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大商人认为土地是不忧水火,不惧盗贼,百年常新的恒产,因此,他们将大量资本投资于土地。这些大商人为谋得厚利还不惜重金结交官府,取得经营特权。两淮的盐商,云南的铜商等从事的都是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只要取得了封建的经营特权,其他商人就无法插手。厚利也吸引着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高利贷的利率极高,河南地方放债,八折出借,滚算月利,不到一年,利过于本。清朝还可以出钱买官,称为“捐班”。大商人为了改换门庭提高身价,不惜重金买官。而且当官后也是有利可图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摘编自吴量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后,上海出口货值常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一半左右,进口贸易亦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在进口洋货中,70%由上海转销内地。内地运来的土货,大部分也是转销外洋的。与此同时,为外贸服务和为出口农副产品服务的加工厂陆续出现。20世纪以后,大量工厂生产的国货开始分销内地。据统计,近代上海商业计有204个行业,23个大类,还有面粉、纱布、证券、杂粮油饼等交易所。就是同一行业内部,也有分类。上海的各种商店经营各地土产,“统办全球货物”,永安百货力争做到“凡是名牌产品,只有顾客叫得出,在公司里几乎都可以买得到”。

——摘编自陈立仪、潘君祥《试论上海近代商业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

材料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大陆的封锁禁运。1950年8月,周恩来指出,“对外贸易要加强计划性,避免盲目的出口和进口,要减少对美贸易,逐步摆脱美国的影响”,“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执行良好,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对苏贸易在中国整体外贸中的占比也由1950年的29.8%上升至1955年的57%。由于中苏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稳步提升,在建国初的十年间扩大了3倍以上。

——摘编自余振、王净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大商人资本的投资流向,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投资流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上海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上海商业的繁荣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
2 . “跨国并购”是指不同国家的企业股权或资产发生兼并和收购的商业行为。阅读下表:“不同地区跨国并购销售值”单位:百万美元。该表数据反映出这一时期(     
国家或地区199019911992199319941995
发达国家132664711838130597391128531161310
发展中国家17964984528986533937279863589
美国542122389013789351615592860022
英国250061225016746120341446935028
中国193729885201151852014612971
印度5213261212628803235
A.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规模扩张B.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C.全球财富分配的不平衡性加剧D.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3 . 引发下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820-1860年伦敦雾霾平均天数趋势图(格林尼治天文台测定)
A.工业污染B.汽车尾气C.人口集聚D.城市扩张
4 . 明清两朝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新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于福建省。清朝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清初,清政府册封达赖和班禅。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这位思想家并概括其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产生这些思想的时代背景。
(2)概括材料二军机处设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制集权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政府治理边疆地区的经验。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康雍乾嘉四代,清朝国力达到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从未经历过的强劲敌手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清代统治者在接受强势外来者挑战的影响下,对于国家疆域的认识和观念已大异于前代王朝,虽然有时还很微弱或时隐时现。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的时候所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在做了这些以后,中国人民就在帝国主义面前站立起来了。

——摘选自中共某次会议的报告

材料三   国家角色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自我定位,是国家对自身实力与外交关系的审视,也是国家对自身国际形象的建构。下面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历程表

时段(年)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或地位
19491978是基本上被排除在全球经济治理的编外国家,对全球经济治理的认识也较为“冷淡".
19791992有选择、有条件地接受既有的国际规制和秩序,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参与者.1980年在WB.IMF恢复了合法代表权;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32012承担国际责任,体现大国风范,在地区甚至全球事务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保持人民币不贬值;1999年加入G20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2010年全面建成。
20132018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国家角色表现为引领者,为国际事务贡献中国智慧,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整理自《中国“国家角色”变迁:从参与者到引领者《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角色与定位》

(1)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变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在清朝前中期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此次会议名称,指出材料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所反映的外交方针,为此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国家角色的变化,分析其在“1949—1978”时段国家角色形成的原因,列举出能说明2012年至今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国家角色的相关史实。
2024-02-0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舟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据世界银行报告显示,1990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人均GNP为19860美元,而最低的莫桑比克仅为80美元,两者相差248倍;1992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人均GNP为22260美元,而莫桑比克降到60美元,两者相差371倍。这一变化说明(     
A.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B.经济全球化的复杂程度加剧
C.南北国家间贫富差距不断加大D.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日趋激烈
7 . 唐玄宗于开元初设置翰林院,“密迩禁廷,延文章之士,下至僧、道、书、画、琴、棋、数术之工皆处之,谓之待诏”,后又于开元二十六年另设学士院,安置翰林学士,逐渐掌禁内诰命。上述变化说明,当时(     
A.中书省的权力被削弱B.内阁大学士成为宰相
C.科举考试日益规范化D.崇文抑武的风气盛行
2023-12-16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舟山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能耗强度就是创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量。阅读下表:“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变化(单位:Kgoe/ton-km)”。由此可知,我国(     
1980年1985年1990年2000年
铁路0.01370.0110.00970.0081
公路0.12340.07040.05790.0675
航空2.4511.16761.06640.6686
A.铁路成为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B.公路运输的成本不断下降
C.交通所用能源的结构变化明显D.交通运输注重可持续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854年,英国财政部两位官员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一份《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其中的两条重要内容促成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第一,废除个人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制。第二,行政事务分为决策类与执行类,实行两官分途而治。1883年,美国颁布《彭德尔顿法案》,它在内容上确立政务官和事务官分途而治的基本原则,被视为美国第一部公务员法。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建立
B.政务官和事务官分途是西方文官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C.西方文官制度适应了工业革命后社会变化及国家治理的需要
D.改革官员录用制有利于向社会开放公职以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宗教改革从表面看,似乎是更新灵魂得救的方式,而它带来的一个实际变化,是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的日益显现。它满足了社会上诸多人士特别是市民们的要求,即建立一个没有教会干涉、能够提供社会稳定的秩序,让人们在其中安居乐业。”这最能说明(       
A.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欧洲教会势力D.宗教改革创造了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