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86 道试题
1 . 1857年,加拿大立法机关制定法案规定:放弃本民族文化和身份的印第安人可以获取公民权。但此后的十年间,仅有一名印第安人获得选举权。于是,更多强制性措施相继出台打压印第安人文化。这种现象在其他西方国家也比较普遍。这说明(     
A.文化趋同是公民权实现的前提B.工业革命逐步消解民族矛盾
C.武装斗争才能获得真正的平等D.民族主义影响了法律的演化
7日内更新 | 128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2)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东晋法显所著《佛国记》以精炼明畅的文笔,朴实简明的语言,生动具体地记述了当时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的地理面貌和风俗人情,是后人研究印度阿育王时代历史的珍贵资料。以下科技文化成就与《佛国记》的写成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是(     
A.《禹贡地域图》B.《肘后备急方》C.《齐民要术》D.《梦溪笔谈》
7日内更新 | 17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宣德六年,明宣宗令郑和敕谕暹罗国王:“朕主宰天下,一视同仁,尔能恭视朝廷,屡遣使朝贡,朕用尔嘉。比闻满剌加国王欲恭来朝,而阻于国王……王宜恪遵朕命,睦邻通好,省谕下人,勿肆侵侮,则见王能敬天事大,保国安民,和睦邻境,以副朕同仁之心。”郑和在两国之间进行斡旋,说服暹罗国王,放弃了侵略。这主要体现了(     
A.郑和下西洋维护了区域和平B.明朝统治者的天朝观念牢固
C.礼乐文明在东南亚地区传播D.以德服人的理念应用于外交
2024-06-18更新 | 16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如今的巧克力是很多人爱吃的甜食,但别忘了它曾做为王公、战士饮料,充当货币的光荣日子。”导致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美味香甜的口感B.世界市场的形成
C.可可豆产量激增D.消费阶层的扩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的《赫梯法典》规定:“假如任何人使男奴或女奴失明或敲落他的牙齿,则他应交付十玻鲁舍克勒银子,同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假如奴隶反抗自己的主人,则奴隶应被投入水中。”据此可知,《赫梯法典》(     
A.是研究古代希腊城邦的重要史料B.是了解古代西亚埃及关系的依据
C.影响了《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D.反映了赫梯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
2024-06-09更新 | 21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热身训练历史试卷
6 . 英国外交大臣艾登1936年曾使用过“绥靖(Appeasement)”一词,他说:“我根据的是《牛津英语词典》中该词的第一含义:‘讲和、调解’。直到数年以后,当张伯伦先生奉行的外交政策的后果越看越明显时,人们才更加确定地用这一词典中该词的最后一个含义来理解这一字眼,即‘用满足要求的方法息事宁人’。”下列各项中,体现英国外交“绥靖”内涵的是(     
A.《凡尔赛和约》B.《九国公约》C.《非战公约》D.《慕尼黑协定》
7 . 19世纪80年代,德国进行社会立法,要求限制使用童工、保护妇女、缩短工时、规范医疗、设立事故和失业保险等。此举的影响有(     
①改善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②促进欧洲工人运动走向联合
③通过劳动立法缓和劳资关系   ④标志“福利国家”制度形成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西班牙人本杰明在1165—1173年间的游记中记载,君士坦丁堡方圆18英里,形形色色的商人聚集在这里,他们来自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巴勒斯坦、俄罗斯、匈牙利、意大利和西班牙。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A.罗马帝国境内商业贸易空前繁荣B.经济发展导致西欧的城市兴起
C.拜占庭帝国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D.征收重税影响东西方之间贸易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康熙五十五年九月十七日,康熙皇帝颁布了著名的“红票”,即写给教皇克莱蒙十一世的红色谕旨。其主要内容是向欧洲陈述一个事实:艾若瑟(注:意大利人,传教士)等人曾经奉旨去欧洲,沟通中国礼仪相关问题,虽有一些消息传回来,但一直未有正式文书寄回,所以不知道消息的真假。该谕旨以满文、汉文和拉丁文书写并刊刻,命广东官员发给欧洲来的商船,让他们带回欧洲。这最能说明(     )(最优试题)
A.清朝与罗马教廷有往来B.中西文化双向交流频繁
C.清政府主动与教会沟通D.康熙与传教士关系密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石峁遗址距今4300—3800年,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的三重石砌城垣构成,城址总面积400万平方米以上,其规模远超年代相近的良渚、陶寺遗址。如此规模的城址,却坐落在年降雨量仅300多毫米的毛乌素沙漠东南缘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该区域属中国历史时期北方农牧交错带,石城规模与生态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有利于(     
A.理解不同民族交往的进步性B.了解早期国家产生的复杂性
C.分析农业生产兴起的地域性D.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