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治理有效”是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

材料二: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封建变为郡县”有何影响?并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基层管理发展趋势及其积极作用。
2021-01-29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世界各国都要面临的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关键所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美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通过代议制在广土众民范围内真正实行民主治理的国家,它建立了一整套模式,从而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他们使它成为有限政府,他们界定了它的权威。他们将它限制在行使特定的权利,将所有其他保留给各州或者人民。

——《美国宪法评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上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什么制度“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所采取的措施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019-09-12更新 | 199次组卷 | 40卷引用: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以下是王敬虞《中国近代工业资料》中的图表

材料一: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1914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绽503104枚;到1922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绽1632074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材料二:(中国)实业……在棉铁,而棉尤宜先。凡隶属本部(指农林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业之进退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

至于铁矿需本(资本)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条约正当,权限分明,既藉以发展地质之蕴藏,又可瞻贫民之生活。

现在世界上以大企业立国,而中国之公司法、破产法不备,故遂将此昙花一现之基础,至于今日,败坏不可收拾,断丧人民之企业心、合群心。今日,耗散最可宝贵之资本,不一而足。……故农林商部第一计划即在立。

——《实业之梦——张謇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张謇的救国主张是什么?张謇的救国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否实现?为什么?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期的股份公司是今天跨国公司的雏形。这些新组织是进行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最有效的工具。伦敦的羊毛商、巴黎的零售店店主、哈莱姆的捕鲱鱼人、安特卫普的银行家或约克郡的地主,均将他们的储蓄投入股份公司。于是,世界商业落入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以及荷兰和法国的西印度公司等股份公司手中。这些公司由国家给予铸币、拥有武器,同时还有对外宣战等特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国垄断资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积累了空前庞大的资本。二战后,随着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进一步加剧,垄断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1950年,美国资产在1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有700家,占公司总数的0.1%,其资产占全部公司资产总额的50.8%。到1968年,这样规模的大公司增加到2300家,占公司总数的0.2%,其资产竞占全部公司资产总额的63.9%。1960年,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有96家,到1971年就增加到289家,资产在100亿美元以上的特大公司有6家,到1970年增至15家,1971年又增至20家。

——摘编自任廷祚、王光振《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原因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股份公司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大型垄断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因。

6 . 近代美国和德国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宪法的缔造者们真正有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力融入联邦权力,以及他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区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如果是按州而不是按人数选举代表,则永不能获致必要的联合,旧邦联的所有弊端将永远保留下去。

——摘编自[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

材料二 美国议会民主制的最大特点……在于地方分权,并且在其分权的幌子下又隐藏着集权的本质,即通过相互制衡把权力集中在最高权力机关中的大多数人手中。但宪法第五条规定,若两院议员2/3多数认为必要,或2/3以上的州议会提出请求,可提出对联邦宪法的修正案,经适当方式批准后即可生效,又赋予宪法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增加了联邦宪法的生命力。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三 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按照普遍的、直接的、秘密的选举制选出。然而,它未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因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宪法的缔造者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指出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2)美国议会民主制开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新模式。据材料二,归纳美国议会民主制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述德国代议制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近代美、德代议制的不同特征有何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官员考核方式主要包括“考满”和“考察”,前者属于对官员个体的个性化考核,后者属于对官员群体的全面性考核。“考满”,是针对每一位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主要是考核官员的从政资历和任期政绩,“考满之法,三年给由,曰初考,六年曰再考,九年曰通考,依《职掌》事例考核升降”,具体办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有司量其功过,分出等次,以此为据决定该官员之去留升降。“考察”,是定期对大明王朝所有官员开展考核,可以说是“全覆盖”——“通天下内外官计之”。

——摘编自徐佳《明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启示》

材料二   清代对文职官员的考察分为“京察”和“大计”。考察京官叫“京察”,考察外官叫“大计”。“京察”和“大计”皆三年一举,考察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即守(操守,有清、谨、平之分)、才(才能,有长、平之分)、政(政绩,有勤、平之分)、年(年龄、有青、壮、健之分)。经考核后,一般合格者照旧叙用,不合格者则予以处分(罚俸、降级或革职)。此外,还有所谓“六法”:一日不谨,二曰罢软无力,三曰浮躁,四日才力不及,五曰年老,六曰有疾。在“京察”和“大计”中,皆根据所属官员的情况,如有上列情形之一者则“按其实而劾之”,经最终复核后则给予不同的处分。贪官和酷吏则不属六法范围,可直接特参。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及主要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

8 .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   (清代)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思考并回答

(1)军机处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立及发展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军机大臣有何主要职权?

(2)据材料二归纳军机处有何特点?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018-09-2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9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御史台受九卿之一的少府节制,御史中丞的实际地位也略低于尚书丞郎魏晋时期的御史台脱离少府而成为独立的监察机关,并改变了两汉以来中央监察机构三大系统(御史台、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并存的状况,监察职权渐次(统)归于御史台。御史职权范围扩大,地位有所提高,这成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由秦汉初创阶段向隋唐完备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但因御史监察制度植根于门阀制度的土壤上,受到士族特权的阻碍,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难以正常发挥作用。

——摘编自薛箐、林恒青《魏晋南北朝御史监察制度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明朝监察机构独立于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直接对皇帝负责。御史有较为独立的弹劾权,监察范围上至朝廷各部及地方政府(三司),下至平民百姓,包括行政、司法、军政、教育及一切朝令和祭祀的典礼等,其任免、升黜及定罪量刑皆由皇帝亲自定夺。监察机构与官员在行使职权时,受到上级、同级(平级)之间和其他机构的监督,从而形成了严谨的监察体制。明代监察制度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加强了对中央与地方各级机构的全面监督。

——摘编自李丽《试论明代的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时期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魏晋时期相比,明朝监察制度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监察制度实施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为了“孤幼有归,华发不匮”,于普通二年(521年),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创办了“孤独园”,这被视为中国“养老院”的肇始。“孤独园”之名,来源于佛教的“给孤独园”,取自慈善家“给孤独”善行善举的故事。“养老院”制度在唐代逐渐推广,武则天时开设了主收贫、病、孤、疾者的“悲田养病院”。宋代把“养老院”制度进一步发扬光大。各地建立的“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都是官方的具有慈善性质的养老院,收留民间孤贫老人,同时,民间养老院也普遍兴起,如苏轼在杭州任职时,就曾在城中筹集款项并自己资财若干创设“安乐坊”,以救济贫病之人,受助者中也不乏老人,

——摘编自孙津华《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   19世纪末,英国老年人口比例持续增长,老年人口的贫困问题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1906年上台执政的自由党,面对民众的强烈要求,同意出台法律以确保免费养老金保障制度的原则。1908年,自由党政府通过《1908年老年养老金法》,该法规定,70岁以上,年收入低于31英镑的老年人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每周5先令(0.6英铸)的养老金。免费养老金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1925年,英国政府张伯伦内阁颁布《寡妇、孤儿和老年人纳款性养老金法案》,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的免费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宣告结束,缴费型的养老金制度得以确立。19291937年,英国政府又数次放宽养老金受益的对象,逐步确立了缴纳和领取权责一致的原则,逐渐奠定了英国战后全民养老保险的基础。

——摘编自赵立新《英国养老保障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建立“养老院”制度的背景,并分析唐宋时期发展和完善“养老院”制度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上半叶英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022-07-1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