德国本茨和戴姆勒汽车
1894美国福特制造美国第一辆汽车
1903美国莱特兄弟飞机
石化1859美国德雷克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
1867瑞典诺贝尔发明炸药
电信1837美国摩尔斯有线电报
1876美国贝尔电话机
1894~1896意大利马可尼无线电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1年《公民与教徒》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福利国家”一词,到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向来以保守主义和经验主义为指导思想,尊重传统的英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之内引领社会保障制度变革,与英国当时内忧外患的国情有着必然联系。经过183218671884年三次议会改革,包括工人在内的无产阶级也可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此外工党在选举中获胜并担当起将福利国家价值观付诸实践的职责。英国“高税收、高支出、高福利”的福利国家体系的弊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益显露。20世纪70年代,社会福利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9.4%,直接导致了国债总额滚雪球似地迅速增大。此外,一旦最低收入有了保障,最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供给,对福利的依赖性使得吃大锅饭的想滋长起来,从而引起经济效率的损失。

——摘编自过慈明《论英国的“福利国家”陷阱》

材料二   在撒切尔政府改革前,英国社会保障津贴标准一般将家庭收入和物价水平作为参照,为了抑制津贴上升,政府在1982年颁布社会保障法,规定津贴标准仅由物价水平决定。1980~1981年,撒切尔政府将病人、失业者以及失去工作能力者的短期津贴减少了5%,并规定养老金的补助标准应不超过平均收入的20%。为了缓解财政危机,撒切尔政府打破福利政策惠及所有居民的惯例,规定只有由子女及丧失工作能力的家庭才能享受收入补贴,并在1989年发布国民健康服务市场化政策,寻求解决福利问题的另一条更好的出路。

——摘编自豆丁网《撒切尔政府福利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英国福利国家构建的原因和面临的困境。
(2)根据材料二,归纳撒切尔政府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内容。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一场革命风暴席卷亚洲,列宁当时就给予高度评价,把这场革命风暴称为“亚洲的觉醒”。以菲律宾独立战争、印度自主自产运动和伊朗立宪运动、中国辛亥革命两种不同核心特征的革命为代表,亚洲各国人民的斗争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时期。当时,资产阶级上层自由派地主的相当大部分还没有从改良主义道路上完全转过来,力量受到极大的牵制,甚至有些国家如土耳其还没有真正的工业资产阶级。加之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普遍不愿满足群众提出的改善自己社会经济地位的要求,认为群众支持可有可无,甚至对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抱有幻想。20世纪帝国主义间的矛盾还没达到总爆发的程度,当世界还是帝国主义一统天下时,革命要获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林承节《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民族民主运动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指导思想
第一阶段
(1918~1928)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1918~1923)
朝鲜三一起义(1919年3月)
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
中国五四运动(1919年5月)
阿富汗反英独立战争(1919年)
伊拉克人民反英起义(1920年)
印尼共产党领导的反荷起义(1926~1927)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型民族主义;
以凯末尔为代表的世俗改革型民族主义;
以甘地为代表的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
以苏加诺为代表的综合型民族主义
第二阶段
(1929~1939)
印度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30~1931)
中国、朝鲜抗日民族运动
印尼“七省号”军舰起义(1933)
越南义安河静苏维埃运动(1930~1931)

——摘编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亚洲觉醒”浪潮的类型及其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晚唐五代时期,在完善科举考试监督体制方面,除中书门下省的复核和复试制度之外,中央采取了其他措施来保证科举的公平,如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实行锁院制度。此外,在唐前期科举制度刚施行时,就有相关法律做保障,而且该法律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执行。中唐以后,中央对科场违纪的惩治明显增强。中晚唐明确规定,由御史台对科举考试进行监察。御史台专门负责执行锁院任务,监察考官、举子的违纪行为,查办科场案件和相关纠纷。

——摘编自金滢坤《论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的复核、复试及监察制度》

材料二   宋承唐制,并对科举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时达到了极盛。两宋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是中国历代取士最多的王朝。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使“及第”(考中录取)之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此后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到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自此,凡省试合格,殿试就只有名次之别而皆成进士了。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宋淳化三年(992年)以后,相继建立起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和五代时期完善科举考试监督体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拉美确立了殖民统治,攫取了大量财富,并迁移大量人口至拉美,逐渐形成克里奥尔人(土生白人)、印第安人、黑人等共处格局,也使混血成为拉美最普遍的人口。欧洲文明也在印第安文明和非洲文明的碰撞磨合中发展成独特的拉美文化。18世纪,西班牙政府规定:半岛人(欧洲移民)优先获得官职,并减少克里奥尔人参与教会和国家事务的机会。至18世纪中后期,部分克里奥尔人开始以“美洲人”自称,并在文学作品中反复使用“祖国”“民族”“我们的美洲”等词汇。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美各地相继举起“贸易自由、平等、财产权和人身保护权”的战斗纲领,掀起了独立战争风暴。

——摘编自张家唐《论拉美民族独立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拉美独立运动和北美独立战争相比,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范畴;它用武装斗争推翻了西方的殖民政权,对世界历史的进程都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但是,拉美却没能像美国一样,迅速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摘编自郑昌发《从世界历史全局看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归纳拉美民族独立意识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并指出独立后的拉美国家与美国发展道路大不相同的根源。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事实上,清政府从军工厂调拨给各军营的军火是计价的,计价就是具有商品的性质。从1874年起,天津机器局首先得到出售军火款项收入,1884年后江南制造局因出售军火而所得的财务收入更多。此外,这些近代军火工厂所使用的工人,在一开始多数是雇佣自由劳动力的出卖者。其中有的还是从外国工厂雇佣来的技工。

——摘编自夏东元《略论洋务运动》

材料二   据农商部注册的顺序号码统计,自1912年至1927年11月止,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共1627家,平均每年102.8家。从所注册的企业内容来看,纺织、矿业、华工、机械、电业、航运、火柴、医药以及农、林、牧、渔、水利等企业,均得到发展。这一时间,国内掀起了一个棉纺织建厂高潮。据统计,从1890年至1911年国内建厂31家,而1912年至1923年间,新建棉纺织厂达71家之多,建厂速度大大加快。布机数由1912年的2316台,增加到1919年的13796台,1928年的29582台。

——摘编自徐进功《试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所具有的性质并说明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12年至1928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条件并归纳其特点。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热心于航海事业的葡萄牙亨利王子的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贸易之外,便是与东方的祭司王约翰联盟,发动一次新十字军运动,传播“基督福音”于全世界。

——吴于崖、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5世纪以前的三四个世纪里,欧洲与近东、印度以及中国有着相当多的经济贸易联系。由于西欧农业生产量及高档手工业品和奢侈品难以满足本地区的需要,因此它必须得到来自东方的产品,这样,与东方的贸易线往往就是西欧的生命线……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阻断了西欧城市与地中海东部的来往

——刘景华《人类六干年》》

材料三   1415年起历次重大探险活动,都是在国王或政府有关部门的委派、支持下进行的…只要条件允许,国王们都会支持一切有利可图的海外事业……国君的支持对西欧的海外扩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它使扩张分子拥有军权、政权和财权。

——王加丰《“地理大发现”的文化历史背景》

材料四   当我发现印度群岛时,我曾说这些岛屿是全世界最富有的贵族领地……在刚抵达委拉瓜(委内瑞拉)的头两天,我曾见到比我在小西班牙(海地岛)四年中所见到的黄金还多得多……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

结合材料一至材料四,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雅典公民大会通常在普尼克斯会场举行,据研究通常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大约在600至8000人之间,而古典时代雅典成年男性的总人数大约在25000至40000人之间,一个公民一生中担任五百人议事会成员最多不超过2次。雅典民主由于常常诉诸全国性的表决和集合,其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政治成本都很高,尤其是容易造成社会的过度政治化,政治压倒一切。

——摘编自黄洋《古代与现代的民主政治》

材料二:美国民主可能已经到了重蹈雅典民主覆灭命运的“临界点”,三权分立制度下权力互相牵制形成了僵局,整个国家得不到亟须的良好治理。美国社会的不平等与政府的不作为密切相关。民主越来越变成了一种“游戏民主”,如在权力和金钱控制的美国社会中,选举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早已失去了理论上的民主涵义,异化成了各政党、族裔、社会阶层、利益集团之间权力较量和利益博弈的政治工具。政客选举时能吹得天花乱坠,一旦选举结束后却可以自行其是,并不承担具体的社会责任义务。

——摘编自张维为《西方民主模式出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新中国建立后,党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前提下,总结自身积累的政治经验,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摘编自何家弘《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历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民主模式存在的弊病。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三大制度是哪些?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对西域地区民族政策的实施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根据对局势的整体分析作出的卓有成效的正确举措。通过与乌孙和亲,达到了断匈奴右臂的目的,同时也将势力深入西域,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屯垦戍边、宽抚厚等政策的执行,增进了汉王朝与西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巩固了西汉王朝在西域的政治地位,使西域各国衷心臣服于西汉,最终形成了抗击奴的强大力量。战胜勾奴统一西域,为设立西域都护府奠定基础,终于在公元前60年使西域正式纳入西汉版图。

——摘编自张倩《汉武帝在西域的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贞观二十ー年(647)在唐太宗晚年总结统治经验时,就曾以“自古皆贵中华,贼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作为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向群臣宣扬。唐朝对包括西域在内的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宽和团结政策,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束心拥护。唐朝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的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使,皆得世袭。由于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据史籍记载,唐朝下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公主计15名。唐太宗还采取采断措施使商道杨通,来往商旅络绎不绝,同时以绢马贸易和茶马贸易为中心的互市也趋向兴旺。

——摘编自殷晴《汉唐民族西域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汉朝相比,唐朝民族政策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2021-12-06更新 | 187次组卷 | 17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剑桥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亚历山大帝国和阿拉伯帝国】

材料一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以后立即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战争。十年征战,亚历山大不仅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而且有所扩大。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都被囊括在他的帝国之下。东征之时,亚历山大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无疑加深了东西方之间彼此的了解,为新的希腊化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材料二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阿拉伯的地域扩张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进入了繁荣时期。阿拉伯本来就处于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摘编自纳忠《阿拉伯通史》,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采取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统治范围的共同特点。概要说明阿拉伯帝国能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条件。
2021-07-06更新 | 334次组卷 | 24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