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7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启蒙时期批判传统伦理的一个重要主题,即以个人主义批判礼教之宗法主义家族伦理。陈独秀倡言“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中国伦理变革,应“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李大钊也将家族制度归为摧折个性的“万恶之源”。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旧伦理束缚和思想观念、建立新型家庭婚姻秩序和伦理秩序,《婚姻法》成为新中国最早颁布的重大法律。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社会得到大发展,家庭结构与功能逐渐“小型化”:其一指家庭结构、规模逐渐由繁变简、由大变小;其二指家庭职能逐渐由多变少。 由此引起了夫妻、亲子等婚姻家庭伦理关系的重大变化。家庭关系的轴心已由亲子关系转移到夫妻关系,家庭的关注重心开始由长者下沉到年轻人和儿童身上。

——摘编自赵庆杰、王利华《近现代中国社会家庭的伦理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清律例》明确规定:一切官员及军民人等,如有私自出海经商,或移住外洋海岛者,斩立决。清政府也颁布过诸多禁令限制华侨归国。鸦片战争后,列强以通商口岸为基地,拐掠华工,苦力贸易日益猖獗,清政府基本上采取默许态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贩卖中国苦力公开化、合法化。1868年《中美续增条约》规定,两国人民随时来往,不得禁阻。清政府通过与外国议订华工出国具体章程,以求对外国有所约束,对华工有所保护,如规定华工“年不及20岁者,必须取具本身父母准往凭单,盖用地方官印信,方准承招”“合同所定承工年限,不准逾于五年”“七日之内,必得休息一日”等。

材料二   民国年间,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主要交战国把招用廉价华工作为解决战时劳工问题的重要途径。法国主要由惠民公司承招及招工局直接招运,英国由劳工局管理、和记洋行参与招工,两国招雇华工达25万人。法商惠民公司的招工条款中载明:中国工人决不用于任何战事职务,专为从事各种实业及农业之用;华工佣工之期为5年;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10小时等。相当多的华工被分配到直接与军事有关的铁路、公路、兵工厂、军火库等部门服役,一上班就得连续不停地工作。华工们实行军事化管制,有些华工营,特别是英国远征军的华工营,完全由军官率领,他们被安置在常遭敌方飞机空袭的危险地带,生命安全毫无保障。

——以上材料摘编自董丛林《华工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华工出国政策的变化之处,并简析其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华工出国的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华工出国”。
2024-05-3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刘鸿生是近代中国具有强烈的同业合并意识并成功付诸实践的企业家。他在1927年到欧美各国游历时深感其同业联合之发达,便力图仿效,组建行业托拉斯。1930年,在面对国际火柴托拉斯瑞典火柴公司摧毁性竞争之下,刘鸿生成功促成江浙实力最强的鸿生、中华、荧昌三家火柴公司合并为大中华火柴公司。到1930年,该公司火柴产额占全国火柴产额的26.13%。1930年11月,瑞典火柴公司也被迫与其达成共同协定售价和销额的妥协。

——摘编自江满情《论刘鸿生的同业合并思想及其实践》

材料二 1978年,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确定企业在增收基础上,可以提取一些利润留成。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国有企业改革转向实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两权分离”。1986年,国务院提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1994年开始试点。

——摘编自陈清泰主编《重塑企业制度:30年企业制度变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中华火柴公司实行“同业合并”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1978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近现代企业改革一“合”一“分”产生的共同作用。
2024-01-2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带来了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变化:美国、日本对欧洲的中心地位提出了挑战,美日对国际事态的发展开始产生重要影响;国际体系不再仅限于欧洲,一个在地理空间上囊括全球、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为基础、现代民族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性国际体系初步形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对德国的惩罚过于苛刻,同时也难以约束日本等列强的侵略行为;成为世界强国的美国未加入国联,不愿意承担应有的大国责任。同其他几个国际体系相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了最短命的体系。

——据刘建飞《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短命的国际体系》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设立了核心机构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安理会通过决议后联合国便可以对危机实施武力干预而无需经过会员大会的表决。在欧洲,由美英法苏四国对德国领土实行分区占领,进行了比较彻底的非纳粹化运动。在亚洲美国对日本实施了单独占领进行了民主化改造。为了实施对战争罪犯的国际审判,设立了欧洲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联合国将“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作为宗旨,第一次使民族自决成为公认的国际准则。中国努力推动将“非自治领土及托管领土须走向自治与独立”的主张写进联合国宪章。

——摘编自王建朗《浅议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国际体系带来的改变,并分析其“短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国际社会为建立持久和平所做的努力
2024-05-2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选修)(二)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语内阁一词,源于法语,本义是小房间、密室。“光荣革命”前,英国国王经常召集少数重要人物在自己的密室开会,商讨政事,由此形成了内阁制的萌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在少数大臣的参与下召开,权力受到限制的国王逐渐不再出席。18世纪20年代,在当时的多数党领袖、财政大臣沃波尔主持下,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内阁的首脑是首相,成员是各部大臣。首相由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有权提名各部大臣及其他高级官员,主持内阁会议,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同时又能通过议会对立法活动施加重要影响,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则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节选自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由于1832年的改革,(英国)全国选民人数从1831年的48.8万人上升到1833年的80.8万人,由占人口比例的约2%增加到3.3%。

——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

材料三   1832年议会改革是“光荣革命”以来对英国政治制度的一次大改造。……在改革法案中,统治阶层尽可能地满足强大起来的社会阶层的政治要求,通过给予资产阶级和上层中产阶级选举权……此后议会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君主立宪制下内阁对议会负责原则迅速确立。

——摘编自方家、张士昌《迈向大众民主——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探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光荣革命”前后英国内阁演变的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主要成果。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历程中获取的启示。
2024-05-1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世纪以来的西欧,随着重犁普及和三圃制的推广,耕地与人口都有较大增长,处处可以遇见渴望到远方碰碰运气的年轻小伙、找钱赚的冒险者。国王或领主授权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权。它们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为中心。某些宗教节日,如礼拜日或圣徒日,也会成为市场日。随着十字军东征,地中海贸易重新开通,威尼斯、热那亚等许多商埠在东征途中发展起来,但绝大多数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

——据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等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往往于要冲设镇,派遣心腹主持镇务,插手地方政治,从事商业经营。两宋之时,既裁撤旧镇,也建置新镇:盖因诸镇“人烟繁盛”“居民不雷数千家”,镇的主要官员由镇将逐渐变为监镇、巡检等。监镇负总责,巡检管治安,还有专门的监酒、监盐等掌税收。熙宁四年(1071),神宗下诏,“勾画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地图”

——据于云汉《宋代“镇”的废与置》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镇在宋代的变化,并指出其与西欧中世纪城市相比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发展的认识。
2024-05-01更新 | 4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选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唐统一后,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公元622年,新罗遣使入唐。唐高祖亲自慰问新罗使者,并派庾文素出使新罗。从此,唐与新罗保持密切来往。公元639年,善德女王开始遣子弟入唐求学,到公元837年,新罗在唐朝国学学习者达216人。这些留学生当中,有不少人著述颇丰,如崔致远有文集三十卷。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新罗王金政明遣使来唐,求得唐礼一部并其他文章。公元788年仿唐科举制公布读书三品出身法,以儒家经典与汉学为主要考试科目,进行国家考试,以录用官吏。其标准是对汉文典籍的通晓程度和汉文的写作能力,以学问的高低和汉文熟练的程度来决定其官职。新罗人虔信佛教,纷纷入唐求法。当时长安诸寺中的新罗人较多。这些人“得法归国”后,“皆为国王之师表,佛门之领袖”。

——摘编自吴葆棠《唐与新罗关系研究》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与新罗文化交流密切的背景。
(2)据材料,归纳新罗学习大唐文化的主要途径。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文化东传新罗的意义。
2024-05-28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民弱者国弱,民强者国强”,严复、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将国民改造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是故国之强弱贫富治乱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验证也,必三者既立而后其政法从之。于是一政之举,一令之施,合于其智、德、力者存,违于其智、德、力者废。……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1896年严复《原强修订稿》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国家是由国民组成的,国民不新则国不能新。“国也者,积民而成。”因此,新国民应该要有国家思想、国家观念。“国家思想者何?一曰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二曰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三曰对于外族而知有国家;四曰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国民应该认识到国家的重要性,对于个人,对于朝廷,对于外族,对于世界都应该以国家为重。同样,梁启超也把民族主义融入了他的“公德”观中。处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心的中国,非一二英雄可以抵御,只有集合全民族的力量才可以救亡图存。

——周炯《梁启超的“公德”“私德”观刍议》

(1)据材料一,指出严复认为当时中国强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提出此主张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梁启超的“新国民”观与严复的主张有哪些异同?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维新派“改造国民”的方式并归纳其对当时的作用。
2024-01-0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迎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天,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地发现古代伊斯兰帝国与现代的联系:文化贡献、数学和科学发明等。这些持久的贡献是穆斯林从被征服的民族那里借来的,并打上了自己独特的印迹。阿拉伯语不仅变成了从波斯到比利牛斯山的主要日常用语,而且代替了波斯语、希腊语等帝国境内多种语言,成为主要的文化工具,是有力的文化融合剂。伊斯兰教作为阿拉伯半岛和阿拉伯先知的产物,它不仅要求人们顺从新的信仰,而且要求人们顺从新的社会——实际上就是顺从麦地那政府和先知以及后来的帝国。8世纪初,穆斯林从中国工匠那里学到了造纸术,纸张日渐普及,不久所有大城市都建立了学校和图书馆。

——摘编自罗宾·多克《伊斯兰世界帝国》

材料二   中古中后期西欧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事件
1020年首次对西班牙城市莱昂颁布城市自治特许状
1088年“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成立
1167年牛津大学成立,40多年后该校部分师生又创办了剑桥大学
1296年但丁成为佛罗伦萨百人会议的成员
1367年德国各大贸易城市正式成立汉萨同盟,包括了近200座城市和城镇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归纳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西欧社会基本特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古中后期西欧社会新变化。
2024-05-22更新 | 3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的中国世界史研究

1900年

麦鼎华翻译《埃及近世史》希望以埃及亡国的历史作为一剂良药,使中华民族警醒。

1901年

《译书汇编》译载日本著作,指出:西国学者,悯贫富之不等,而为佣工者,往往受资本家之制,遂有倡均贫富制恒产之说者,谓之社会主义。

1902年

《译书汇编》发表留日学生编译的《史学概论》,这是国内第一部以“史学概论”命名的著作,该书中日本学者的史学思想都来源于西方。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著《广长舌》,这是一部宣传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通俗读物。

1903年

夏清馥编译《印度灭亡战史》;秦嗣宗译《希腊独立史》;张仁普译《意大利独立史》;上海人演社出版《俄国革命战史》。

1905年

梁启超编纂《越南亡国史》

1910年

梁启超又撰《朝鲜灭亡之原因》

1911年

商务印书馆《美国独立战史》重新修订再版,此后两年该书先后出版了第三版和第四版。

——摘编自于沛《近代以来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掀起向苏联学习的热潮,历史学科也不例外。中国学者看到,苏联世界史和苏联中国史论在重新解读中国历史进程方面,没有提供实质性的帮助。1978年,中国学术研究步入正轨。在对世界历史新知的渴求和为经济建设出力的愿望的背景下,他们遇到了“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最能打动中国世界史学家之处,在于某些论点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相合。中国史学家认为“全球史观”提倡的新视角、新方法具有开拓意义,不管对全球史观作何评价,对其批判“西方中心论”的态度,总是称许有加,这也是它在中国受到高度评价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刘新成《全球史观在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学界对世界史研究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全球史观””在中国受到欢迎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现代中国世界史研究发展的共同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