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国际劳工组织资料统计,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后期,英、法、西德、意四国社会阶层中雇佣劳动者在成年居民中所占比例分别由92.5%、66%、70.8%、61.2%上升到92.6%、82.1%、86.2%和73.7%。这说明当时西欧(     
A.社会经济复苏推动人口增长B.社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
C.中间阶层日益占据主导地位D.产业工人队伍的不断壮大
2023-09-0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图所示是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盐税改革后,不同史料对盐税收入变化情况的统计。据此可推知,此次盐税改革(     
A.加剧了当地百姓的生存负担B.有效保障了政府财政支出
C.推动了官僚资本的快速发展D.因过程混乱导致统计失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罪己诏”是中国古代帝王自我检讨、自我反省的一种官方诏书。有学者统计了两汉时期皇帝颁布下发的“罪己诏”,如下表。两汉的“罪己诏”(     
朝代皇帝下诏次数下诏原因
西汉文帝2日食;匈奴入侵
宣帝2地震;总结失政
元帝5地震、日食;总结失政
东汉光武帝3日食、地震;总结失政
和帝1蝗灾
安帝3一系列自然灾害
A.表明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严重挑战B.具有明显的农耕文明色彩
C.说明防范外族侵扰成为施政重点D.体现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
4 . [粮食危机与苏区建设]

材料一   1927年八七会议后,中共发动黄安(今红安)、麻城起义,逐渐建立起以大别山为中心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见图4),该根据地自成立伊始,就深受粮食匮乏之困扰。1930年1月,中共鄂豫边特委报告说:“赤区粮食先被军队烧了大半”,该报告还提到,土豪劣绅带领土匪军队、清乡团压迫民众,“在光、麻、安三县被反动威胁不能归家的在三千人以上,跑在苏维埃区域不能归家的统计在三万人以上”。


——摘编自黄志高《地缘·粮食·革命:鄂豫皖苏区的际遇与困境》

材料二

鄂豫皖苏区高度重视粮食危机,1931年6月,皖西北特委第十四次常委扩大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指出。“党和苏维埃必须领导苏区群众参加生产。使群众认识到劳动才有饭吃,使苏区粮食能自己求其解决,才是巩固苏区最好的办法"。与此同时,苏区设立粮食管理机构,加强粮食运输,开展粮食救济,管控粮食流通,保障伤病兵的粮食供给以及提供金融支持来改进粮食管理。此外,苏区积极动员农民进行斗争,如潜山县的农会与当地地主豪绅也就稻价议定展开了斗争。

——摘编自张雷《鄂豫皖苏区粮食危机问题研究(1927—193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鄂豫皖苏区出现粮食危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鄂豫皖苏区应对粮食危机的举措并分析其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松香是轻、化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材料。据林业部统计,1980年各生产企业的松香产量远远超过国家制定的生产计划,但上交国家的松香数量却只完成了国家下达收购任务的76%。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经济建设重心转向轻工业B.传统的资源型产业急需转型
C.企业经营自主权有所扩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陕甘宁边区的小学语文课着重讲述抗日英雄的故事,揭发侵略者的凶残,以激发儿童的抗敌气概;算术课则以统计日寇烧杀来练习算数;常识课讲述防毒、防空、反特、反奸和如何配制炸药等知识、技能。当时小学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设置(     
A.有力粉碎了奴化教育B.集中体现革命形势的需要
C.推动了抗战局势转变D.调动了一切抗日积极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瑞金、宁都、兴国等九县统计,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的女党员总数达5871名,到5月总数进一步增加到10294名;在新选出的市乡苏维埃代表中妇女所占比例一般都达到25%,有的地方甚至达到60%以上。这一状况反映出,当时根据地(     
A.传统社会秩序已经瓦解B.实现了男女权利上的平等
C.人民政治热情得到提高D.红色政权的阶级基础扩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镇压太平天国和经办洋务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款项由地方自行支配,而未向朝廷“奏销”。朝廷虽多次谕令各省奏报,但收效甚微。1906 年,传统的户部和1903年新设的财政处被合并为度支部。1909年初,朝廷颁布《度支部清理财政章程》,在度支部设立清理财政处,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作为中央与地方专门负责清理财政的管理机构,并由度支部向各省派出监理官,以加强督促管理。此后,各省先后编辑、完成了《财政说明书》,详细统计了各省收入的田赋、漕粮、盐课、关税等款项和支出的廉俸、军饷、教育、巡警等款项。各省财政经过爬梳整理,渐有眉目。1911年,清廷又依据《试办全国预算暂行章程》,编制出了各省和全国的预算。由于财政赤字大幅上升,朝廷在核定预算时,对地方支出大幅核减,督抚纷纷“致电反对”。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清理财政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清理财政的影响。
9 . 据统计,天宝三年(744年),全国共有赋役义务的民户(以成年男丁为统计口径)八百二十万,他们每年向唐政府缴纳的绢达七百四十万余匹,绵一百八十五万余屯(一屯合六两),布一千六百万端(一端合六丈)。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租庸调制的实施B.纺织技术的进步C.戒奢从简的风尚D.雇佣关系的普及
10 . 司马迁评价秦代“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地方必须坚决执行中央下达的政令,即“法令行政”。现代学者通过分析新出土秦简的内容,对秦代县令法令行政和自主决断行政的情况做了如下分类和统计。据此可知当时(        

序号

行政运作内容

竹简总数

法令行政及所占比率

自主行政及所占比率

1

县令处理政务直接下达政令

26

5

19.2%

21

8..8%

2

县令执行上级下达的政令

12

12

100%

0

0

3

县令审判跨境运作的政务申请

10

10

100%

0

0

A.法令行政未能彻底实施B.地方拥有一定的行政自主权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D.法令严苛导致地方难以推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