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00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中国青年》第126期封面,19266月出版,封面是丰子恺的画。画中一个青年战士骑在一匹战马上,意气风发,挽弓搭箭,准备发射。这幅画取材于历史上“射塔矢志”的故事。史书记载:唐代,青年将领南霁云突出敌军包围,向贺兰进明求救。贺兰不肯出师相救,但欣赏南霁云之壮勇,“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面对美食,还有席前的美女歌舞,南霁云厉声说道:“此矢所以志也。”这幅画从《中国青年》第126期到第146期,整整刊登了二十一期。

——摘编自刘一丁《中国新闻漫画》

提取材料中的图文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简要评析《中国青年》杂志连续以丰子恺这幅画作为封面的现象。(要求:评述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清末‘新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他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

——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要求:可对观点进行评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王朝的衰败和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获得的新力量来看,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鸦片显然只是战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即使没有鸦片,双方之间的冲突也照样会爆发。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确实,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与中国人对商业的部视态度是无法共存的。由工业革命产生的力量与通过变化获得的进步思想,推动了西方向海外扩张,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止这股潮流。不幸的是,满清宫廷与中国的士大夫对这些事实一无所知,因此,中国与西方碰撞时便显得极其痛苦。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4-2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在思想道德与社会经济的双重背景下,一方面妇女所受到的思想约束相对较弱,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要求妇女必须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劳动中来,这使她们具有完整的社会性成人身份。由此带来的社会现实便是秦汉时期的妇女得以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当时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劳动中。所以秦汉时期的妇女不仅拥有较高程度的参政权、受教育权,在财产的继承和支配、婚姻的自主等其他方面也同样享有较多的权利,而这些正是她们和封建社会后期女性相比拥有较为优越地位的具体表现。

——摘编自岳岭《秦汉妇女权益和地位研究》

材料二   罗马实行的是嫁妆婚姻,它对于妇女而言不仅仅是获取陪嫁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嫁妆参与了社会财产的分配,嫁妆是古罗马妇女参与社会财产分配的一种形式。遗产继承制度给予了妇女更多的财产占有权和财产的处置权,它是罗马妇女参与社会财产分配的另一种形式。妇女在现实生活中冲破法律限制享有着更多的权利:有的妇女在家庭中占据主要地位,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承担者,有的妇女可以买卖土地,参与动产和不动产的经营。

——摘编自何越《古罗马妇女经济地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妇女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主要表现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罗马妇女经济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西方妇女地位提高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说。

——摘自《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二   千年之后的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中对萧何营造豪华未央宫的理由进行了批驳:“王者以仁义为丽,道德为威,未闻其以宫室镇服天下也。天下未定,当克己节用,以趋民之急。而顾以宫室为先,岂可谓之知所务哉!昔禹卑宫室,而桀为倾宫。创业垂统之君,躬行节俭,以训示子孙。其末流犹入于淫靡,况示之侈乎?孝武(汉武帝)卒以宫室罢敝天下,未必不由酂侯(萧何)启之也。”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汉高祖对萧何营作未央宫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司马光对萧何营作未央宫的看法。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过多次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及中原地区的汉族向四方扩散,才逐步汇合了长城内外的农牧两大统一体。又经过各民族流动、混杂……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并取得大一统的格局。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1988年)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个或整体)。(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4-0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3月)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和罗马帝国处于丝绸之路的东西两端,它们使丝绸之路东西贯通成为可能。然而,限于古代的交通条件和人们对彼此认知的匮乏,鲜见双方的直接交往。但这并不能否定双方直接或间接进行商品交换的可能,双方的商人或使节也都曾有直接到达对方国家的尝试,即使这些尝试都没有使双方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从陆路上看,中国的丝绸等商品通过贵霜和帕提亚等国家的中介,传送至罗马帝国境内;从海路上看,罗马帝国与印度的海上直航、中国与印度的海上交往,奠定了以印度为中转地,中国与罗马为东西两端的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形成的基础。

——摘编自杨巨平《古国文明与丝绸之路》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丝路贸易在罗马帝国早期的发展情况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起,大批旅游图册的出版与热销帮助欧洲人建构了相对系统完整、全面清晰的“中国图像”,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的窗口,满足了欧洲人对神秘东方的好奇心。此外,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成熟与时尚资讯的迅速传播,时装版画也成为欧洲人了解东方与世界服饰文化的平台。“18世纪英国的乔治时代,即使在偏僻的乡村杂货店中,也能买到东方缎带等一些时髦的奢侈品。”东西方服饰贸易出现了繁盛局面。来自异域的新鲜生活信息与时尚潮流资讯伴随着借助海洋贸易流入的大量东方服饰纺织品向西方扑面而来,冲击着西方传统的服饰纺织文化与相应的“衣冠之制”。

——摘编自宋炀《17—18世纪东方国家外销服饰纺织品与近代世界文化建构》

材料二   随着1819世纪英国产业革命的成功,清政府不断颁布的“禁海令”对于正处在世界范围的经济扩张高潮中的英国人来说显然是一种障碍。1791年,英国对从中国进口的瓷器、漆器施行严格的高额关税,很明显就是为了遏制中国商品对英国本土企业的冲击。在此情况下,英国政府便向中国皇帝派出了第一个使节,说明此时清廷“禁海令”已然不仅仅是海上商业贸易层面的事了,已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中英双方的冲突也在所难免了。

——摘编自胡良益、潘天波《清代海上丝路漆器文化外溢:贸易、想象与环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东西方服饰贸易繁盛的原因以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英冲突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析。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姑苏繁华图》(局部)。它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创作的一幅纸本画作,完成于18世纪中后期。该图以苏州当时繁华景象为创作内容,构思巧妙,笔墨精道,气势宏大。虽不免有粉饰之处,但与历史文献相印,不失其实,故不愧为一件写实的杰作,是研究二百多年前“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粗略计算,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2万余人,各色房屋建筑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大小官船、货船、客船、杂货船、画舫以及竹筏等400多条,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涵盖了珠宝、乐器、盆景和丝绸等50多个手工行业。作者在题跋中写道: “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臣幸遭逢之盛,图写太平,为盛世滋生图一卷,臣执艺所有事也……我皇上銮舆再奉,行庆施惠,有加无已。斯地斯民,故能感激鼓舞,乐乐利利,交相劝勉,共为盛事之良民。”

——摘编自杨琪《中国美术五千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角度,评析《姑苏繁华图》所反映的乾隆盛世。(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24-02-02更新 | 10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河南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食客”又有“舍人,客,门客,门下客,门人,门子”等称呼。食客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们以不事生产,寄食于权贵之家,为其服务,并寻找个人发展的机会为主要特征。从经济学角度看,他们似乎是社会的边缘人,但是他们却活跃于政治、外交的舞台,如商鞅、李斯、蔺相如、毛遂等,而吕不韦的食客集体著述的《吕氏春秋》一书,显示了他们在思想政治上深邃的见解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杨宁宁《社会变迁条件下的春秋战国食客》

材料二   汉初贵族养士的风气很盛,强大的诸侯王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其中有文学之士,有儒生、方士,还有纵横论辩之士。诸侯王策划反叛时,宾客游士往往是他们的重要助手,所以汉武帝力加压制,颁布了《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从此以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不能参与政事,其中支脉疏远的人,就与一般富室无异了。

——摘编自邓广铭等《百科名家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食客”产生的背景,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汉代游士阶层的兴衰。
2023-12-05更新 | 321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