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毛泽东题词节选(19151949年)

时间对象题词
1915《明耻篇》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1931临时中央政府苏维埃是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机关,是革命战争的组织者与领导者。
19386纪念“七·一” “七·七”共产党员应与各党各派各界人民一道坚持抗战,为驱逐日寇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并在斗争中起模范作用,不达目的决不停止。
194311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落成实事求是
19484晋绥干部会议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9497华北军政大学成立一周年为着消灭国民党残余力量,为着保卫人民共和国,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图为纪念近代某一革命活动设立的文物保护单位分布示意图。该革命活动(     
A.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B.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基本摧毁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D.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2023-04-28更新 | 578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官员的选拔体现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提出了一整套培养公职人员的办法,努力奠定变法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首先,他针对学校教育空疏腐败的现实,提出以“尚实用”为原则来培养人才,其教育内容具体来说则包括德性的养成及处理具体政务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显然是培养政治精英或国家治理者。王安石建议,在进士考试中,取消诗赋、贴经和墨义,改为经义和策论。在人才的任用上,他再次强调了德才兼备的传统观点,认为应以个人德才的高低为依据,在社会有序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公共治理功能。他积极推行高薪养廉的制度以遏制腐败。他还提出利用礼法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保障。两者结合既是减少改革阻力的“托古改制”,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礼、乐、刑、政的使用保证国家治理结构有序运行的创新尝试。

——摘编自宋丙涛、张庭《历史教训与当代启示:王安石变法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材料三  1906年,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纪念会上,首次公开提出“五权分立”的思想……所谓“五权分立”是指在统一的“治权”之下实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弹劾五权分治。他在不同场合曾对弹劾权和考试权进行过论述。 1916年7月20日,孙中山先生在发表演说时指出:“立法、司法、行政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考试,即尽人之所崇拜者也。此弹劾权及考试权实我国之优点,吾人采取外国良法,对于本国优点亦殊不可抛弃。

——《孙中山全集》(第三卷)

材料四  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实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竟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作用。结合所学,从选官的标准和方式两个角度说明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的特点并简要进行评价。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孙中山关于选拔官员的主张,并概述其积极影响。
(4)根据材料四,指出梁启超对科举制的态度,并分析其理由。
2023-09-2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民族觉醒

材料一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材料二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中华儿女不分民族、阶层、党派、宗教,也不分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以至海外侨胞,都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汇成全民族抗战洪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不仅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集中表现,更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保证。

——摘编自《人民日报》200581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觉醒的依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历史意义。
2024-02-0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共两党对五四运动的纪念与评价(1919—1949)

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不甘服于帝国主义与军阀官僚双重的压迫。自然发生的一种反对帝国主义与军阀政治的民众运动。——192554日《民国日报·五四纪念的感想》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
——1925年张大雷《五四运动意义与价值》
五四运动是民众对外交事件的直接行动,这种直接行动“在军阀专政时期,是家常便饭”,现在,国民政府秉承“平等待我”的方针与外国交涉,民众的直接行动实在不能用而且用不着了。
——192853日《民国日报·五四纪念宣传大纲》
在各学校中,利用“五四”的意义去召集学生群众大会,举行同乐会表演戏剧等。去揭破国民会议的欺骗,反对国民党禁止学生参加政治运动。积极号召学生群众反对国民党、改组织、第三党等的一切活动。
——1931年《共青团中央局五月工作决议》
五国运动是“国民革命运动中的一个支流,这一个支流,仍旧汇宗于国民革命的大海。所以‘五四’运动若果有何贡献,这都是滋源于国民革命运动”。
——194354日《中央日报·国民革命与五国运动》社论
五四运动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大革命准备了舆论、人心、思想和干部。很明显,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
——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结合所学知识,对不同时期国共两党关于五四运动的评价进行解读。

6 . 19世纪法国历史学

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开始重点关注“民族”,米什莱和拉维斯是民族历史研究的两座高峰。

米什莱被誉为“法国历史学之父”。在其编著的《法国史》中提出,法国人从百年战争中开始具有国籍意识,到大革命与特权阶级的对抗中,完成了法兰西民族的整合,以此教育人民建构法兰西民族的自我认同。他始终认为法兰西在世界历史上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是引领世界走向自由,通往繁荣之路的灯塔。他的观点成为19世纪上半叶法国历史学的主流。

普法战争战败后法国割地赔款,知识分子的民族优越感被击碎。第三共和国的史学家拉维斯主编27卷的《法国史》,提出历史上布列塔尼人、普罗旺斯人……各地人民都是法国人,尊崇共同的祖先、共有的英雄人物。他高度赞扬共和国,对国歌、国庆日、纪念仪式等各种被发明的传统进行历史性阐释,传播共和主义精神,将殖民扩张视为开化落后地区、传播先进文明的特殊使命。以此“向法国青年人说明,为什么他们应当为组成一个民族国家而自豪”。拉维斯被19世纪末法国史坛誉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教师

——摘编自王玮、吕一民《拉维斯与19世纪晚期法国历史知识的生产与传播》等

围绕“历史书写与民族认同”,评析19世纪法国历史学的发展。
2024-01-21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89年,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通过决议,将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从此“五一”国际劳动节成为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五一”劳动节。表5体现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五一”劳动节的重视。

时间

内容

1927年5月1日

中共发表《告中国民众书》,提出:“今年中国工人阶级的‘五一运动’,绝不仅是宣传示威而已,中国工人阶级已经要力争自己阶级利益的保障,用自己的力量保障革命的胜利和工人阶级的利益。”

1939年4月12日

《中共中央关于开展职工运动与“五一”工作的决定》提出在“抗战中去解决工人实业、饥饿的问题,以增加抗战建国的力量”

1948年4月30日

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巩固与扩大统一战线、促成全国胜利、建立新中国等一系列重大方针

1950年4月29日

刘少奇在“五一”劳动节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劳动者是文明的创造者,劳动者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人们”

1961年5月1日

毛泽东指出“工人要有革命骨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1984年5月1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文化科学水平较高的一部分,要搞四个现代化,必须把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1)依据材料,分别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和成立后两个阶段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2)从表中新中国成立前和成立后各选一个时期,对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进行合理解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在参加古奥运会时,被质疑为外邦人,直到其证明自己是希腊人后,才被允许参赛:在征服希腊的过程中,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将自己在古奥运会上夺冠的形象铸在金、银币上,以纪念其所取得的胜利。这种现象反映了(     
A.希腊城邦的民族凝聚力B.马其顿征服政策的实用性
C.希腊文化的强大影响力D.马其顿对希腊的制度优势
9 . 列宁在《纪念公社》中写道:“不仅法国工人,而且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都在纪念公社的战士。这是因为公社不是为某种地方性的或狭隘的民族的任务而斗争,而是为全体劳动人类、全体被损害和被侮辱的人的解放而斗争。”由此可见,列宁认为巴黎公社(     
A.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B.具有国际主义的意义
C.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D.注重国际工人的团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20年5月1日,《新青年》出版纪念专号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全刊共收录了16位人士的题词,其中13人为一线工人,所题写内容全部是赞美劳工,崇尚劳动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B.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
C.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激烈变化D.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群体相结合
2023-08-08更新 | 277次组卷 | 1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4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