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物种大交换某历史小组在研究物种大交换时,收集到以下一些史料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换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下列物种产自美洲的是
A.咖啡   B.葡萄   C.小麦   D.烟草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三   《哥伦布大交换》目录

第一章发现新世界

第二章细菌战役

第三章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

第五章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

第六章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2)材料中的旧世界和新世界分别指哪里?
(3)从材料二、三来看观察物种交流的视角有(双选)
A.经济视角   B.生态视角   C.文化视角   D.政治视角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材料四   他们借此有机会先蒙受远程生态交流的好处……比如说,把制糖业移转到在美洲的殖民地,或在自己的掌控下创制新的香料。欧洲人因而得以从各种奇妙的环境收集动植物,这种权力激励了欧洲初期的“科学革命”……读者在后文将见到,新世界作物的引进也令中国获益匪浅,但是世界性的生态交流大大地造成世界知识和权力出现长期的转变:逐渐向西方倾斜。

——摘自【英】菲立普·费尔南多一阿梅斯托著,韩良忆译《文明的口味》


(5)根据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影响?
2022-06-19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2022届高三4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与之前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
3 . 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自然发生的过程,是任何人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化圈主要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儒家经济思想随着儒家思想在汉文化圈内的传播,深深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经济思想。在日本,646年的大化革新制定了班田收授法,受田的公民负担租庸调。……租庸调是唐朝前期的赋役制度,在实行均田制基础上,于624年颁布,……。均田制所体现出来的均田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儒家并田思想的真正实现。因为井田思想无非代表着一种平均分配土地的要求或愿望。日本的班田和新罗的丁田相当于中国的均田。15世纪的越南黎朝实行禄田制,即以禄田代替薪俸。……也正是北魏隋唐均田制的同生制度,叫职田制,它在中国沿用至明初。

——陈勇勤《中西方经济思想的比较与启示》

材料二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方才休止。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思想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提出的这一著名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这一思想最早在哪个国家得到实践?这一思想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什么精神?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关于如何解决国际争端,成为了世界所思考的问题。国际联盟作为第一个立誓共同防御侵略、以非暴力方法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合作组织……在民族自决原则的基础上重新划分欧洲边界的特点……《国际联盟》第22条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因此,这一条款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联合国宪章把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交给以五大国为核心的安全理事会,使其有权作出全体会员国都有义务接受并执行的强制性决议。宪章取消了国联盟约的一致通过原则,把大国地位和大国一致的内容明文载入有关条款。表决程序采取大会2/3多数和简单多数通过两种办法,否决权仅仅限于安理会,只给五个常任理事国。不仅如此,联合国还拥有派遣部队充当安理会支配下的一支常设军事力量的权力。这样联合国不仅从道义上而且在武力上使其决议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

——摘编自高华《联合国与国际联盟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际联盟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并指出国联形成决议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概括并简要评述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问题上联合国运行机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有何共同之处。
5 . 经济政策和现象反映出社会形势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李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户口册)不造而得其虚实,贫吏不该而好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在1912年到19198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大于1.3亿元,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摘编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辑》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两税法的特点。说出两税法的实施有何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6 . 1500年前后,近代社会的曙光已经出现,世界逐步走向一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二     1750年英国人口有1050万,1850年为2750万,1851年,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50.2%,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三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材料四     有人这样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的状况: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的任何产品,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送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1)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与哪件事情有关?这一历史现象对世界有什么重要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并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3)材料三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什么?
(4)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7 .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政治制度也必须应时而动,方能推动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曾召集群臣商议治国之策)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艺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指县令一级的地方官员),无不擢科(科举登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

——《宋史文苑传》

材料三:时上(明成祖朱棣)念机务(机要事务)殷重,欲广聪明,措(治理)天下于理也,乃开内阁于东南门,简诸臣为耳目。复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膝前(到皇帝面前)密勿谟画(认真谋划),率漏下数十刻(工作到很晚)。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共同商讨处理)。

——涂山辑《明政统宗》


(1)据材料一指出王绾、李斯争论的焦点?结合所学说明秦始皇在这一问题上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成祖设置内阁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内阁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分析这一举措产生的影响。
8 .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的局面,秦朝对周朝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秦国作为分封最晚的诸侯,地处西北,“戎俗,尚武勇,故其民风大近于质朴无华,不尚文礼之一途”,较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后,疆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土地,这些“化外之地”也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所以,采用郡县制是必然的选择。

——摘编自黄栋法等《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戍兵布置、调遣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作出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9 . 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支撑点,是古代中国极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东晋北宋
比例4%17.2%24.5%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宰相制度的特点。
(3)概括材料三反映出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积极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一场革命风暴席卷亚洲,列宁当时就给予高度评价,把这场革命风暴称为“亚洲的觉醒”。以菲律宾独立战争、印度自主自产运动和伊朗立宪运动、中国辛亥革命两种不同核心特征的革命为代表,亚洲各国人民的斗争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时期。当时,资产阶级上层自由派地主的相当大部分还没有从改良主义道路上完全转过来,力量受到极大的牵制,甚至有些国家如土耳其还没有真正的工业资产阶级。加之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普遍不愿满足群众提出的改善自己社会经济地位的要求,认为群众支持可有可无,甚至对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抱有幻想。20世纪帝国主义间的矛盾还没达到总爆发的程度,当世界还是帝国主义一统天下时,革命要获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林承节《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民族民主运动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指导思想
第一阶段
(1918~1928)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1918~1923)
朝鲜三一起义(1919年3月)
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
中国五四运动(1919年5月)
阿富汗反英独立战争(1919年)
伊拉克人民反英起义(1920年)
印尼共产党领导的反荷起义(1926~1927)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型民族主义;
以凯末尔为代表的世俗改革型民族主义;
以甘地为代表的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
以苏加诺为代表的综合型民族主义
第二阶段
(1929~1939)
印度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30~1931)
中国、朝鲜抗日民族运动
印尼“七省号”军舰起义(1933)
越南义安河静苏维埃运动(1930~1931)

——摘编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亚洲觉醒”浪潮的类型及其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