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科举制的出现,使社会下层知识分子,也能通过刻苦攻读金榜题名,进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便在资源稀缺的封建时代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缓冲带。这表明科举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B.结束了贵族特权C.促成了读书风尚D.推动了阶层流动
2 . 该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美苏事实上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该体系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全貌B.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
C.排除了任何武装斗争的可能D.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世纪早期出现了一批思想家,他们对未来提出了许多美妙的设想,希望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理想社会,但由于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弊端时不懂得揭露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这种不成熟的理论始终找不到实践的正确途径。该理论是
A.科学社会主义B.自由主义C.空想社会主义D.人文主义
2022-01-14更新 | 402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玉树州三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876年,比利时倡议召开了有比、英、法、德、意等国“探险家”参加的“国际地理学会议”,会后成立了“国际探险和开化非洲协会”。1879-1884年,刚果河流域9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比利时占领。上述过程
A.使非洲沿海开始出现殖民据点B.促进了刚果河流域向文明过渡
C.表明了比利时独享非洲的利益D.开启了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5 . 在中国古代,历代儒家不断把科技纳入儒学体系之中,特别强调儒学对于科技的统摄作用,强调科技对于儒学的从属关系和科技的工具性,这实际上强化了科技对于儒学的依附性这实质上说明
A.科技对儒学发展影响大B.古代科技发展的基础薄弱
C.古代科技独立性的缺失D.儒学重视科技发展的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融。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作自力更生……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摘编自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参加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全体中外代表时的谈话

材料二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邓小平理论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和毛泽东的思想的共同之处。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主张通过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儿童只有从小明确了每个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和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才能正确地树立自己的道德准则。在家庭教育中,他认为“读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读书能唤醒内在“善”,使得个体得以成长,完善自我生命。在人际交往等方面他也提出了一整套的修身立命的教育思想。朱熹的家国情怀具有古代士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共性,他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表现,“万物皆有此理,皆出于一源。为君须仁,为臣须放,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由于朱真的自身经历,他提出“一心之谓诚,尽己之谓忠”的论说,他认为“忠”不仅仅是政治口号,还是从上到下都应践行的准则,他把“忠”置于天理之中,大力论述了其价值的合法和合理性。

——摘编自甘秋月《论朱熹诗的家国情怀》

材料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亡国”与“亡天下”加以辨析道:“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黄宗羲也指出:“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天下之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种思想突破了传统的忠于一家一姓的狭鹽爱国主义,具有极大地进步意义,为近代爱国志士们所推崇和景仰。

——摘编自戴叶《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的经世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熹的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之际实学家的家国情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这种家国情怀的进步意义。
8 . 1920年5月,通俗工人刊物大量出现,如陈独秀、李汉俊创办的《劳动界》,邓中夏等人主编的《劳动音》:北京和上海等地还出现了大量的劳动补习学校。这些通俗刊物的出现
A.为五四运动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B.开启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之先河
C.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D.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欧美列强刚进入中国时,清政府以“夷”称之,与其有关交涉、事务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则改称列强为“泰西诸国”,“夷务”改称为“洋务”。这种现象说明
A.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变化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洋务运动已经得到朝野内外的普遍支持
D.中国近代社会变革触及制度领域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黄宗羲认为,君主不是由上天所命,而是为了适应人间社会公共事务运行的需要而出现的,君主的职能在于振兴公益、消除公害,以使社会保持公益与私利的均衡。据此可知,黄宗羲
A.反思了传统君主思想B.开启了思想解放潮流
C.接受了君主立宪主张D.体现了资产阶级利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