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的中央决策是在以三公九卿制为基本模式的这一基础上进行的。在具体进行决策时,则有公卿百官集议决策、中朝决策、中外朝合议决策和有司决策等不同形式。公卿百官集议和御前会议是汉代中央决策的两个最基本方式和层次,而公卿百官集议决策是最经常、最基本的方式。西晋时,产生了尚书“八座”朝议的形式,即以尚书省之长官令、仆与诸曹尚书组成一个经常性的、相对固定的决策班子,直接对皇帝负责,由此在皇帝和百官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常设决策班子。到唐代,宰相决策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最重要的决策层次,这就是“政事堂”(中书门下)决策制度的确立。当时规定凡天下大事“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宰相决策与御前决策和百官大会决策共同构成有机的决策体系。

——摘编自黎虎《汉唐中央决策制度的演进及其特点》

材料二   萨孟武先生说:“吾国中央官制,秦、汉以后,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其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近巨一旦演变为大臣,天子又欲剥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这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吾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唐时三省长官虽为永相之职,间也有他官参知政事,如“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后来有“内相”之称的瀚林学士。

——摘编自《中央官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汉代到唐代中央决策制度发生的变化,并简评百官集议决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史实说明统治者是如何将“近臣”变为“大臣”、将“大臣”变为“近臣”的。
(3)谈谈你对封建统治者调整中央决策制度与中央官制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要建立和维护一个“势力范围”,以确保国家安全,并努力扩展 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美国为了抵制“共产主义威胁”和“领导”世界则力图削弱乃至击垮苏联。 一个极力地伸张“共产主义”,建立社会主义阵营;一个极力地维持资本主义世界的完整性, 推广美式民主制度。

——摘编自任海滨《浅析美苏冷战的起因》

材料二   二战后,发展壮大起来的第三世界国家自从登上国际舞台,就把反对霸权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及平等权益作为重要目标。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通过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等集体斗争的方式为变革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成为推动国际 关系民主化的一支主力军。同时,欧盟、日本等美国的传统盟友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自身实力 的增强,也越来越增强了反对美国独霸世界、争取成为未来多极格局中独立一极的意识,纷纷在改革联合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设想和努力。此外,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大国也成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李慧颖 《论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及其演变趋势与动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冷战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特殊的地理条件为滇缅贸易提供了天然的区位优势

材料一   历史上滇缅贸易最迟在汉代就已经开始,“……张骞使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因见蜀布、邛竹杖,欲由滇以通印度”。因而,早在西汉时就形成了一条从蜀地(成郝)至叶榆(大理),经永昌(保山)腾越(腾冲)进入缅甸密支那,再到印度、阿富汗的“蜀身毒道”,或从缅甸仰光出海到达阿拉伯国家,进入大秦(古罗马)的“南方丝绸之路”……唐代,随着骠国的兴盛,南诏经骠国通天竺道也兴盛起来,该道“并非仅仅是与天竺交通,还在于沟通云南或南诏与骠国的关系”。……元代云南人张道宗在其《纪古滇说集》中所载:“自唐进封之后,永昌诸郡、缅、鲜罗(暹罗)大秦此皆西通之国……俱以奇珍、金宝、盐、锦、毡布、珲琚、巴贝岁进于王,不缺,于是渐有昌也。”……明代,史载当时缅甸北部所需“茶、盐、毛缨诸什物,必仰给中国,由蛮莫而后入也。”……清代,随着边民贸易的发展,滇缅贸易空前繁荣:“峦暮(今缅甸曼冒)新街(今缅甸八莫)一带,闻向为缅夷贸易处所,沿江南下,并有缅夷税口,则其地贸易之货必多。”

材料二   明、清以来,云南与缅甸之间的贸易日益频繁,而食盐贸易是双方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滇缅食盐贸易,既有官方性质的,又有边民互市性质的,还有走私性质的。清至民国时期,缅私大肆侵销云南边岸,云南地方政府通过运销滇盐至边岸和加强缉私等举措,与缅盐在云南边境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市场争夺战,但抵制缅私效果并不理想。随着英国对中国的侵略及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滇缅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使滇缅贸易被迫纳入到世界贸易体系之中。这种抢夺边地市场的贸易战,既突出了滇缅贸易的特殊性,又涉及边疆问题。民国中期以后,外私侵滇边岸一事仍然无法禁绝。

材料三   对外贸易使贸易双方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并逐渐呈现出彼此依赖的发展趋势。从历史发展来看,随着“南方丝绸之路”上各国间贸易的发展,云南与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相互联系的国际性区域市场。

——以上材料引自赵小平《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滇缅食盐贸易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史上滇缅贸易的主要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史上滇缅贸易不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至民国时期滇缅边境外私贸易屡禁不止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贸易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军民进行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中国军队毙伤俘日军150余万,约占日军在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

日本投降前夕海外兵力的分布情况


材料二美国华盛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吴惠秋说,中国与美英苏等国一起参加了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包括《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文件的制定,中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国宪章》的制定标志着战后国际秩序的最终确立,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集中体现,其第23条明确规定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为:中国、法国、苏联、美国、英国。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张继业等《中国抗战胜利的世界意义值得永远铭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看法。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致力于让宗教生活日常化,人们作为个体去面对上帝,不必再经过教会,对上帝的信任和对《圣经》的遵守成为宗教徒的个人世俗事务,确立了禁欲主义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原则。在工业革命时期,西方把个人抬高到无可非议的地位,认为每个人在体力和智力上都是绝对平等的,所有的人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倡导拥有不受任何权威限制的绝对自由,至此,西方个人主义传统逐渐完善。19世纪以来,个人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美国,通过立法等形式不断强化个人主义。

材料二   中国传统国家主义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以皇权至上为价值基础的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观念体系。在封建社会,重视国家公共权力,重集权,重义务。至20世纪前期,传统社会的变动以及西方启蒙思潮的传入,倡导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国人改造中国的新国家主义产生。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国民心态也有了大幅度的跃升,“中国世纪”的国民意识和爱国主义不断凸显。当代中国,国家主义内涵不断丰富并被纳入法制化轨道,这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很大契合度。

——摘编自曹长香《中国传统国家主义的发端及其对近代和现代社会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演变的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主义对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一盘散沙之民众,忽而登彼于民国主人之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所从,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是中国之国民,今日实未能行民权之第一步也。(孙中山1917年《建国方略之三:民权初步》)

材料二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8年通过、2010年修订)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2020年,全国人大十三届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囊括了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领域的1260条法条,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史实,概述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20年的状况。(抓住某一方面概述即可)
(2)结合1949~1956年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果,驳斥材料二中“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错误观点。
(3)阅读材料三,归纳“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
(4)阅读材料四,结合前三则材料,谈谈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历程的某一方面认识。
2021-01-15更新 | 262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程度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国际组织作用有限,霸权主义和“问题国家”得不到有效制约。现行国际体系在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方面日渐乏力,其调整、完善和转型乃大势所趋。

——黄志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制度建设与创新思考》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是一项正在进行的工作,它对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影响还不十分明

显。对它的支持者来说,经济全球化最大效率地提供了市场,迅速地将商品和服务引向需要的领域,并总是能期望得到最大的回报。全球化的支持者也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新的经济形式是唯一走向繁荣的道路。对它的批评者来说,全球经济是难以驾驭的力量,这种力量既不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人们想要得到的,这种力量使非常少的人获益而使许多人贫穷,他们声称全球化削弱了地区和政府的权力,并且将这种塑造经济和政治命运的权力移交给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这样的跨国公司和全球性机构。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和二,指出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8 . 德国学者特威希曾说过:“我想谈谈我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毫无疑问,它的最大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材料中的“一条路”是指(       
A.坚持城市中心B.井冈山道路
C.坚持持久战D.实行人民民主
2020-01-01更新 | 229次组卷 | 4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明成果。


材料二   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个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关系和联系又靠大海来沟通。……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格外安土重迁。……在文化渊源方面更多地呈现出群体和集权的倾向。


请回答:
(1)概括图二所示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依据图一、图二指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以图三为代表的政治文明成果的看法。它对近代社会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3)据材料二,指出造成古代中西方政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10 . 国家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政权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秦国)以征服其他国家为职志,其所拟之消灭者仅是对方的王室与贵族,秦王本身的重要卿相,却全属他国国籍,即统一天下之后亦然。秦之记录里看不出人民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确实照搬过苏联模式,但在一些基本政治制度方面却从未照搬过苏联模式,恰恰强调要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如在选举方式上,1953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无记名投票与举手表决相结合,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几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等。正是这些灵活变通方式适应了当时国情下的民主选举之需。

——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谈谈你对中华民国的成立“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避免“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秦采取的政治举措及其历史进步性。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选举方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国家政治制度建设的立足点。
2019-07-2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