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惯,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二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泽,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困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材料四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巨变》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观”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2019-03-2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逐渐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2)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
(3)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19-01-30更新 | 3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福州八县(市)协作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三位伟人,都曾高度重视和关注民生问题。

材料一   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并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

——《毛泽东.选集》第4卷

材料三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问题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现问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


(1)根据材料一,回答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何新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同志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的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
2017-11-24更新 | 204次组卷 | 14卷引用:【校级联考】福建省福州市三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文)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的“礼坏乐崩”是“百家争鸣”的前奏。……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并已努力给他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士——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以此见天之不可不畏敬,犹主上之不可不谨事。不谨事主,其祸来至显,不畏敬天,其殃来至暗。”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的特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孔子如何规划心目中的“理想的社会蓝图”?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并指出作者提出此观点的根本目的。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4)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2016-11-2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福建三明A片区联盟校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独立宣言》的思想来自洛克,但是宣言所述与洛克所述仍然有所区别, ……洛克的理论多以上帝为出发点,《独立宣言》虽也有宗教色彩,却是为人世设计的、世俗的。……洛克将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当成人的自然权利,杰斐逊却只把生命权和自由权作为“天赋人权”写入《独立宣言》,把财产权改成了追求幸福的权利。
——李涛《美国的梦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独立宣言》所表现的政治思想与洛克的政治思想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1963年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牧师在林肯纪念堂前向25万人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州的红色山冈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席而坐,亲如手足。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肤色的深浅,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
请回答: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为什么《独立宣言》通过近200年后,马丁·路德·金仍在追求这一梦想?它反映了民主政治演进历程有何特点?
2016-11-21更新 | 10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三“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回答有关问题: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

7 .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律疏议》提出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指导思想,而罗马日耳曼法系下的《法学总论》把基督教中衡平的理念引入法定权利和义务。《法学总论》中存在着大量强行性规范,其规定只是单纯地否定或强行要求某一行为,很少阐述若违反该法律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唐律疏议》在相应规则后都附有不同程度的处罚性规则。《法学总论》详细阐述了物法,它将物权分为所有权、地役权、用益权、使用权等,并以篇为框架阐述了每一项物权,而《唐律疏议》缺乏“所有权”这一重要概念。在债的制度上,唐律则体现出朴素、简洁的特点,其广度仅涉及契约、侵损等领域。

———摘编自陆涵缘《浅析<法学总论>与<唐律疏议>的差异》

材料二: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材料三:到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至此,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

———摘编自张金才《近十年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律疏议》与《法学总论》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该法典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
2023-02-04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历史选考)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三的核心思想。
(2)从韩非子到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儒家思想的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分析材料三中核心思想的特点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9 .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的不同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二   “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同任副总统之任期亦然,大总统与副总统,应依照手续选举之。”

——以上两段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8世纪后期欧美国家的历史文献

材料三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前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出自什么政治文献?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的两个国家各自政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政体的确立对两国发展产生的相同影响。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
2021-11-1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2018年是我国探索经济体制改革4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二   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到和义务的法人。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材料三   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江泽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成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3)材料三中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4)根据上选材料,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