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诸子异说,辩驳之风盛行,其中儒法之礼与法、德与刑对立。然而,战国末期儒法合流的取向巳初露端倪,这在《管子》和《荀子》那里已有所反映。……但西汉自立国以来,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回升以及儒法双方某些内在因素的相近性,儒法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既相互冲突又彼此靠拢,最终演化出了一些新的事物,如儒家化的法律等,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及其运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刘宝村《秦汉间的儒法合流及其影响》

材料二   汉初从秦暴虐酷刑、二世而亡的教训中,得出“刑罚积而民怨背,礼文积而民和亲”的悲剧总结。在沿用秦所建立的法律制度框架基础.上,将儒家的伦理道德引入法律,改变了秦律的残忍冷酷。董仲舒是西汉中期以后礼法融合的重要理论奠基人物,他构建了一套融合礼与法的天人感应宇宙论哲学基础,从理论上解决了礼法融合的障碍。董仲舒的学说为经义决狱开启理论合理性,并为后世统治阶层构建更为完整的德主刑辅法制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董仲舒大力倡导的“春秋决狱"有力地促进了法律伦理化的司法审判实践。开始了后世引礼入法、引经决狱的潮流,启动了法律儒家化过程。

——摘编自寇纪元《从儒法论争到儒法融合:我国儒家法传统的形成及现代思考》


(1)根据材料指出秦汉时期儒法关系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这种演变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趋势加以简要评析。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有这样一段评论: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 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 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 非慕宋而乐趣之,而势固然已!

材料二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记载了明太祖废除宰相一事: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置相》中对明初废宰相的做法发表了看法: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指出天下不能一人而治,认为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 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他还认为宰相的存在可一定程度上补皇权制下皇帝个人素质的不足。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陈邦瞻所划中华文明演变中第二阶段的起止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明朝在“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儒者之所守”三个方面沿袭宋朝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朱元璋、黄宗羲对废除宰相做法的看法。
2024-04-02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第一中学等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道光中期以来,民众的抗争事件日趋频繁……咸丰四年(1854年)底爆发的瞿振汉起义以乐清为中心,其触角伸展到黄岩、临海和永嘉大罗山一带影响温州府城,并曾与海上的武装力量“粤艇”联络。起义领导人还有过夺取温州府城进而“传檄全浙”的部署。虽然计划实施受阻,但也一度攻占乐清县城并建立政权。尽管起义延续时间不长,但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起义失败后,乐清士绅留下的记述文字,大抵持正统的政治立场,将瞿振汉起义斥之为“逆党倡乱”。民国以后,开始有人把瞿振汉称为“与异族抗衡”,光复汉族河山的“革命先烈”。此后,长期占据主流地位的看法是将其看作一场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斗争。

——摘编自李世众《19世纪中叶“儒枭”集团的崛起与地方权力角逐》(2023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瞿振汉起义看法的变化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1-23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引经决狱”又称“春秋决狱”,是指产生于西汉中期的一种以儒家经义为指导思想的审判方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

——摘编自董仲舒《春秋决狱》

材料二   《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

——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摘自(西汉)桓宽《盐铁论·刑德第五十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判决此案的依据?从“诏不当坐”可以反映出哪些重大历史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个关键词并评析“春秋决狱”这一审判方式。(要求:明确写出关键词,并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革命失败后,理论界对中国现阶段究竟是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问题展开了争论。既然要争论这样一个涉及中国国情的问题,就不能不回过头去了解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于是问题又从现实转向历史,引起了大规模的中国社会史论战。

出于对现实和未来的关切,各党派、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加入讨论。以陶希圣为代表的古典封建派否认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主张封建社会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已经解体。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另一派不同意陶希圣等人维持“封建”古义,而对“封建社会”别作诠解,确认战国至明清两千余年为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封建经济、封建政治逐渐解体,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现代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中国社会史论战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虽然参与论战的各方人士政治立场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但大都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理论依据。1933年,随着中国社会史论战的主战场《读书杂志》的停刊,论战逐渐降温。

虽然中国社会史论战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就停止了,但由于论战并没有取得统一意见,论战讨论的问题又触及中国历史的根本,若想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历史的特质及其发展脉络,就不能回避这些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受到高度重视,中国社会史论战讨论的问题再度成为热点,并延伸转化为中国历史学界的“五朵金花”。可见这场各界人士广泛参与、备受社会瞩目的社会史大论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摘自杨振红《社会史论战与中国新史学的成长》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社会史论战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3-12-08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宋人尤其是宋代理学士人对书院教育各项制度的建设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宋代私立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聘请有成就的平民学者出任,而公立的书院由朝廷任命有声望的官员士大夫出任。书院的主管者称为山长,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书院,其下还有负责教学工作的“堂长"和“讲书"",及维持教学纪律的“堂正"和“学录”。南宋后期,官学化的书院对教师的选任更为严格,规定其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出身的官员。……在书院讲学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成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统治思想。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材料二   13世纪末,人们开始以一种新颖的主动的态度来探讨教育问题。经过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洗礼以及欧洲各国世俗学校的普遍建立,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远远不限于神职人员,学校的课程设置相应进行了重大调整。……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形成是对中世纪“一切为了上帝”的“以神为本"思想的批判与扬弃。……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把课程的重点由教材转向学生,主张学习者是教育的中心,强调课程的设计应完全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摘编自孙雪《从“神本"到“人本”的转型——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教育观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书院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教育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对于政治底态度,一方面固然不以绝口不谈政治为然,一方面也不愿意和一班拿行政或做官弄钱当作政治的先生们谈政治……我们把国家,政治,法律,看做一种改良社会的工具,工具不好,只可改造他,不必将他抛弃不用。

他们(胡适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反对马格斯底阶级战争说很激烈,他们反对劳动专政,拿德谟克拉西来反对劳动阶级底特权……若不经过阶级战争,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领权力阶级地位底时代,德谟克拉西必然永远是资产阶级底专有物,也就是资产阶级永远把持政权抵制劳动阶级底利器。

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在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

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

——摘编自陈独秀《谈政治》(1920.9.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指出五四前后陈独秀的阶级立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概括其《谈政治》一文的写作背景。
(2)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评述。
2023-06-21更新 | 109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九校联盟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考历史试题
8 . “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40余艘,士兵4000多名,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以上内容属于(       
A.历史事件的叙述B.历史影响的评述C.历史原因的分析D.历史结论的阐释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9 . 西方法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其法律体系、法律秩序相当复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在其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历经王政、共和、帝政分权和帝政专权四种政治形态,不同时代的立法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精神。当时,东罗马帝国已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君主专制国家,对共和精神乃至帝政分权精神是绝对排斥的。历代皇帝为整理罗马法这一庞大的历史堆积物作了极大的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到了查士丁尼皇帝的时代,罗马法仍呈现“混乱”“矛盾”的面貌。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从公元528年到534年,仅6年时间共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和《法理概要》三部法律文件,他死后,法学家又编成《新法典》,这些法律合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摘编自徐国栋《查士丁尼及其立法事业一兼论法典法的弊端及补救》

材料二   巡回审判最早出现于亨利一世时期,但那时只是偶尔使用,未成制度。亨利二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巡回区,定期派遣王室法官巡回全国各地受理案件。巡回法官在地方主持审判时,因其采用陪审制,判决更为公正,对当事人更富吸引力。所以,巡回审判制度的后果是将大批原本由地方公共法院或封建法院审理的案件转移到国王法院。由此,国王司法权延伸到全国各个角落和各个领域,国王法院包揽了全部的刑事案件和几乎全部的自由土地纠纷案件。

——摘编自李培峰《英美法要论》

材料三   《大宪章》的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其中第39条的重要性是其他条款所无法比拟的。该条款规定任何自由人,除经其同辈依法审判或根据这片土地上的法律,不得加以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自由、流放和任何其他损害。就该条款的内容来说,以下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一是“自由人”的概念。在当时来说,自由人实际上就指封建贵族和中产阶级。二是“经同辈依法审判”,是指当事人有获得陪审团审判的权利。

——据苗延波《法治的历程》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查士丁尼编撰《罗马民法大全》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罗马民法大全》在西方法律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中世纪“巡回审判”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对英国政治与法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法律的角度,简要评述《大宪章》颁布的影响。
2022-12-20更新 | 90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材料“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人生理想,如宋代的司马光曾位居丞相,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首要人物,他曾撰写了一部史书,叙述了从东周到960年宋朝开国期间1300年的中国历史,以期救国救民。或许宋代的士大夫中学识最为广博的当数沈括,他在职期间曾设计了排水系统和防护堤,使大片的荒地变为良田。他曾管理财政,专门核算货币政策的影响。他曾执掌天文历法机构,监督军事防卫的筹备工作。他甚至曾出使辽国,与之谈判签约。他一生著书立说,讨论地理、历史、考古、礼仪、音乐、算术、战略战术、绘画、医学、地质学、诗歌、印刷术以及农业技术等问题。沈括虽以自然科学家著称,但有时也评点儒学经典,而且对占卜和佛学也颇感兴趣。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摘编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为宋代士大夫杰出代表司马光和沈括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国宋代士大夫阶层的时代共性。
2020-12-0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湖南师大附属五雅中学2020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