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我国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这体现了(     
A.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成就D.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湖北省恢复了过去享有盛誉的武汉海关,开辟了可以直航国外的武汉、黄石两个港口。1983年,湖北省政府决定建立对外经济贸易厅,统一管理外资、外经、外贸工作,建立和扩充了10多个相应的进出口营运公司。这些举措(     
A.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B.加强了对外贸企业的集中管理
C.为对外开放营造了有利环境D.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礼俗传统的影响和规制下,徽州宗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息讼思想。针对当地常见的土地归属类、户婚财产类以及墓地侵占类等纠纷矛盾,徽州宗族秉承息讼观念,主张一方面通过家规、宗规等民间规约来约束宗族成员的行为活动,形塑其礼让精神,使其行为能够符合礼俗传统,藉此预防纠纷矛盾的发生;另一方面则强调在宗族内部成员之间或宗族与宗族之间出现争执时,矛盾双方应通过协商调解的方式,根据当地的习惯法来化解彼此之间的问题。

——摘编自郭敬东《明清徽州乡村息讼观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

材料二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对外交流不便,民众长期生活在宗族社会,接受宗族的教化,如“绩邑士人,除应试外,足不出里。农工、妇女亦终岁家居,不知乡里外有何世界”。徽州宗族对民众的教化和“忠臣顺民”思想的灌输,是晚清之前宗族能够有效控制民众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随着一些学生出外学习和报纸的传入,外部新的思想和观念传入到了徽州地区,徼州民众在思想和观念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近今新学发明,士人亦幡然有远志,负书担囊,肩背相望。抑闻有东渡大和,西赴欧美以博求新智识者。”

——摘编自王灿《论晚清时期徽州宗族对民众控制力的变化》

材料三   宗族观念有其正向功能,维持家庭和睦与家族和谐,是稳定基层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但从阶级斗争角度看,宗族观念本质上是狭隘的、封建落后的,掩盖了宗族内的尊卑等级,更掩盖了阶级的身份。宗族观念引发的宗族械斗,导致农民之间内耗而削弱农民阶级的团结。中共追求劳苦大众的解放,必须克服底层人民这种互相伤害的狭隘性。开展土地革命的前提是唤醒广大农民的阶级意识,但这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宗族经济基础及组织权力的改造能直接看到成果,而存于人内心深处的宗族观念改造效果却难以衡量。

——摘编自郭为桂、钱珠栎《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党对地方宗族势力的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息讼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徽州宗族对民众控制力减强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宗族观念的局限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39年3月,国民政府交通部成立驮运管理所,专门负责战时西南地区的驿运。在管理所下专门设置川黔驿运管理分处,在四川驿运线路的选择、延伸,驿运车辆的添置、更新,驿运点的连接与其他运输工具的联运以及驿运人员的组织、牲畜的调配和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驮运管理所的设置(       
A.表明西南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完备B.预示着敌后战场即将成为抗日主战场
C.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提供物质保障D.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23-11-01更新 | 140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检测历史试题
5 . 1925年,《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发表,文中阐述农民为了摆脱压迫,必须通过组织农民协会为自己获取基本权利。工人与农民同属被压迫的以劳力谋生的劳动阶级,应该采取工农联合的方式开展工农运动,为取得革命胜利作准备。材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努力促成国共的第一次合作B.存在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重视革命力量的发展和壮大D.在北伐战争中影响提升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某城市举行了一场国际会议,该会议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5国总理发起,共有29个国家政府首脑共计340名代表参加,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会上周恩来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着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合作。在这次国际会议中周恩来的做法(     
A.妥善消解了与会国错综复杂的矛盾B.顺利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C.有效扩大不结盟运动的国际影响力D.成功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
7 . 宋明时期许多大儒长期研读佛道之说。朱熹借用佛教说明“理一分殊”的道理,称“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王守仁认为“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据此可知,宋明理学家(     
A.提倡和而不同以稳固社会秩序B.推动儒释合流以应对信仰危机
C.认可三教同源以实现道德教化D.会通佛老思想以强化儒学地位
8 . 元代实现了台谏的完全合一,御史既领纠劾,又兼言谏。为保证御史言路畅通直至于君主,元朝还实行“实封之制”,“台臣言事,各许实封,须至御前拆”,“以防壅蔽之患”。这表明元代(     
A.监察机构的地位明显提升B.君主专制有所加强
C.中枢制衡机制进一步完善D.御史台监察权扩大
9 .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外国人在各商埠广泛设立纱厂,一定程度改变了中国部分地区的产业生态。就此有人观察道:“(陕西、河南、山西等省) 因日本人近来在内地办的纱厂很多,而且棉花出口也很厉害,人民争趋其利,广种棉花,几有每年连麦全不种的。” 由此可知(     
A.资本输出推动农业近代化B.耕织分离在内地日益明显
C.对外贸易促进了工业转型D.农业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
10 . 雍正年间,湖南永顺府把以前土司征收的“火坑钱”“锄头钱”“烟火钱”等项杂派私征加以禁革,而代之以与中原划一的制度,按田地肥瘠分别征收数量不等的赋税。这一做法(     
A.奠定了现代中国基本政治版图B.体现出地方治理方式的灵活性
C.确立了对湖南地区的有效管理D.适应了大一统国家的内在要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