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37 道试题
1 . 2023年1月,美国财长耶伦访问赞比亚,要求赞比亚对其高达170亿美元的债务进行重组,以便获得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13亿美元贷款。耶伦以13亿美元扶持贷款为要挟,要求赞比亚向更高比例的西方金融机构贷款。此举(       
A.得益于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制度化运作
B.旨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思想观念变革
C.反映了“新殖民主义”制约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发展
D.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度参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
7日内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冲刺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871年,美国海军袭击了朝鲜半岛西侧的江华岛,并摧毁了当地的要塞。1898年,美国吞并夏威夷王国并宣称:“我们需要夏威夷就像我们需要加利福尼亚一样,而且更加需要。”这些行为(     
A.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B.标志着帝国主义时代的来临
C.致力于扩大倾销商品的市场D.表明美国拥有亚太地区霸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澶渊之盟达成后,宋真宗欲“封禅泰山,镇服四海”,又恐为宰相王旦所阻,竟在宫中单独宴请王旦并赐御酒,王旦回家后才发现御赐酒樽中尽是珠宝。封禅大典后,王旦对未能阻止此类劳民伤财的闹剧后悔不已。这说明宋真宗时期(     
A.君权受到多重限制B.官场风气腐朽黑暗
C.文人政治特征明显D.相权不断遭到削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以前,并不存在所谓的“全球标准时间”,多种时间表述在世界范围内共存,时间通常意味着当地时间,取自太阳在当地天空中的位置。19世纪中期,统一时间运动开始于英国,随着铁路运输日益普及,许多城市很快效仿,1855年英国98%的公共时钟已经设置为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在华盛顿召开,正式引入世界标准时间概念,以穿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的零经度(称为“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世界划分为24个“标准”时区。借助铁路、蒸汽船、电报和电话等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标准时间在北大西洋地区率先推广开来。时间趋同在19世纪的全球化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使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一个普遍的、同质的、深刻的时间概念被打造成无可争辩的“现代”力量,也是西式现代化的基本标识之一,支撑着西方科学和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一部全球时间标准化的历史,根本上说是一部西方国家尤其英美等国,以全球化的名义改写世界时间进而改造国际秩序的历史。

——摘编自艾仁贵《全球时间趋同的成就与隐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标准时间”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全球时间标准化的历史”加以评价。
2024-06-0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5 . 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其第552条规定:“土地所有制并包含该地上空和地下的所有权”“所有人得在地上从事其认为适当的种植或建筑”;第54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并且还具体规定了凡是土地产生的果实(耕种所得产品、房租、利息、家禽繁殖的小家畜等)均归土地所有者。这些规定(     
A.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B.明确维护法国大革命成果
C.传播了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的观念D.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建立
2024-06-0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良渚墓葬中,体现孔武之力的“斧钺”往往是最重要的随葬器物。反山12号墓中雕刻着神徽的玉钺,更是被学者普遍诠释为军权与神权结合的象征。部分墓葬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人殉现象。以上材料说明良渚文化(     
A.军事实力强大B.社会等级差异显著C.神权色彩浓厚D.具有早期国家特征
7 . 下图是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商代晚期)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太阳神鸟金饰。图中圆形图案象征太阳,中心向外辐射的十二条旋转的金色光芒线以及最外围首尾相接的四只“神鸟”象征十二个月周而复始和四季轮回。这体现了(       

A.成都平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地
B.商代先民对图腾和太阳的崇拜情节
C.先秦时期发达的天文学和手工技艺
D.古人已具备朴素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2024-06-0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8 .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他们可能谈论的话题是(       
A.日不落帝国与拿破仑扩张B.“世界工厂”与自由贸易
C.制度构想与美国政治实践D.政局变动与国家发展前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者法拉第在19世纪40至60年代以蜡烛为主题,面向青少年发表了一系列演讲。演讲内容后来被编成《蜡烛的化学史》一书出版发行,内容主要涉及蜡烛的组成、蜡烛的燃烧,以及氢、氧、水、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还有大气的组成。如“我们知道蜡烛曾是一种重要的照明工具,它很亮,但温度不高;而同样来自氢氧焰的火炬,温度很高却不亮”。不过,科学家对物体的加热发光原理的解释,直到1925年运用量子理论才最终完成(如霓虹灯是由氛气放电造成原子内部电子的跃迁而发光的),法拉第那个时代这些理论都尚未成形,但是他对自己实验所描述的现象,进行了完全合理的解释。截至2020年,《蜡烛的化学史》英文版已再版200多次,日文版也畅销了80多版,第一部中文全译版正式问世。有两名日裔诺贝尔奖获得者将该书视为自己的启蒙读物。

——据[英]法拉第《蜡烛的化学史》等整理

材料二   1950年8月,“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正式成立。该协会在当时推动翻译了大量苏联的科普图书,比较著名的有商务印书馆的“苏联大众科学丛书”,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联青年科学丛书”、高等教育出版社选译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系列等。1961年开始,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国内出版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知识科普丛书。代表性作品的有胡愈之倡导、竺可桢等参与撰稿的“知识丛书”,华罗庚等编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小丛书”,茅以升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科学小丛书”,李四光等撰写的《科学家谈21世纪》,等等。这些图书都受到了广大读者包括青少年读者的广泛欢迎。在借鉴苏联科普名著的基础上打造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创造了中国科普出版史上的奇迹。

——摘编自颜实《70年,由科普爱上科学——记新中国科普出版7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蜡烛的化学史》一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表现,并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科普事业发展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对当时(国民革命兴起阶段)的国共两党来说,“合则两利”是再清楚不过的事实:如果一定要说谁在这中间得到的更多,发展得更快,大约只能是国民党而不是年轻的共产党。大革命为什么失败?其决定的因素是客观的力量对比。

材料二   1944年豫湘桂大溃退造成的强大冲击波,使大后方人心发生变动,在相当程度上埋下了国民党政府失败的重要种子。在全国抗战中,国民党表面上看来依然是庞然大物,但它的政治地位和受民众信任的程度,却一步步衰落下去;共产党的力量却从小到大迅速地壮大起来,并且团结了越来越多的朋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924—1944年这20年间,国共两党力量的强弱变化是客观历史规律作用的结果。从材料中任意提炼一条历史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