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677 道试题
1 . 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
2023-06-09更新 | 9856次组卷 | 66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
2023-06-10更新 | 9617次组卷 | 64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A.扩大地方权力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2023-06-21更新 | 8996次组卷 | 48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圣泽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A.强调农商皆本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禁止人口流动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2023-06-09更新 | 8404次组卷 | 42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2023-06-21更新 | 7447次组卷 | 50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圣泽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
2022-06-09更新 | 15645次组卷 | 107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2023-06-21更新 | 6608次组卷 | 39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三)历史试题
8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2023-06-21更新 | 6446次组卷 | 54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圣泽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2023-06-21更新 | 6488次组卷 | 48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2022-06-09更新 | 13479次组卷 | 10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