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元、明四朝是中国古代竞技运动获得高度发展的时期。击鞠、蹴鞠、相扑等项目代表了同时期世界体育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宋代和明代,出现了圆社、踏弩社、水弩社等大量民间体育组织与团体,还出现了“筑球军”这样的职业球队与职业球员。相对于汉代,唐代和宋代的蹴鞠、明代的棰丸等运动都出现了较为完整的运动规则,运动的对抗性和比赛的激烈程度明显增强。中外频繁的文化交流促使很多外国的体育项目传入中国,并对击鞠等项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很多运动项目都主要是在皇室贵族及统治阶级中流行。

——摘编自陈华慧《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与演变》等

材料二   民国以来,各界政府对体育事业均较重视。1915年,北洋政府发布《颁定教育宗旨》,要求重视国民体育,锻炼民众体格,保卫自身及国家。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民体育法》,指出民众有接受体育教育的义务,要求各自治村、乡、镇、市设立公共体育场发展体育。1949年,在新的国家制度下,体育事业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任务,被纳.入国家计划中,实行自上而下的统一领导与组织。体育沿袭其革命性、政治性、大众性及教育性等特点。在国家的强力组织、推广与干预下,群众体育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践。

——赵薇朱汉国《论中共体育工作的政治化——以农村群众体育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以来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至建国初体育运动与古代体育运动发展的不同,并分析民国后各界政府重视体育事业的目的。
2021-09-12更新 | 169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材料二   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天下”所指的范畴。并结合所学,从空间角度简述秦始皇开拓“天下”的主要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缔造空前“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原因。
3 . 中国边疆政策与民族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抚驭远人,全在恩威并用,令其感而知畏,方为良法。若如明季汉官,当外藩恭顺,则藐忽而虐侮之,或且勒索滋弊,及其有事,则又畏惧而调停之,往往激变,率由于此。……历观往代,中国筹边所以酿衅,未有不由边吏凌傲姑息,绥驭失宜者,此实绥靖边隅、抚驭外人之要务。

——《清高宗实录》

材料二   1850年,林则徐因病回到福建原籍。他根据自己在新疆的亲身经历,结合当时沙俄多次胁迫清廷开放伊犁、塔城的现实,发出了“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的预言。

——摘编自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三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编自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阅读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边疆民族上层人士所采取的政策及其理由。结合所学,从“大一统”的角度,分析清朝边疆政策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一例晚清时期能佐证林则徐“预言”的主要史实。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结合所学,试从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总结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人各自处理“多元”与“一体”关系的思考与实践。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地位高,权力大。汉武帝时,鉴于宰相职权过重,就开始重用内朝近臣,到东汉时,在宫中主管收发文书的尚书,开始掌管机要,侵夺外朝相权。曹魏时,尚书台脱离少府,将办事机构迁到宫外,成为独立的中央政务机构。唐高祖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为宰相机构,且三省分工明确。宋朝前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各自独立、互不统属,均直接对皇帝负责。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置4个宰相官职: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明朝罢中书省,废宰相,设内阁,因明朝宦官专权,内阁权力受到牵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多由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四品以上的官员担任,成为辅助皇帝的主要机构。

——摘编自李荣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分析》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政党政治蓬勃兴起的景象。但民初的政党,不仅不能改变革命后混乱的社会状况,反而使政局变得更加纷乱。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经济面貌,当时的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清末民初的政党也不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成熟的产物。以袁世凯为首的官僚军阀集团操纵着中央政权,地方上的州县多为兵政兼行政,且都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他们当然不可能去推进资产阶级的政党统治。政党之间,党争多于联合,个人恩怨超越党见,党派倾轧,内阁的频繁更迭,使民众产生了厌烦心理,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绝大部分党员对于政党政治的知识性认识往往只是一鳞半爪,只知一些名词而不明其真正含义。

——摘编自李爱峰苏全有《发轫、争斗与失败:中国近代政党历程的反思》

材料三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在民主建设方面建立了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健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划清党组织与政府的职权范围,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伴随经济改革的深化,中央逐步向地方下放了一系列权力;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人事制度改革;我国在大力拓展基层民主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加强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制建设。

——摘编自何苑《试析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与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经验。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入,西方文化随之涌入。当这种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撞时,就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和弊端,这迫使传统文化向西方文化学习,开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经过不到一百年时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就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成为近代型文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文化近代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各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部分)(%)

朝代北宋南宋明朝清朝
理论类491630
实验类121031
技术类84818169

——李思孟《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与西方人相比,中国古人很少思考那些与物质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中国明代的李之藻曾致力于西方数学与中国古算术的对比研究,他同样认为,中国古算术最为缺乏的就是西方那种完整的推理系统。此乃尊崇实用理性的传统使然……古代中国注重功利,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只能孕育出诸如农学、天文学、医学、算学等以实用理性为特质的科学形态。

——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材料三:伽利略(1564—1642年)认为自然科学本质上是实验科学,而实验科学的出发点是观察和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在对自然界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伽利略深信,自然界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不懂得数学的语言,就不能揭开自然界的奥秘。这种科学研究模式,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爱因斯坦评论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认识史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始。”

——摘编自黄华新《伽利略的科学思维方法论探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宋与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特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些特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伽利略的科学思想方法产生的主要影响。
2020-11-04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汀《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古代地图

材料一 《坤舆万国全图》彩色摹绘本(1608年,南京博物院藏)


材料二   学者普遍认为《坤舆万国全图》是160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年)绘制,中国人李之藻组织刊印。“坤舆”二字出自《周易》,古人把地图称之为“舆图”。

《坤舆万国全图》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绘图方法,而是采用了当时西方流行的制图方法。主图涵盖五大洲、四大洋等信息,世界地图上第一次呈现出长城、万里长沙(南海诸岛)等地名、地物。图上有便利贴式的介绍,如“罗马”下方写道:“此方教化王不娶,专行天主之教,在罗马国,欧罗巴诸国皆宗之”。图中还有利玛窦自序和李之藻、祁光宗等写的题跋,利玛窦在序中写道:“窦也跄伏海邦,窃慕中华大统……壬午(1582年)解缆东粤,粤人士请图(绘)所过诸国以垂不朽。”祁光宗题:“西泰子(西泰为利玛窦字号)浏览诸国……往往言前人所未言……余友李振之(即李之藻)甫爱而传之,乃复画为图说”,李之藻则讨论了该图与中国传统著作中的相同之处和“未闻之说”等。图中摹有2个椭圆形印记和1个正方形印记,皆是耶稣会(天主教修会之一)会徽。此图的绘制方法、地理要素和大部分地名与同为利玛窦所绘的《两仪玄览图》相同。

——摘编自箫瑛《丝路帆远:坤舆万国全图》等


(1)阅读材料一、二,论述《坤舆万国全图》对历史研究的作用。

材料三   一些学者质疑《坤舆万国全图》为利玛窦原创,甚至有人认为此图是中国人绘制。理由如下:

该图欧洲部分缺少佛罗伦萨等文艺复兴时期地名,更没有教皇领地,却标注了古罗马时代的地名;从16世纪初开始,欧洲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建立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等一系列城市,在此地图上全部缺失;此外,该图与利玛窦1584年创作的《山海舆地全图》相比,有些地名标注不一致。

            ——摘编自李兆良《明代中国人环球测绘<坤舆万国全图>》等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判断《坤舆万国全图》是否为利玛窦原创,并说明理由。
2020-05-27更新 | 145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秀山县秀山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人类防治疫病的历史为当今各国的健康卫生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罗马伴随着对外征战和城市的扩大,曾发生过多次瘟疫。但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

——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输水道、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

材料二 1831和1848年英国曾爆发了两次霍乱,当时正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拥挤的住房、恶劣的卫生环境加剧了霍乱的流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改革者们认为,预防疾病要比遭受这些疾病带来的后果更划算,他们推动议会在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组建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卫生机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展开。

——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中叶英国霍乱与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罗马和英国在疫病防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叶英国公共卫生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020-05-08更新 | 375次组卷 | 16卷引用: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形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民族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                      

——摘编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美国官吏,有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来的,从前本无考试的制度,所以无论是选举还是委任,都有很大的流弊。就选举上说,那些略有口才的人,便去巴结国民,运动选举;那些学问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困讷于口才,没人去物色他。就委任上说,凡是委任官,都是跟着大总统进退……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中国)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从前美国有一位学者叫做巴直氏,他是很有名望的,著过一本书,叫做《自由与政府》,说明中国的弹劾权,是自由与政府中间的一种最良善的调和方法。

——据《孙中山的弹劾研究考略》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法的精神”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种精神在18、19世纪欧美国家的体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孟德斯鸠相比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有何创新,并评析孙中山的政治主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