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新经济”事实上被人们在不同的场合赋予着不同的含义。最初,新经济是用来指美国经济在近几年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基础上长期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后来,随着“网络股”的飙升,国内外的许多人正在许多场合把以信息、网络业为代表的所谓“新科技产业”或“科技板块”称为“新经济”。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樊纲的相关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00年前后不同文明间的注视和对抗。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凯恩斯学派和“新经济”的特点。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之间的联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识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概括为两项,言简意赅:“秦灭六国为吾国政治史上空前之巨变。政制则由分割之封建而归于统一之郡县,政体则由贵族之分权而改为君主之专制。”第二项之中,实还包含有另一要项,即赵翼在《廿二史记》借“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所申述的由“世侯世卿”,改为中央政府任免的“流官制”。

——摘编自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辨”》

材料二   在西周的存续期间,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都采取了有效的统治政策。如对西部管理贯穿西周统治始终,早在周文王的时候,通过“伐犬戎”“克密”“伐崇”基本扫除了西部的不稳定因素,并通过分封将这些地区纳入西周的统一之下。汉初在政治体制上部分地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但面对当时形势,又不得不重拾分封制。回顾汉初半个世纪的历史,即从公元前202年汉朝初立到公元前154年平定“七国之乱”,汉王朝一直为分封制所困扰,正如当代文学家吕思勉说:“封建者,过时之制也。汉初用之,虽一收夹辅之效,然其势终不可以复行。”

——摘编自尚绪芝《西周、汉初分封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重要的政治制度,并根据材料概括其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的分封制与汉初的封国制有何相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义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摘编自《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

材料二: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他曾多次上书宋孝宗,反对“偏安定命”,倡言恢复、复兴国家统一大业。他反对道学,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认为学者的首要任务是要讲求兵刑钱谷等可以富国强兵、复仇雪耻的实用学问,舍此不讲,却天天低头拱手、徐行缓语地去谈道德性命,这般人实际上都是“风痹不知痛瘁之人”。他指出,凡足以“开物成务,治国家平天下”的学问,都要兼蓄并包,不应只把修身养性等内省功夫当作真学问,应博采众长,择善而从。他力倡礼乐刑政并出而用之,提出“王霸并用”的主张。认为刑法、智力虽属霸道,却恰可弥补王道德泽有余而事功不足的缺陷,用现实主义的各种谋略包括霸道来解决危艰时局,完成中兴大业。

——摘编自董海鹏《陈亮事功思想探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亮思想主张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材料三: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美苏两大集团在对峙框架下衍生出了经济冷战格局。中苏在冷战框架下高调宣誓其盟友关系,而美国却因中苏同盟的建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将中国纳入其遏制范围内。如此冷战局面下中共作出决策:制定并实施“一五”计划。19528月,周恩来主持起草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发展应遵循的方针,并指出这五年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不断促进农业发展水平,为真正建成工业化国家奠定基石,加强国防建设,强化国防意识。五年建设以重工业发展为主,利用有效合理的资源配置促进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外界的支持也是工业建设的关键之举,需不断学习和借鉴苏联先进的技术手段,聘请苏联专家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帮助。

——摘编自樊洁亚《经济冷战格局下我国“一五”计划制定实施的美苏因素分析》

材料二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在20世纪60年代作出的以发展国防军事工业为主要内容的西部开发运动。国家在三线建设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比较集中的,16年来取得的成就也给当时的中国带去了巨大的经济支持。三线建设主要是在中国的内地,由东部到西部的一次战略大调整。三线建设的总投资约为205268亿元,总共有400万人加入三线建设中。在三线建设的16年里,这400万人不辞辛劳,不分昼夜的工作,总共建立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以及大专院校。改变了中国当时经济落后、科技落后、工业落后等落后的局面。

——摘编自姜永华《三线建设决策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一五”计划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2022-02-21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7月,《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讨论对于中国知识界广泛使用“现代化”一词,确有开风气的作用……蒋廷黻在《申报月刊》讨论之前,即在《独立评论》上频繁阐释了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的全面现代化观。到30年代后期,尤其是抗战时期,中国知识界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最终落实到近代科学技术与工业化上。
——阎书钦《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现代化”理念的形成及其内涵流变》
材料二 扩大企业在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产品价格、物资选购、资金使用、资产处理、机构设置、劳动人事工资奖金、联合经营等10个方面的自主权。在计划方面,国家向企业下达的指令性产品生产计划缩小到40种左右,企业完成指令性计划后,可根据市场需要自行安排生产。在购销方面,国家统配物质品种缩小到10种左右,企业既可以通过市场选购原材料,又可以根据市场自销超计划产品,并可在一定范围内实行议价或自行定价。
——整理自1984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
材料三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对外开放由有限范围、地域、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开放;由被动地接受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转变为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由只能依靠双边磋商机制协调经贸关系的开放,转变为双边多边机制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的开放。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建设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
——整理自《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当时就现代化展开的讨论有何现实基础?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家在国营企业工业政策方面的变化。根据材料三,指出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因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二   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茅盾《春蚕》

材料三   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单位:千元)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伤感”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民国初年工业发展有何突出特点?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022-03-04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在历史上形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对王权形成抗衡制约。在英国传统的力量不可抗拒,尽管都铎王朝实行君主专制统治,但那是一种“有限君主专制”,国王和议会共同治理这个国家,这种合作有矛盾,但合作大于分歧。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王权与民族的利益开始对抗……英国再次发动革命,这次革命是不流血的,统治集团出现妥协,这以后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英国从此进入一个和平、渐进和改革的时期,建立了一种完全意义的国家体制。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二   1787年美国在货城召开了制宪会议,为美国制定了第一个治国方案——1787年宪法。宪注确立了联邦体制,联邦政府为各州的中央政府,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

1)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2)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对宪法负责,对国会的立法有否决权。

3)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10条修正案,用法律的形式保证了公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英国政治体制变化历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结合美国的历史状况分析其政体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024-04-1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宫城正南门宣德门前的南北向大街称为御街、天街,自州桥“出朱雀门(内城正南门)直至龙津桥”,是主要的饮食业中心之一,尤以夜市著名,营业“直至三更”。城内著名的“酒楼”,有马行街东货行巷的丰乐楼;此外,“州(指内城)东宋门外仁和店、姜店,州西宜城楼、药张四店、班楼”,等等,“在京正店七十二户”,“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营业。……“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各种货物皆有。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各题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城市发展的因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质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交子。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000文。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著《中国货币演变史》

材料二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就是建立在一种双金属通货制的基础之上,日常购物用铜钱,较大的商业交易用白银。16世纪白银成为通用货币,大部分税收都以银子来计算交付,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清代。铜钱要铸造,而银子不用铸造。这两种货币金属的兑换率随着供应情况很容易波动,对所有百姓有直接的影响。虽然纸币最早产生于中国,但明初几次试发纸币都不成功使得纸币不受欢迎,很快清朝政府就下令禁止再发纸币。

——摘编自韩书瑞《十八世纪中国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演进发展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货币发展状况及其原因。
2022-12-0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八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行车又称脚踏车、自由车,1790年由法国人发明。1839年和1853年,英国人和德国人分别发明了自行车踏板,后来又有了一些发明,至1889年,苏格兰人发明了充气空心轮胎,形成了当今自行车的样式。鸦片战争后,自行车传入中国。据18681117日《上海新报》报道,当时上海街头已出现了自行车,不过仅有几辆,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人坐车上,用两脚点地而行;另一种靠蹬踏而行,“转动如飞”。随着自行车的流行,19世纪末,自行车修理业务已经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行当,销售自行车已成为一些外国洋行和中国商店的重要业务。20世纪初,自行车专卖店在许多大城市出现,自行车已经成了人们熟知的交通工具,但价格一直居高不下。20世纪20年代以后,自行车业发展迅速。1928年,南京市有自行车590辆,1936年增至8944辆。1948年,上海市有自行车23万辆。

——摘编自闵杰《中国自行车的早期历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949年,中国自行车年产量只有1.5万辆左右,1956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仅拥有6.7辆自行车。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行业以凤凰、永久、飞鸽、红旗、五羊等品牌企业为代表,形成了整车和零部件齐备、配套完整的生产体系,中国一跃成为全世界自行车产销第一大国;1998年,中国自行车出口1761万辆,首超过内销量;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的自行车保有量已达到4亿辆,高居全球榜首。与此同时,中国的自行车产量、消费量、出口量已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自行车的年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已累计出口超过10亿辆,进入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当地人们便捷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进入21世纪,自行车行业已逐渐步入成熟期,用户增长速度逐渐变缓,行业格局趋向稳定。

——摘编自钟雁明《中国自行车如何“富起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自行车业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行车业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并归纳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