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晚唐五代时期,在完善科举考试监督体制方面,除中书门下省的复核和复试制度之外,中央采取了其他措施来保证科举的公平,如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实行锁院制度。此外,在唐前期科举制度刚施行时,就有相关法律做保障,而且该法律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执行。中唐以后,中央对科场违纪的惩治明显增强。中晚唐明确规定,由御史台对科举考试进行监察。御史台专门负责执行锁院任务,监察考官、举子的违纪行为,查办科场案件和相关纠纷。

——摘编自金滢坤《论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的复核、复试及监察制度》

材料二   宋承唐制,并对科举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时达到了极盛。两宋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是中国历代取士最多的王朝。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使“及第”(考中录取)之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此后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到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自此,凡省试合格,殿试就只有名次之别而皆成进士了。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宋淳化三年(992年)以后,相继建立起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和五代时期完善科举考试监督体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天圣元年(1023年),因现实需要,官方成立专门的纸币发行れ构“益州交子务”,将交子固定面额,以铁钱作为发行的准备金,规定了每张交子的使用年限为两年或三年宋朝后期为解决财政困难和军费供给不足的问题,大量增印纸币,准备金却不足,同时将交子的使用期限延长至四年,导致纸币贬值、物价高涨,出现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交子甚至贬值为原来的百分之一。

——摘编自郭政《试论宋朝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

材料二 全面内战爆发后,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发行纸币。1948年前八月纸币发行量相当于1937年的47万倍。同时,投机商人纷纷抢购物资,囤积居奇,进行黑市贸易。随之而来的就是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从上海的米价来看,每担大米1月份值法币150万元,5月份值580万元,8月份值6500万元。

——摘编自龚书铎《中国近代史1919~1949》

材料三 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财政困难,物价飞涨。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出现物价飞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物价飞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稳定物价的措施,并简析稳定物价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政府应对国家危机的能力,体现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诸侯国)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前127年)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地方官员擅立名目摊派,阶级矛盾激化,江南地区出现袁晁、方清、陈庄等人领导的武装起义。“天下之人苦而无告,朝廷负担遽增”。764年,唐代宗下诏:天下户口,由地方官员据当时实在人户,按贫富定等,作为征税及差派徭役的依据。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

——据《旧唐书·杨炎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应对中央集权面临的威胁而采取了哪些对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德宗推行两税法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近代以来,英雄的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始终没有屈服、没有放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千年变局,启程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救国救民之路。农民阶级尝试过“天国梦”、地主阶级尝试过“富强梦”、资产阶级尝试过“立宪梦”,遗憾的是这些梦想都破灭了。破灭的原因,除了时代的因素外,更在于其自身的阶级因素。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宋教仁认为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有学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未尝深植基础于民众,民众所接受者仅狭义的民族主义,对民权未尝关心。其次是没有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各方力量口头上讲法治,但行动上却习惯用枪杆子解决矛盾。也有客观的原因,民国未能开发其生产力致富;宪政的推广碰到人才不够的问题等,这些都是值得后人深刻反思的问题。

——摘编自《宋教仁集》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中的“救国救民方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族启程救国救民之路”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良政治之建设”缺失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辛亥革命对后世良好政治建设的启示。
5 .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用陈平之计,制造范增背叛项羽的假象,不久,范增被项羽猜疑,忧愤而终。韩信破坏了刘邦与齐国的和谈,还写信给刘邦表示由自己出任代理齐王,刘邦答复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代理)为?”由此可见,刘邦取得楚汉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A.将士用命,指挥得当B.废秦苛法,深得民心
C.经略巴蜀,根基稳固D.重视人才,善于应变
6 . 19世纪4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巴黎成为欧洲革命运动的中心,许多国家的革命著聚集于此。在这里,马克思经常参加工人集会,深入到工人住宅区进行调查,了解工人的痛苦,并与许多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以上这段史料适合用来研究
A.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影响B.《共产党宣言》的重大意义
C.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D.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

——战国《韩非子·定法》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东汉民谣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魏晋左思《咏史》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材料二 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竟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开放的范围,较诸汉代更广大、更自由。…我可以说唐代的政治又进步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荀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战国、汉、魏晋和唐朝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的“公开竟选”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唐朝前期出现的“治世”(各举一例),并简析汉唐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
8 . 1500年至1850年间,欧洲、非洲等地向美洲地区移民近2000万人,其中非洲移民约为欧洲移民的4-5倍。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欧洲对美洲的探险与征服
B.传染病造成美洲原住民的大量死亡
C.罪恶“三角贸易”的推动
D.族群混合使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