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77 道试题
1 . 1925年,墨西哥作家何塞·巴斯孔塞洛斯发表《宇宙种族》,提出:“世界各种族日益趋向相互融合,直至形成一种新人类,它的构成将集现存各民族之大成。”他认为未来的种族将是融合各种族血液的“宇宙种族”,因而也将是一种最崇尚友爱,最具有普遍性的种族。这一观点(     
A.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B.反映了墨西哥革命的曲折
C.基于美洲族群结构的变化D.预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图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图所示为明朝某学者笔记摘录。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宣德、正统间,书籍印版尚未广。今所在书版,日增月益,天下右文之象,愈隆于前已……上官多以馈送往来,动辄印至百部,有司所费亦繁。
A.文化事业发展繁荣B.吏治腐败现象严重
C.印刷技术领先世界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代中的旗袍变革

旗袍,源于满人长袍。起初,宽腰直筒,便利耕牧征战。不仅如此,为实现身份区分,满人贫民旗袍多为不开衩或两开衩,皇帝所着旗袍为四开衩。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服饰的改变。旗袍开始融入多元化的西方流行元素,改变了传统宽松直筒的特点,更有助于凸显女性身材的曲线感。不仅如此,西方裁剪和缝纫技术的传入,使裁剪和缝纫技术更加立体。更凸显了中国女性的韵味和美感。

20世纪中叶,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物质极为贫乏,旗袍在设计上开始摒弃传统的“华而不实”,追求简洁、轻便。如无袖旗袍开始流行,整体长度也不断缩短。这种趋势一直流行至抗战胜利。

建国之初,妇女穿衣服都学解放区的样子,鄙夷穿红戴绿的“资产阶级小姐”。“努力工作、艰苦朴素”是那时常挂嘴边的口号。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设计师将旗袍所孕育的韵味及特色与现代流行因素相结合,使旗袍款式更加多元化,推动中国旗袍走向国际舞台。

——摘编自张成义、李群英《中国旗袍造型艺术元素的审美演变及其文化传承》

以“时代中的旗袍变革”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的对外援助

材料一

——据(英)马丁·吉尔伯特《美国历交地图》

材料二:1947年以来对外援助还只是一个对付短期危机的权宜之计。1961年开始,其对外援助的重点从欧洲转移到亚洲,再从亚洲转移到中东。美国对外援助主要的双边援助项目:发展援助,经济支持基金,食品换和平计划,以及通过对主要国际金融组织的认捐提供的援助。大部分对外援助(包括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都同购买美国的商品和服务“挂钩”根据美国国际开发署的统计,大约80%的美国对外援助被用于回购美国的产品和服务,其中包括购买美国军火。

——据周琪《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目标和方法》

(1)分析说明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的主要特点。
(2)如何看待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援助行为,谈谈你的看法。
2024-06-05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非洲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年代统计图(含同期亚洲和拉美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数量)。这突出说明(     

A.非洲国家是不结盟运动的核心B.不结盟运动对非洲独立的支持
C.不结盟是非洲国家的战略选择D.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增长
2024-06-04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们的工业被彻底摧毁了,而且是被外国的统治摧毁的;你们的财富正流向国外,你们已经沦落到任何人类都不可能沦落到的最低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任何其他补救办法可以自救吗?要自救不能靠请愿,唯有抵制。我们宣布,准备好你们的武器,组织起你们的力量,然后就开始干吧,这样,他们就无法拒绝你们的要求了。

——摘编自《提拉克,他的著作与讲演》

材料二   一战也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熟悉军事技术装备和新式武器,使他们开阔眼界,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纲领”、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关于民族自决原则的声明,也使殖民地人民民族自决意识和民族独立观念大大强化⋯⋯同时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摒弃沙俄的帝国主义对外政策,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和奴役,取消沙皇政府与中国、土耳其、伊朗等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

——摘编自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

材料三   二战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由解构走向重构的转折点⋯⋯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持续推进的民族独立浪潮与遍及全球的现代化浪潮相呼应,改画了世界政治地图⋯⋯到90年代,185个联合国成员中,战后独立的国家占了多数,以这些国家为主体形成的“第三世界”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印度为代表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推动该时期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的变化。
7 . 在对陶寺遗址大墓的考古挖掘中发现有宗教礼仪用器玉琮和玉璧,同时还发现有鼍鼓、特磬等礼器,这些器物多与玉石做的斧钺共出于大墓中。而斧钺曾经是军事民主制时期军事首领的权杖,后来演变为王权的象征物。这种随葬品的组合方式表明(     
A.神权与政治相结合B.社会等级分化明显
C.社会分工逐渐强化D.封建王权不断加强
2024-05-3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信息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靠自己生活”,真正严整的社会秩序只存在于领地内部。对于一个个领地的主人来说,没有一个外在的强大力量来控制和管理他们。这缘于,当时西欧(     
A.封君封臣制度开始瓦解B.二元政治格局趋于稳定
C.庄园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分裂割据局面逐步形成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耶律阿保机在建立辽国之后,就使用了从燕蓟地区俘虏去的许多汉族士人,如康默记、韩延徽、韩知谷等人,仿照汉制为辽国制定一些典章制度。西夏元昊仿效北宋政府的组织,建立了一整套官制、兵制。

——摘编自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   元代多元文化体系内的交流影响,并不局限为先进文化影响落后文化的单向变动,而是蒙、汉、色目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涵化”。这些显然有利于蒙古、汉地⋯⋯吐蕃各自文化在多元刺激竞争中不断吸收外部有益营养而良性发展,最终成长为19世纪末中华民族和文化共同体的五大组成部分之一。

——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古代史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24-05-3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信息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第一时间,中国知识界就做了相关的报道和研究。从那以后,就一直没有中断。至今已有100多年。这100多年的研究史出现了4个高潮时期。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以民生主义来解读“新经济政策”,弥合了双方的理论差异。以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积极响应这一政策,指出其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抽象原理和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第二次高潮是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借鉴“新经济政策”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刘少奇提出过渡理论,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要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不要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第三次高潮在20世纪80年代,以杨承训为代表,紧紧抓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这条主线,分析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多种经济成分、引进外国资本、改善上层建筑等一系列问题。第四次高潮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很多学者从现代化、俄国历史整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角度来研究,视野更加宏大。

——摘编自《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研究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指出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对“新经济政策”形成两种解读的出发点。
(2)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学者对“新经济政策”研究的视角不断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2024-05-3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信息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