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厂主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工厂主对工人的进厂、离厂、吃饭、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时间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工人进厂、出厂和饮食都是在钟声所指示的一定的时间进行的。在工厂的内部,每人都有指定的位置和严格限定的老是一样的任务。”

——摘编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材料二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厂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分析《共产党宣言》诞生的时代背景。
2022-05-10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舒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自行车是近代工业社会中常见的大众交通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行车……因为国人习性和习俗,不役人的就役于人,很少肯使用自己的力气,为自己服役,所以只有坐车和抬轿拉车,除了使用自己天然的两腿走路之外,自己坐车自己使力会被人笑话的,因之自行车虽传到了我国多年,还是未被扩大的利用。

——方平《自行车传入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反应》

材料二   1915年,日本出口中国自行车总价值达到55687关平两,占全年总进口价值的59.70%,以绝对优势位列第一,……而此时日本自行车工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未羽翼丰满,相对仍在襁褓中的中国民族自行车业,优势虽然已经十分明显,但与欧美诸国自行车工业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战结束后,待欧美各国自行车工业恢复元气,重新大量输入中国市场后,日产自行车的市场竞争优势则不再明显。

——徐涛《自行车是怎么在中国流行起来的》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国初期中国自行车市场发展呈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所发布的《脚踏车取缔章程》在中国的自行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部章程是国人单独针对自行车交通安全所发布的第一部法律法规。19283月,上海特别市政府参照《脚踏车取缔章程》核准颁布《上海特别市暂定稽查脚踏车罚则》。

——摘自李晓楠《自行车在近代中国》


(2)根据材料三,分析自行车的普及对城市管理带来的积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
2023-05-16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汉武帝荷尔蒙旺盛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物。他做了许多前人未曾做过的事。夏曾佑《中国古代史》曾说:“案中国之政,始于汉武者极多。”汉武帝在位的五十余年(前140-87年),是西汉王朝最强盛的时期。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适应封建统一国家发展的需要。

——整理自罗义俊《汉武帝评传》等

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道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第三个环节对应的制度。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视角分别指出中国之政“始于汉武帝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简要概括这些措施的共同意义。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全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并十分重视灾后的防治。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规定“凡制肥、选种、改良农作方法、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品运销,悉以合作社为指导,并改进之。”通过该运动,加强了政府通盘筹划的能力。

——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等

材料三 19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摘编自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
5 . 一定时期的教育与该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曹松叶先生《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宋代书院共有203个,以地域分布计算,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宋代一些著名学者,如朱熹、陆九渊等都热衷于书院讲学,影响巨大。

     ——任继愈主编《中国文化小百科·中国古代学校》

材料二       近代中国某学校的课程表(1876年)

时间课程内容备注
首年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1.由洋文而及诸学共须八年。馆中肆习洋文四种,即英、法、俄、德四国文字也。
2.至于汉文儒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
二年   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三年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七年……
八年……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材料三       吾人所需教育者,亦去其不适以求其适而已。……今之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

       ——1915年10月15日陈独秀《青年杂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书院教育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材料二所述学校最有可能是近代中国哪一政治派别创办的?请简要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教育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0-02-0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的商贸历史十分悠久。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材料一   宋朝在雄州等地开设了榷场,作为双方经贸文化交流的主渠道。辽国对宋朝的出口,有牲畜、矿物等特产。辽国从宋朝进口了大量物资,民众的吃穿用住等越来越依赖宋朝的供应,甚至辽国干脆放弃了铸币权,城内全部流通宋币。与此同时,大量中原书藉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其更接近中原汉族士民。

——摘编自唐博《千年雄安——一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改变"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的诏令,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盖富家以财,贫家以躯,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到明朝灭亡前的七十多年里,世界白银的三分之一都流入了中国,世界三分之二的贸易和中国有关。

——摘编自《月港:大明天子的经济改革新区》

材料三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中国将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差别化探索,加大压力测试,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摘编自《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67年前后明朝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隆庆开关后中国出现贸易顺差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一系列自贸试验区建立的意义。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3年《东方杂志》与《申报月刊》报载: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材料二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了“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的目标。1954年宪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这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已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

材料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1978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实施的改革方针政策实际上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十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指出这一体制对当时经济建设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