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在非洲进行殖民统治时,故意夸大当地人的文化差异,人为地将当地人划分为不同“部落”。这导致一些殖民地属民认为自己所属的“部落”与其他“部落”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冲突。据此,英国的统治政策(     
A.埋下了非洲矛盾冲突的隐患B.破坏了非洲共同的文化信仰
C.中断了非洲国家联合的进程D.激发了非洲民族独立的高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贸易自由就是倒退到资本主义”的观点,而1921年后,列宁逐渐认为“不必害怕资本主义的某些滋长”“我们的任务就是经商做买卖”。列宁对商业贸易态度的变化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功实施B.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
C.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D.农业集体化迅速推进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西班牙的冒险家们侵占土地和发现金银矿山后,王室就宣布都应归其所有。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发现金刚石矿后,就把它归为国王所有。葡萄牙人早已在西非捕捉和贩卖黑奴而臭名昭著,而西班牙人也不甘落后,积极地扮演这种角色。印度人在谈到葡萄牙侵略者时说:“幸而葡萄牙人同狮虎一样少,否则他们会消灭整个人类。”葡萄牙从欧洲运来能大量生产的工业品高价卖给当地居民,然后强制用低价购买当地的贵重物品运回欧洲,从中获得数倍至数十倍的高额利润。西班牙则在本土和殖民地建立一整套机构,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还设立天主教会加强对殖民地人民的精神奴役;他们建立大地产和种植园或开办矿山,强制印第安人和黑人耕种土地和开采矿石,对他们进行残酷的剥削。

——摘编自今日头条《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帝国的统治政策及其殖民掠夺》

材料二   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英国把印度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送到英国受教育,再送回印度服务,这些知识分子同资产阶级基本上都醒悟了,要求参政议政。1908年孟买工人总罢工,表明印度反英斗争进入新高潮,标志着印度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882年英国入侵埃及,埃及青年军官阿拉比领导军民保卫亚历山大港、开罗,后遭失败。18811893年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杀英殖民头子戈登,起义失败后苏丹沦为英殖民地。20世纪初,章太炎联合亚洲部分国家,成立“亚洲和亲会”,其中章程规定:“在亚洲各国中,如有一国爆发革命,其它会员国应竭尽全力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帮助”。

——摘编自王庆民《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民族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殖民扩张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民族反殖民斗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前苏联非洲问题专家葛罗米柯统计,非洲边界44%是按经线和纬线,30%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的,只有26%是由河流、湖泊和山脉所构成的自然边界线。这是(     
A.基于国际法基本规则B.缘于西方国家的殖民因素
C.体现民族自决的原则D.由非洲自然地理特征决定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流士一世通过对外侵略扩张,使得波斯帝国的版图范围扩至东起印度河流域,北至中亚,西达爱琴海周围。在这个大帝国中,大流士一世居于最高统治者的宝座上,自称“众王之王”“伟大的王”,掌握着全国的军事、政治、财政和司法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为了与一般人相区别,他穿着特制的绛红色袍服,头戴高高的王冠,腰系金质腰带。最显贵的波斯高级官吏也是禁止穿戴这种衣冠的。作为最尊贵的国王,一切人都必须向他叩拜,甚至连坐在御座前的亲信大臣也被用帷幔同国王坐的地方隔开。

——摘编自卢苇《波斯帝国》

材料二:罗马原来只是一个城市。罗马的政府是只适合于城墙之内的居民的市政机构。当罗马扩张时,征服的也只是城市。像罗马这样的城市能够征服世界,但要管理这个世界就不容易了。必须有一种能使凝聚力薄弱的各成分团结起来的统治方式。罗马帝国在发展民法立法的同时,建立起专制政治的管理体制,给整个罗马世界盖上一张等级森严的官吏网,使当权者的意志在社会上生效。最后,解体的时刻到了,蛮族从各方面侵入进来,各行省不再抵抗、不再费力去关心总体的命运。

——【法】基佐《欧洲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流士一世统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马征服所存在不足,结合所学简析后来罗马帝国陷入危机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04年,梁启超发表《新大陆游记》,文中流露出中国大不如日本,更不如美国的感慨。1918年12月,梁启超与好友游历英、法、德、意等欧洲列国,1920年发表《欧游心影录》,客观评价东西方文化,此书反响强烈。上述材料表明(     
A.西方物质文明渐趋衰落B.社会各界对西方认识趋于理性
C.时代变迁促进思想转变D.欧洲中心的世界格局走向瓦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19世纪上半期,欧洲的工人们正经历着苦难,劳动条件极其恶劣,厂房狭小简陋,烟尘和其他漂浮物几乎使人窒息。女工怀孕后直到分娩前还在工厂里工作,七八岁甚至五六岁的儿童进入工厂,每天至少工作10—12小时。上述现象导致了(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B.西欧工业革命的开展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早期工人运动的兴起
8 . 英国议会1701年1月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国王未经许可不可出国;非经议会两院的奏请,国王不得免除终身任职的法官的职务;国家的一切法律与条例非经议会通过,均属无效。这说明当时英国(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B.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平衡
C.国王从此无权任免议员和官员D.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学者认为15~16世纪,“全球仍是一个碎片化的世界,欧亚大陆、非洲、美洲和尚未为人所知的大洋洲,在整体上延续着此前漫长时期的状态。即便西欧,也是更多地保留着‘中世纪’的状态。”因此将该时期视为是一个更接近“古代”而不是“现代”的过渡阶段。该学者强调(     
A.需重新审视地理大发现的作用B.历史时期的划分难以形成定论
C.中世纪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深远D.需转换视角再认识该时期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图所示为以总劳动收入(农业劳动者工资乘以人口)表示的18世纪60年代和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地图(颜色越深代表收入越高)。该图可用于说明当时英国(     

A.社会经济发展助推贫富差距缩小B.工业革命深化普遍改善民众生活
C.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区域经济发展D.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