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2018年5月,国际数博会在贵阳开幕,国家大数据及网络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大数据及网络安全应用示范中心等相继落户贵阳。“一部手机走天下”,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便利;配合防疫之需,用手机上“空中黔课”促进了知识共享、惠及城乡中小学广大师生。这主要说明社会信息化(     
A.高度重视本土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互鉴
B.是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
C.为工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提高了物质基础和技术环境
D.使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受到计算机语言的冲击和替代
2 . 下表所示为629—707年日本向中国派遣使者统计(部分)。这些使者的派遣(       

期数

时间

次数

第一期

舒明天皇(629—641年在位)到齐明女皇(655—661年在位)时期

共派三次

第二期

天智天皇(662671年在位)时期

共派出两次

第三期

文武天皇(697—707年在位)到孝谦女皇(749—758年在位)时期

共派出四次

A.将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了日本B.促进了日本幕府体制的形成
C.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构建D.解决了日本社会的严重危机
7日内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比较欧洲中世纪与中国盛唐的差异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述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所谓“有容乃大”正是唐文化金光熠熠的深厚根基。……中国文化发展至唐,显示出一种阶段性的集大成的灿烂风采,其辉煌令后世追慕不已。

——张岱年、方可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在古典科技方面,明清之交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药物学、植物和矿物学分类方面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既集传统农业之大成,又总结了明末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还吸收部分传入的西方灌溉技术的资料;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已经注意到了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已经接近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文化“灿烂风采”在科技方面的表现,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地区书院分布统计简表

今地区

唐代

五代

宋代

河北



3

河南

2

2

11

陕西

7


1

江苏



29

浙江

5


159

福建

6

1

85

江西

7

8

224

湖南

8


70

广东

2

1

39

四川

6


31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材料二

宋代书院的发展和兴盛不是偶然的,其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一文中指出,由于唐末五代官学衰落,无暇顾及学校的修建,学生往往苦于没有地方求学,因而一批学者选择了创建书院这种教育组织形式,来满足当时学生读书求学的愿望。宋朝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都为书院的发展奠定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宋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采取“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朝中要职甚至军务均由文官来掌控。为稳定宋朝统治,争取士人,宋朝统治者开始支持书院的发展,不断有赐书、赐额、赠田、赠屋的举动。

——摘编自张晓荣等《宋代书院发展的背景及其特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书院发展的特征。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2024-01-2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德国学者科勒统计,从1500到1530年间,德语地区的出版社大约发行10000本小册子,大部分是与宗教改革有关,马丁·路德撰写的出版物占据了总数的20%。这说明了(     
A.印刷术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展B.宗教改革传播了人文主义精神
C.宗教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成长D.马丁·路德开启了宗教改革运动
2024-05-0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2010年国家工商局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速达20%以上,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从1979年的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1/3以上,在部分领域甚至超过80%,贡献的全国税收也达到50%以上。这一变化体现了(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达成B.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
C.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D.国民经济结构的完善
7 . 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2019年1月27日,中国海军完成第30批护航任务。据海军参谋部统计,截至目前,中国海军先后向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派出的护航编队共为1207批6600余艘次中外船舶护航。亚丁湾等护航表明
A.我国海军装备已达到世界最优
B.我国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
C.我国军队具有大国担当精神
D.护航编队只负责我国船舶的安全
8 . 宋代蔡襄担任三司使后,曾做过一次统计:若按照禁军一人每年耗费五十贯、厢军二十贯计算,军队每年总支出高达四千八百余万贯,占整个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这表明宋朝(  )
A.军队管理混乱B.军费开支的庞大
C.官僚队伍膨胀D.军队战斗力较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史》本纪中各学科的科技内容句频统计

学科频次学科频次学科频次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0大气科学507冶金工业21
数学6海洋科学10金属工艺105
物理学0自然地理学16轻工业和手工102
化学9生物学76建筑科学194
天文学958医药卫生73水利工程339
测绘学6农业科学298交通运输28
地球物理学117矿业工程7机械23
武器122能源16

——摘编自潜伟、吕科伟《宋代科技政策的计量研究——以〈宋史〉本纪中记载科技内容为计量对象》

材料二 元代在中外科技交流方面,与历代王朝相比较为频繁,特别是在蒙古和元代初期,有时一年就有好几次交流,例如至元四年(1267年),札马鲁丁先后向忽必烈汗进献《万年历》和讲述“西域议象”等。他们的交流内容几乎是无所不包,由此从国外传入中国的主要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地理学、动植物、香料、纺织品、建筑技术和建筑形式、机械工具等,由中国传到国外的主要有火药、印刷术、药物、中国地理、瓷器、纺织品、历法等。从陆路由中国西部进入中亚、西亚,与欧洲接触;从水路由中国南部出海抵达东南亚、印度支那、南洋、印度洋沿岸的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南部、伊朝沿海、阿拉伯半岛、北非、东非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李迪、冯立升《元代中外科技交流的发展与上都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中外科技交流的特点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