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建立以后,陆上设置驿道,贯通全国各地,驿道沿途设置驿站,全国共设有1639个,接待过往的使者和官吏。主要的驿道有:从长安经太原,往东至幽州,往西可至回纥道;从长安经洛阳,可接渤海道、幽州、扬州;从长安经兰州,接安西入西域道;从长安经成都,可以到南诏;从长安往南经襄阳、长沙,接广州。水路交通方面,各主要河流都可通航,“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大运河是重要的交通路线德宗时大运河因藩镇叛乱被阻断,东南漕运不通,引起朝野的极度恐慌。贞元二年(786年),江南漕米运到陕州时,德宗高兴地对太子说:“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韩时勉《关于<唐朝国内外的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   1919年,孙中山著成《实业计划》,其中交通建设论述最为详细。他说:“苟无铁路,传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孙中山设想十年之内,修筑全国铁路二十万里,组成中央、东南、东北、西北、高原五大铁路系统,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网。同时,把港口建设和铁路建设连在一起,组成以北方、东方、南方三个世界大港为主要布局的水运系统,深浚内陆河流,使水运遍布江河两岸,并使整个水运与铁路系统相配套。

——摘编自张汉静、邢润川《论孙中山交通建设的科学构想》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2万公里;公路里程仅8.1万公里,没有一条高速公路民航航线只有12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在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下,交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步入发展快车道。截至2020年末,全国铁路运营里程14.6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3.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2/3;全国公路总里程519.8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16.1万公里,稳居世界之首;全国定期航班航线总条数超过5千条;全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592个,位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我国交通基建取得举世瞩目成就(2021.6.15《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交通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交通建设构想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迅速发展的原因。
2023-12-20更新 | 136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云阳盘石中学校2024届高三12月月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茶,一片东方树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材料一:茶马贸易一直从唐宋延续至近代。公元625年大唐与吐谷浑开通互市,大量的茶叶、绢帛等商品输出,以换取马匹及其他畜产品,丰足彼此,皆有便利。中原人用以交易的丝绸,对西域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生活附属品,而中原人却渴望得到代表国家军事实力的战争武器--战马。大唐王朝逐渐开始由绢马互市转为茶马互市。到了宋代更是形成了系统的茶马交易之法:以茶引作为茶叶经营的官方许可,茶马司管理相关贸易实务,茶马法确立各项贸易细则,完善的制度管理着所有的茶叶贸易。元帝国不缺马匹,茶马交易演变成以银两及土货与中原茶叶的贸易。茶马交易一直到明代又重新恢复,此时贸易实体则已经从转变成中原的。清代以后,随着以马为主力的冷兵器时代谢幕,茶马交易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戎新宇《茶的国度:改变世界进程的中国茶》

材料二: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的时尚。16世纪初,葡萄牙人带到欧洲的第一批中国瓷器花瓶引起了欧洲人的浓厚兴趣,各国的君主和达官显贵纷纷用黄金购买,并收藏起来。如图1所示,为1575年左右意大利佛罗伦萨根据中国瓷器样品制作的软胎油-醋瓶和1690年左右荷兰生产的装饰有中国图案的茶叶瓶。如图2所示,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它展现了民众饮茶的场面。

   

图1

   

图2

——摘编自梅维恒、郝也麟《茶的真实历史》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扶持下,茶叶生产逐步复苏,50年代以来先后研制成功茶叶筛分机、切茶机等茶叶精制机械,使我国茶叶生产长期依赖手工的落后局面获得改善,显著减轻了茶农的制茶劳动强度,提高了茶叶加工质量。1979年我国茶园面积达到105万公顷,产量达到27.72万吨,出口量达到10.68万吨,分别为1950年的6.2倍、4.5倍、5.7倍,为我国后来茶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3年11月2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新批下来的专利《一种冷水冲泡型茶叶加工设备与工艺》,进一步提升“冷泡茶”工艺,成为“热泡清茶”品饮方式的补充,丰富了茶饮体验。

——摘编自陈宗懋《中国茶叶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以来茶马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茶文化”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茶”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2023-12-14更新 | 134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云阳县高阳中学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馆曰:近场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和秦朝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西周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延续上千年的历史合理性。
2023-11-2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云阳盘石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1872年,爱迪生建立第一个工业实验室,到1913年美国著名的工业实验室已发展到65个,吸收近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事研究工作。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二战后,科学研究出现“大科学”模式。它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联系起来,以解决重大问题。“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

材料二   1956年,中共中央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确立“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 规划中确定了包括发展原子能和半导体、电子计算机、遥控技术等项目。五六十年代在极端困难情况下, 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大大缩小了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差距……19863月,中共中央批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98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宗旨的“火炬计划”。经过三十年的不断发展,中国在高温超导、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高性能云计算、载人航天、量子通讯卫星、北斗导航、 高速铁路等先进技术方面已经位居世界领先水平。科技进步为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樊春良《新中国70年科技规划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晚期以来科学研究主体的变化,并分析“大科学”研究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科研及成就与五六十年代相比的重大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职业大学,又名“职业技术大学”,是中国实施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类高等院校。2014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19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准首批15所本科职业教育试点高校更名结果,它们由“职业学院”正式更名为“职业大学”,同时升格为本科院校。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就是其中的一所,如下表所示,列举了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历史沿革。

时间历史沿革
198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确定了长安职大、江陵职大、嘉陵职大、建设职大、长江职大、望江职大、西车职大、润化职大等八所兵工大型骨干企业职工天学。
1990年国家教委在上述八所兵工企业职工大学的基础上正式成立重庆兵器工业职工大学、校本部设在长安厂,根据生产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本着需要与可能、兼顾当前与长远结合。
2003年经重庆市教委专家组评审,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在重庆兵器工业职工大学基础上,设立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其毕业生,根据生产、建设需要和本人条件,择优录用。
2014年教育部确定学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首个定向培养士官高校,陆续与火箭军(第二炮兵)、战略支援部队、空军对接合作,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
2019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更名为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当年开始招生本科学生。

——摘编自《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简介》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是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改革试点单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职业大学·现代化”,自拟一个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标题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6 . 材料一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且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华夷往往存在联系。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3-11-2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云阳盘石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宗教博物馆”,一千多年来各种宗教在此长期共存,和谐发展。泉州早在五千年前有闽越族在此聚居,艰苦的耕海牧洋生活,使其具有泛神信仰特征,只要是有用的、有利的神灵就加以信奉。魏晋时期汉人从中原地区迁居至此,与原有民族融合。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大量阿拉伯人、波斯人等来此经商、定居,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宗教相继传入泉州。信奉伊斯兰教的商人与汉族通婚.繁衍后代,成为回族的祖先。泉州社会逐步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构成的移民社会。宋元政府采取较为开放的姿态.授予不同宗教背景的蕃商相应官职,管理泉州的商贸活动,例如南宋长期掌管泉州市舶司的蒲寿庚就是穆斯林。

——摘编自马照南《泉州宗教文化相容共存之品格与现代价值》

材料二   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引发了欧洲各地的宗教纷争.新教派和天主教会之间的冲突激化,导致了长期的宗教战争,例如德国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始于1618年,主要是由于信奉新教和天主教的德意志诸侯之间矛盾冲突,并将欧洲各个国家卷入战争。战争的可怕后果迫使各方开始寻求和平解决宗教争端的途径。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各国统治者有权自由选择国家的宗教信仰,以一种相对平等和公正的方式结束了这场战争。各国的统治者开始意识到,宗教宽容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一些开明君主和思想家进而主张国家与教会分离,不允许宗教干涉国家政治和世俗生活,宗教只是为促进个人道德修养和保持“良心”的手段。荷兰的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强调个人的内心信仰和良知,主张人们应该通过理性和教育来解决宗教争端。而不是通过暴力和迫害。

——摘编自孙浩然《近代欧洲宗教宽容的起源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泉州地区各种宗教得以长期共存和谐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宗教战争爆发的背景,并分析宗教宽容原则的重要意义。
2024-01-0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云阳县南溪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明代中晚期在乡村流行保甲制,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明太祖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来进行治理。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   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论及地方治理时说, “政治主权在于人民”“地方自治者,国之础石也”。1929年底,《限期实行乡村自治案》出台,建构了乡村治理的基本框架。以百户为乡,设立立法、执行、监察、调解四大机构;村里长、闾邻长的选举、任用与罢免,注重程序公正;自治经费逐月列表公布;邀请学校教师或地方熟悉党义者开展民主教育活动。1931年,江西率先启动保甲制度,继而在鄂、豫、皖等地纷纷改行保甲,乡村自治被保甲制度所取代。保甲制度推行后,政府与民众的对话管道断裂。

——摘编自冯俊锋、唐琼《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再考察》

材料三   土地革命时期,党和红军所到之处便成立革命委员会,开展调查研究,实施土地再分配;随着传统精英退出乡村社会生活的中心,农民选举各级苏维埃代表,建立苏维埃政权。全面抗战时期,实行“新民主政治”,发动大生产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让农民参与到边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之中。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农民协会成为土改的执行者,并主持召开乡(村)人民代表会议,基层民主建政得以完成。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治理上的新路代表了近代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的最高成就。

——摘编李楠《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基本经验》

材料四   20世纪60年代,浙江诸暨枫桥干部依靠广大群众,提倡说理教育,创造出“就地化解矛盾,坚持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2013年,浙江桐乡实行“自治、法治和德治合一”的基层治理方式。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倡“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新中国的乡村基层治理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摘编自唐鸣《自治、法治与德治:中国乡村治理体系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指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乡村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地方治理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的乡村治理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南京国民政府的乡村治理相比,概括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治理上的不同。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倡导实施“三治”乡村治理体系的重大意义。
2023-11-2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云阳县双江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这一个多世纪里,中国的人口、财力和事功等各个方面都超迈汉唐规模,并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了极致,所谓“德业于今臻盛大。直超三五辟鸿蒙”。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人口达3.13亿,当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从乾隆中叶开始,这个中国历史上登峰造极的盛世已渐渐暮气四起。清朝缔造了“从来所罕有”的百年盛世,而盛世的辉煌又遮蔽了社会内部的衰变。易中天评价康乾盛世不过帝国制度彻底毁灭前的回光返 照,论气度,论胸襟,论精神,均不能与“汉唐气象”相提并论。许伸云:其实所谓盛世只是败坏的开始。 这三个皇帝统治的时期已经将中国的资源挥霍净尽;清朝这一个看上去很兴旺的大帝国,其实有一半以上的岁月.是走向衰退.而不是稳定地维持一个大国的声威。

——摘编整理自周武《论康乾盛世》等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康乾盛世”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2024-01-0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云阳县南溪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初,德国开始出现新型大学,其典范是1810年创建的柏林洪堡大学。洪堡大学保障研究和教学的自由,教授须进行科学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公开出版。从19世纪40年代起,德国大学享誉世界,吸引了众多的外国学生和研究人员。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出现高速增长。1870年,综合性大学学生人数为14157人,1914年为60225人,增长300%以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商业高等学校也纷纷建立。1898年,莱比锡商业高等学校首先建立,此后,科隆、法兰克福、柏林、慕尼黑商业高等学校相继建立。技术高等学校的发展更为迅速,1870-1914年技术类高校的学生人数由2242人增加到了11451人,增长了400%以上。

——摘编自邢来顺、吴友法《近代德国工业化过程中教育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46年法国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在第二个国家计划期间(1954-1957年),教育被提到议事日程。计划委员会通过普查后认为,应当看到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应把教育作为一种“投资”。从1950年到1957年,法国教育经费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从6.65%上升到了10.3%。1956年,法国首次“全国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讨论会召开。会议呼吁,高等教育要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如遗传学、原子物理、信息与对策论等。这些建议得到了法国决策者的首肯,从50年代后期开始,法国实行了通过发展科学研究来促进工业增长的科研政策。

——摘编自王晓辉《20世纪法国高等教育发展回眸》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法两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相似影响。
(2)关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从德、法两国的发展历程中可以总结出哪些重要经验,并结合上述材料和相关课程知识进一步谈谈你对“把教育作为一种‘投资’”的理解。
2023-12-2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云阳盘石中学校2024届高三12月月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