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像砖、画像石是贵族官僚营建墓室的装饰品,西汉中期到东汉晚期是画像砖的繁荣期。画像砖、画像石分布的地区很广。从现已发掘的情况看,以黄河下游为中心,北到北京,南到云南,东到山东,西到四川雅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出土汉画像砖、画像石有数万之巨。画像砖、画像石画面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车骑出行、属吏、谒见、幕府、尊贤敬老、讲学传经等;墓主庄园、手工作坊的劳动景况;墓主日常生活方面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民俗的场景,表现商业集市活动的情况。其它还有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祥瑞事物等。

汉代广泛使用铁制工具.创造并推广了“耦犁”,使粮食亩产成倍增长。可是在史籍上关于“耦犁”的记载只有“二牛三人”四字。陕西米脂东汉画像石“牛耕图”中,再现了这种二牛抬杠式的耕作方法,使今人对“耦犁”一目了然。

——摘编自《论汉代画像砖(石)文献的史料价值》等

材料二   汉代农耕画像石的生产呈现出地域化的特点,每个地区的农耕图像又具有模式化的生产特点,这种模式化主要体现在画像石农耕题材“母本”的相同,农耕图所依附的建筑构件载体相同。相比于鲁、苏两地,陕北出土的汉画像农耕图模式化特征最为明显。……汉画像农耕图无意于展现汉代农耕、纺织技术,更谈不上传播汉代农耕、纺织等生产技术,而是画像石生产者(主要代替孝子)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符号化的农耕、纺织图像,来满足逝者在彼世的衣食需求,从而达到所谓的孝道,并祈求子孙后代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摘编自解树明《汉代农耕画像石模式化生产与意义表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作为史料的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捉拿康梁二逆演义》成书于戊戌政变后不久,是以康梁为题材的时事小说。其时事材源,既有京报或报刊转载的奏折、上谕等官书,也有当时的新闻报道,还有一些士大夫口耳之间流播的传闻,见于同时代书信、笔记等私家材料。据此理解准确的是(     
A.该书是一手史料,史料价值高B.该书有艺术加工,史料价值低
C.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D.戊戌变法失败有其经济根源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公元前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请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禽灭六王”“平一宇内”,实行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官员“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的景象。

——据《史记》等

材料二   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了。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该铭文后被诸行省传抄。

——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呈现的帝王形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出现的共性原因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史料价值。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8年9月大连庄海域打捞出的甲午海战“经远舰”上的遗物

材料二   甲午战败,创巨痛深,中华民族岌岌可危,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劣势,引起了中国社会思潮的急剧变化。李鸿章在与伊藤博文进行马关谈判时表示:“余认为今回的战争得到两个好的结果,第一是欧洲的陆海军作战方式,被黄色人种成功应用得到了验证。第二是沉睡的中华开始觉醒,日本给予清国的刺激,相信对我国将来的进步会发生最有益的影响。”……蔡锷在1902年撰述的《军国民篇》中也指出:“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或主张变法自强之议,或吹煽开智之说,或立威词以警国民之新,或故自尊大以鼓舞国民之志。”

——摘编自田庆立、宋志艳《甲午战争对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影响》


(1)材料一、二是研究甲午中日战争的史料,指出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败对中国的影响。
2023-12-1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早在战国时期,广东就有海外蕃商聚众侨居形成“蕃商侨寓”的局面,因此产生了“番禺”这个地名,《史记》《汉书》均记载了番禺作为珠玑、犀、象等奇珍集散地。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州及附近汉墓中更是出土了大量海外舶来品,如香料、珠玑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考古发现与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B.历史研究的科学性须实物史料的验证
C.实物史料的价值一般低于文献史料D.文献史料的主观性影响对历史的解读
2024-05-2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二)历史试题
6 . 某一历史学习小组探究隋唐时期的佛教中国化问题,找到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史料一

史料二   洛阳龙门石窟之卢舍那大佛(始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四月)史料二开皇元年,高祖普召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佛像。

——《隋志》

史料三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探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1)指出材料中的三则史料对研究魏晋隋唐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农书研究》首次对有宋一代农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本书主要探讨了宋代农书激增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宋代各类农书分别加以研究,专章论述了宋代代表性农学著作陈旉的《农书》的重要贡献,探讨了宋代农书的时空分布、传播方式及与宋代农业发展的关系。

宋代农书数量不少于255种,涌现出如第一部农业气象专著、水稻专著、柑橘分类学专著、甘蔗制糖专著等等,是了不起的创获。

本书在重新厘定传统农书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将宋代农书分为综合类,耕作、农具、农田水利类,园艺类,畜牧类,食品加工类,灾害防治类等9大类,这种分类根据现代农业书籍的分类并结合宋代农书的特点,显得更加合理。

再如本书将宋代农书置于整个传统农学发展过程之中进行比较研究,对宋代农学在整个传统农学史上的地位作了客观评价。不仅如此,作者还将宋代农书放到东亚文化圈更广阔的视野下加以观照,对其世界性的影响与贡献作了学理方面的揭示。

总体而言,本书结构合理,史料丰富,在学术上多有创新,使我们对宋代农学和农业的成就有了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系中国农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摘编自邱志诚《宋代农书研究》序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农书研究》内容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农书研究》出版对宋代农业研究的价值。
2024-03-1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一)历史试题
8 .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简与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发掘是中国秦汉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秦简《编年记》记载:“今元年,喜傅。”“今元年”,指秦始皇元年。喜,指墓主人。《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傅,著也。言著名籍,给公家徭役也。”秦始皇元年,根据国家规定,喜已成年,进行登记,开始向国家服事徭役。喜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喜傅籍时为十七岁。在秦简出现以前,人们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把傅籍年龄确定在二十岁或二十三岁。

材料二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包括:木牍约200版,竹简约5000枚。包括《悼亡赋》《论语》《易经》《礼记》《孝经》《医书》《五色食胜》等。孔子徒人图漆衣镜上有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孔子像。水稻、粟、甜瓜、梅等多种可食用植物遗存。金器478件,重量约115公斤。具有典型北方和西北风格的银质车马器“大角羊银当卢”。作为编钟架构件的鎏金青铜钩取骆驼,是长江流域较早出现的骆驼形象的文物。


(1)根据材料一,在傅籍年龄方面,你认为出土秦简与《史记》《汉书》哪个价值更高?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史料价值。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4月底,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交涉失败、日本要求中国撤换两个专使的消息纷纷传来,北大学生开了一个会,并且捐了几百块钱:一方面用于打电报给巴黎和会中国代表,要求他们坚持:一方面用于通电全国,反对因为外国压迫而撤换本国专使。这两个电报打出以后,所捐电报费还存300元左右,后拿出来买竹布等游行用品。53号,北大同学们在宿舍和新潮社(位于红楼一层22号)内奋战一夜。用长竹竿做大旗子,小竹竿做小旗子。并且推罗家伦撰写《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印刷多份散发。第二天早上,他们还准备了一个英文的备忘录,送给各国使馆。而三个总代表因为准备有关文件,直到下午110分左右才赶到天安门集会。

——摘编自1931年罗家伦《关于五四运动的回忆》

材料二   北京特约通信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张宗祥大受夷伤。乃于昨日(四日)星期休假国立大学及各专门学校学生举行游街大会,以为国民对于外交表示誓正到底。午后一时许,各校学生结队数千人在天安门齐集。各执白旗,大书誓死力争青岛,不争回青岛毋宁死,取消二十一条等语。

——摘自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

今日午后两点,各校生五千人入使馆界,执旗书“誓死争青岛”及“卖国贼陆曹章”的字样。后又拥至曹宅,初极文明,警察弹压,激动公愤,有举火烧宅者。(四日下午九钟)

——摘自1919年5月6日上海《中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的不同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能确认的历史事实和结论。
10 . 文学作品不仅蕴含作者的情感,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唐)《法曲》

材料二: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注:百夫长,古代军队百人左右队伍的军官)

——杨炯(唐)《从军行》

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宋代以来的民间俗语

材料三:吴用前往石碣村游说阮氏三雄,花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

——据《水浒传》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并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2)材料二反映出唐宋两代军人地位明显不同,这也是时代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这两个时期加以说明。
(3)据研究,明代中后期,白银才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材料三中梁山好汉豪爽使用银子的情节却在《水浒传》多次出现,请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你如何认识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2023-11-2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