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抗战期间,漫画家丰子恺在长沙街头看到一群小孩在公众阅报处阅读“我军大捷”的消息,创作了《儿童与捷报》的漫画,右下角的落款是“廿七年儿童节”该漫画可用于研究

注:民国时期的儿童节为4月4日
A.局部抗战时期民众抗争B.台儿庄战役产生的影响
C.敌后战场儿童关心国事D.抗战胜利时民众的心态
2022-06-01更新 | 282次组卷 | 22卷引用: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1915年9月《新闻报》发表题为《请愿之今昔观》的一幅漫画,画中昔日四个代表“士”“农”“工”“商”各阶层的人员,跪拜在代表清廷的龙旗下,递交“要求立宪”的请愿书。今日代表官、绅阶层的二人,手举“君主”二字的请愿书,递向代表中华民国的五色旗。作者旨在
A.肯定民国经济的繁荣B.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
C.揭露袁世凯称帝伪造民意D.批判农工商不再关心政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图1、图2是中国抗战时期两次战役形势图。这两幅图反映

A.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B.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建立D.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2021-06-08更新 | 5849次组卷 | 63卷引用: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右图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份重要文献原本。文献中有“中央局”、“全力组织全国铁道工会”、“明年七月前,必须出书(关于纯粹的共产主义者)二十种以上”的词句。据此推断该文献可能出现于
A.1921年~1924年B.1927年~1936年
C.1937年~1945年D.1945年~1949年
5 . 下图是2014年山西省大同市出土的北魏石椁墓出土的彩绘陶俑再现了当时北魏人的着装,右下图是北齐文土所坐的胡床,二者共同反映出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
A.国家统一B.政权并立C.民族交融D.江南开发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古代地图

材料一 《坤舆万国全图》彩色摹绘本(1608年,南京博物院藏)


材料二   学者普遍认为《坤舆万国全图》是160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年)绘制,中国人李之藻组织刊印。“坤舆”二字出自《周易》,古人把地图称之为“舆图”。

《坤舆万国全图》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绘图方法,而是采用了当时西方流行的制图方法。主图涵盖五大洲、四大洋等信息,世界地图上第一次呈现出长城、万里长沙(南海诸岛)等地名、地物。图上有便利贴式的介绍,如“罗马”下方写道:“此方教化王不娶,专行天主之教,在罗马国,欧罗巴诸国皆宗之”。图中还有利玛窦自序和李之藻、祁光宗等写的题跋,利玛窦在序中写道:“窦也跄伏海邦,窃慕中华大统……壬午(1582年)解缆东粤,粤人士请图(绘)所过诸国以垂不朽。”祁光宗题:“西泰子(西泰为利玛窦字号)浏览诸国……往往言前人所未言……余友李振之(即李之藻)甫爱而传之,乃复画为图说”,李之藻则讨论了该图与中国传统著作中的相同之处和“未闻之说”等。图中摹有2个椭圆形印记和1个正方形印记,皆是耶稣会(天主教修会之一)会徽。此图的绘制方法、地理要素和大部分地名与同为利玛窦所绘的《两仪玄览图》相同。

——摘编自箫瑛《丝路帆远:坤舆万国全图》等


(1)阅读材料一、二,论述《坤舆万国全图》对历史研究的作用。

材料三   一些学者质疑《坤舆万国全图》为利玛窦原创,甚至有人认为此图是中国人绘制。理由如下:

该图欧洲部分缺少佛罗伦萨等文艺复兴时期地名,更没有教皇领地,却标注了古罗马时代的地名;从16世纪初开始,欧洲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建立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等一系列城市,在此地图上全部缺失;此外,该图与利玛窦1584年创作的《山海舆地全图》相比,有些地名标注不一致。

            ——摘编自李兆良《明代中国人环球测绘<坤舆万国全图>》等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判断《坤舆万国全图》是否为利玛窦原创,并说明理由。
2020-05-27更新 | 145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秀山县秀山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理学,亦称为新儒学,又称为“道学”或“宋学”。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四   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1)依据材料一,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的核心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是新儒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