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6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以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都主张帝王将民惟邦本作为治国之要。汉代民本思想在继承和总结以往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新的思想体系,其显著特征就是关注民生。贾谊曾明确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且强调王者取吏不妄,必使民唱,然后和之,由此可以看出,汉代民本思想的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于,而是将民作为评价政绩的标准。唐初的魏征和李世民明确地提出了民水君舟说,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节力役;息边争;不违农时;大办农业,使耕者有田,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赈灾百姓;慎刑罚。明清时期的民本思想家,既不像先秦民本思想家那样强调民在邦国中的地位,劝诫统治者要得民心,亦不像汉唐以后强调人民载舟覆舟的历史作用,他们所强调的是人民作为人的权利,尤其批判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制度是违背人性、压抑民权的制度。

——摘编自赵树森《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转化》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与他早期在浙东的施治经历多有关联。北宋时,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当地民众常将田地质押给豪右,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遂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显著。有诗赞曰: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

——摘编自岑华潮《王安石与浙东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以后古代民本思想的内容,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在浙东的施政原则。
2 .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a处处于低潮受西汉尊崇儒术的影响
B.b处处于高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推动
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
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推动
2024-05-13更新 | 90次组卷 | 95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五校联盟”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美洲通过征服活动建立了奴役制的殖民地,他们强迫土著居民充当矿业生产和热带出口作物生产的劳动力。当土著居民因来自欧洲的传染病侵袭和过度劳累的折磨而大量死亡时,他们又从非洲贩来大量黑人奴隶充当主要劳动力。这一状况(     
A.促使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B.推动新旧大陆的经济互补与和谐发展
C.极大地改善了世界商品的流通D.在客观上促进了美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     
A.强调对文物的搜集研究B.倡导建立民众与文物的联系
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觉醒D.关注国家命运注重文化自信
2024-05-09更新 | 261次组卷 | 3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世界逐步形成一个整体,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初,人们普遍认为马铃薯很适合做动物的饲料,但对人类来说,只有当其他食物都无法取得时,才会以马铃薯为最后依靠。发生于18世纪的一连串饥荒,为马铃薯赢来地位显赫的机会。当1740年农作物歉收时,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的政府分发手册,解释如何种植这种新作物,并分发免费的马铃薯种茎。……法国科学家帕门提尔在七年战争(1756-1763年)期间亲身体验到马铃薯的好处,认为它为士兵提供了丰足的食物,美味又健康。1795年,伦敦的《泰晤士报》甚至刊出食谱,教人烹饪马铃薯汤,并用玉米和马铃薯做面包。…… “除了早餐之外,它使餐餐必备的菜肴,不仅出现在富人的餐桌上,也出现在穷人的餐桌上”。

——摘编自【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   东印度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商人机构到政治权力机构的转变。……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所从事的航海与贸易活动,标志着英国的海外贸易突破了 16 世纪的模式,即不仅仅局限于在欧洲和地中海区发展呢绒贸易。16-18世纪,依托发达的商业网络,特许公司的商业活动使英国获得了巨大财富,推动了英国商业发展,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和渠道。特许公司的活动促进了英国原有工业部门,又促进了新兴工业部门如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皂等工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英国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工业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商业资金转化而来。

——摘编自王军《16-18世纪英国特许公司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人们接受马铃薯成为主要食物的社会因素。结合所学,分析新物种的传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活动对英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A.推动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B.促成了欧洲近代封建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大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作用重要
2024-05-03更新 | 234次组卷 | 213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D.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2024-04-29更新 | 149次组卷 | 117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三立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宋入元,话本给元杂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经验。而统治政策的改变则推动大量文人自觉投入杂剧创作,他们既写现实生活,也写历史题材,极大地提高了杂剧的艺术水平,并开创了文人不依附于封建社会上层,而以民间文艺为依托的创作道路。至明清之际,出现了部分文人全身心投入小说创作,如施耐庵、罗贯中等。他们对传统话本小说、民间艺人的演出以及民间传说,用自己的学识和文学见解,进行艺术创造,诞生了白话长篇章回体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深刻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宽仁、信义、忠信等的肯定和赞扬,以及《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立足现实对封建社会予以“反戈一击”。这也引来封建文人针对性的写作,如针对农民起义的《水浒传》撰写了《荡寇志》等,使得这一文学体裁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摘编自康耀斌《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分期新界说》

材料二:中世纪后期市民文学是与基督教文化相去甚远的文化现象,是在长时期抑制欲望型的宗教文化精神氛围中生活的人自我意识觉醒、个性主义兴起的标志。市民文学往往以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愚蠢与贪婪,歌颂市民的机智和勇敢乃至狡猾、奸诈为主要内容,表现手段也通常是嬉笑怒骂的讽刺。这种嬉笑怒骂的讽刺风格、视狡诈为机智的道德观、高雅与粗俗倒置的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这种文学在道德上的失范,审美观上的变异,但又基于特定的人文根基,而且预示着新的价值观、文化观的兴起,并在文艺复兴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摘编自蒋承勇《论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化的人文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以来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后期市民文学与明清小说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024-04-2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普高联谊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一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与社会关系(君一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在后一关系上的主张是(     
A.君主受命于天B.君舟民水C.制天命而用之D.道法自然
10 .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认为: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由此可见,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文化的特点是(     
A.古老文明源远流长B.历史悠久多元起源
C.中原核心多元一体D.逐步扩展各族认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