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8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为辽朝音乐主要种类表,据表可知(     

国乐

契丹民族以及辽朝属国属部的音乐,包含了汉乐、渤海乐、回鹘乐、敦煌乐、女真乐以及突厥、吐浑、党项、小蕃、沙陀等诸部乐,甚至还融合了高丽和西夏的舞乐,种类十分繁杂。

雅乐

中原王朝的“国之正音”,是中国传统礼制中主要用于吉礼和宫廷重要礼仪、具有国家象征意义且只能对于高级别祭祀对象时与礼制相须为用的乐舞。

散乐

在继承唐代俗乐的基础上形成的以戏剧、杂技、歌舞为主的俗乐,其内容十分庞杂。

鼓吹曲

以鼓、排箫和笳为主奏乐器,中间有歌唱的一种音乐形式。
A.民族交融推动文化汇流B.政权并立强化礼乐制度
C.西学东渐丰富音乐内容D.国家政策决定文化方向
2024-06-12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自1937年8月起,国民政府组织沿海、沿江工业大举内迁,据史料记载,豫丰和记纱厂“分装大小机箱十一万八千余件,计重九千余吨,更于五十余日内悉数安然离厂,若非员工爱国爱厂之情殷,曷能神速若此”。该行为(     
A.旨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B.迟滞了抗日相持阶段到来
C.推动工业布局的根本改变D.体现了持久抗战的意图
2024-06-0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建设史上,兴建于湖北省公安县境内的荆江分洪工程在当时被称为“我国第一大水闸”。下图为同一时期的水利建设宣传画《这是工农联盟的标志》(1952年)。据此可知荆江分洪工程兴建的重要背景是(     

A.土地改革运动的深入开展B.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高潮D.三线建设大规模开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代史家在论史时,总是将史书和“药案”“医方”“药笼”等医家用语联系起来,如“经尤本草,史即药案也,舍此而欲以救世,无他术也”“六经如医家素难(指《素问》《难经》),而诸史则药案也”“聊仿古所谓经验方者,将以备当世药笼也”。由此可见,明代(     
A.史学与医学已相互融合B.史学家注重以史资治
C.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D.史学摆脱儒学的束缚
5 .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发展和民族交融、活跃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下列说法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南北面官制促进女真族与汉族民族交融
B.榷场互市贸易加强宋与辽夏金经济往来
C.迁都燕京实现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
D.招抚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
2024-06-03更新 | 30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农民发现,只有联系农作物产量来计算劳动者的报酬,才能客观评价劳动者的劳动数量与质量,而且必须实行承包经营,于是1978年后“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出现。各地有“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至1980年,全国实行“包产到户”的基本核算单位所占比例由1979年的1%上升至9.4%。1982年一号文件指出,各种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的一号文件肯定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农民进一步发现,“包产到户”是将指标内的产品交生产队统一分配,超产部分才奖励给承包农户,而“包干到户”则是在完成国家农业税、集体提留和其他费用之后,农户拥有对农业剩余的全部索取权和占有权。至1984年,全国实行“包干到户”的基本核算单位所占比例为99.1%。“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演变为“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1991年十三届八中全会指出,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摘编自易棉阳《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的路径、绩效与经验》

(1)根据材料,概括1978—1991年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1991年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的历史经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19世纪英美编撰整体文明史以来,至今已有近百部著作问世,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总结有所贡献。但英美世界文明史编撰存在诸多问题:早期文明史书写缺失印度、中国等东方文明;极力贬低东方文明或亚洲文明,将其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幼年期”以衬托西方文明的优越性;西方与非西方文明失衡,西方文明是主要内容;存在史实错误,认为东方民族非文明的源头;缺乏历史书写的严肃性和客观性,将中国王朝的衰退归结于中国语言文字的复杂性,将印第安文明的毁灭归结于其不适应西方文明。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即是西方霸权式的文明观始终存在:或大肆宣扬欧洲海外扩张和殖民带来的“世界性影响”,或将16世纪以来的时代统称为“西方统治时代”,甚至将人类从古至今的文明完全置于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一种新型欧洲中心论日渐凸显。

——摘编自杨清《英美“世界文明史”编撰述评》

根据材料,结合中外历史知识,对早期英美的“世界文明史”编撰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8 . 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后,由中国的县和乡村组织并推动的乡村工业化,促使乡镇企业快速形成与发展,而众多乡镇企业的竞争又推动了市场的形成。该学者意在说明,中国(     
A.外向型经济的发展B.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
C.政府与市场的互动D.计划经济的成败得失
9 . 棉花的商品贸易中心曾经主要集中在以印度、中国为代表的产棉大国的亚洲大陆。17世纪之后的两百年,欧洲通过棉花整合了全球资源,棉花的种植和生产方式、地点都发生了剧烈变化,最后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将整个世界整合在一起,建立起“棉花帝国”。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换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C.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现代化D.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
2024-05-30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10 .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扫盲运动。各地兴办冬学、民校、工人文化补习学校,教育主体以干部和工农为主,学习内容包括最基础的识字、思想政治以及职业教育。1949年到1956年间,扫盲运动共扫除文盲2076.2万人。据此可知,扫盲运动(     
A.适应了国家建设的需要B.健全了国家教育体系
C.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D.改变了当时社会风气
2024-05-3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