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 . 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2018-01-08更新 | 238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3-2014学年河南省洛阳市伊川一高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 . 思想解放运动贯穿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戈拉

材料二   他的作品(与但丁的《神曲》齐名,享有“人曲”的美称)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通过讲故事,描绘了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塑造了商人、手工业者、农民、诗人、艺术家、高利贷者、国王、贵族、僧侣、后妃、闺秀和贩夫走卒等不同身份、阶级和职业的人。

——摘编自吴泽义等编著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

材料三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材料一中普罗塔戈拉关注的对象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品”的名称及作者。
(3)根据材料三,归纳孟德斯鸠的主张。
(4)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西方人文精神发展过程中的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在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罢融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使儒学登上了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王座。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摘编自王永样《董仲舒评传》

材料三   (上古君王)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世君主)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判断两位思想家所处的历史时期,并指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在思想上实行大一统的措施,简述这一措施对儒学地位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2020-12-10更新 | 1026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周口恒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容易(0.94) |
名校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观应,道光二十三年生。幼承庭训,攻读四书五经,企图博取功名。但是,16岁那年应童子试名落孙山后,他“即奉严命,赴沪学贾”,走上当买办的道路。光绪初年,郑观应两次襄办上海机器织布局。他辞去待遇优厚的买办职务而投身于创办伊始的中国近代企业,主要出自振兴民族经济、挽回国家权利的考虑。光绪十八年郑观应撰写成《盛世危言》,以“图强御侮”为宗旨,主张经济上与西人“商战”,军事上练兵造械,政治上设立议院。他同时认为:“法可变而道不可变。”“道”也就是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封建传统思想体系。尽管如此,《盛世危言》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受到维新志士的欢迎。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郑观应撰写《盛世危言》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观应的思想主张。
5 . 近代以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沉浮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海军希望取得台湾……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三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四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马关条约》”中获得“商业”特权的内容,并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3)材料三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场中日战争的不同结果,并分析两次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人形容孔孟是“逆时之士”,而把经常被人视为儒家“旁门左道”的荀子以及后来的董仲舒,称为“顺时之士”。

材料二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以下西汉和宋代官定“经”的范围:

西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宋十三经:北宋时,承继唐代九经定制,但是《孟子》的地位有所上升,南迁以后,《孟子》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升格为经,与开成石经合做十三经。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政治之所以腐败,人民之所以受难,最大的祸根就是专制君主。为此他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使宰相有职有权,能与天子“同议可否”。重视学校的作用,认为学校不但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应当成为“公其非是”的议政机关。并且要求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要把学校发展成含有近代意义的议会机关,要求将决定是非的最高权力从天子手中转移到学校。他还主张将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起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和自立性。

——摘编自武树臣《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孟与荀子分别被视为“逆时之士”和“顺时之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和宋代的经学对儒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进步性。
材料分析题 | 容易(0.94) |
7 . 【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予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作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作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摘编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
(1)依据材料,概括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法国启蒙思想家不同民主观形成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结构转换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魏忠《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圈地运动”深刻影响了英国乡村的社会经济条件,带来了土地关系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自然经济基础逐渐消解,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廉价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发展,农场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就业场所。除了受雇于农场之外,海外移民是农民的又一种选择。殖民地的拓展吸引大部分人移居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总体来看,在这一阶段发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表现为农村内部和农业内部的转移,有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有的则亦工亦农,只有少量农民进入城市。
——摘编自王爱华《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圈地运动”中劳动力转移情况。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英两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对本国经济发展所起的影响。
9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898年,福建人黄乃裳为《大美国史略》作序,特别强调华盛顿创立的制度在全世界的意义,认为:“一时所立国制,‘下令人民共商可否而后行,此囿天下万国所无,而美国独有也.于是以征伐得天下之风先于南北美洲绝其迹,而步美国后尘者,或立为民主,或改为民主,计美欧两洲今已二十余国,且变君主为君民共主,连欧、非、澳皆是,要皆华盛顿之体天立极,有以树厥风声耳。”黄乃裳认为,华盛顿开创的民主制度,不光对于美国、美洲,对于欧洲.而且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具有永恒的价值。
——摘编自熊月之《华盛顿形象的中国解读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材料二 《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斐逊在其《致沃尔特·琼斯博士》信件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价:整个说来,他(华盛顿)的性格是完整的,没有不道德的地方,在少数细节上漠不关心。说实在的,人品和时运从来没有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一个人造就成伟人,把他送入那些值得人类永远景仰的英雄的行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乃裳解读华盛顿形象的主要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华盛顿的个人品质中有哪些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分析造就华盛顿成为“值得人类永远景仰的英雄”的时运有哪些?
2016-12-1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河南郑州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10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艾奇逊对于英国的态度很不满意。他在1月23日时国务院高级官员们说,他考虑美英两国在朝鲜问题上会不会距离太大.大家都认为他该与英国大使弗兰克斯谈谈,实际上,弗兰克斯本人在两天前就在给贝文的电报里讲到,杜鲁门当局正受到舆论和国会的强大压力,逼它宣布中国为侵略者,它本身具有同感也无法阻止或推迟这一行动,因为它怕被指责为对共产党不够强硬。大使说如果联合国不把中国打成侵略者,美国公众就会对联合国失去信心,这样就将影响英国跟亚洲,特别是跟印度的关系。
联合国大会在2月1日通过决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打成“侵略者”。第二天,艾奇逊向那个内阁报告大功告成。南斯拉夫总统对来访的美国助理国务卿帕金斯说,就他对苏联人心理的了解,他不认为苏联会做出任何要被世界舆论指责为侵略者的事。
——摘编自华庆韶《从雅尔塔到板门店》
材料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的作者入江昭认为:“如果21世纪会是一个和平的世纪,那么它不仅是由国家间的均势成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性或足山思想技术层面上的全球化带来的,而由通过超越国境的个人或集团的网络结构带来的可能性会更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宣布新中国为“侵略者”反映的本质问题。
(2)根据材料二所提供的视角分析21世纪人类和平的可能性。
2016-12-1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河南郑州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